近年來,隨著先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快遞行業的快速興起已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增長引擎,形成了廣泛的組織網絡、龐大的從業人員和高效的運達體系,而加強快遞物流行業黨建,是有效促進流通方式轉型、刺激消費模式升級、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政治保障。然而,組織覆蓋難、教育管理難、作用發揮難成為推動快遞行業黨建工作的艱難困局。
艱難困局
組織覆蓋難。黨員群眾在哪里,黨建工作就應該覆蓋到哪里。如何通過黨建工作的深化,提升快遞員的歸屬感、幸福感,規范從業人員隊伍,促進快遞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是當前重要課題。經了解,廣州、深圳等發達城市包含順豐、京東等業內前十的快遞物流企業前幾年已經建立了黨組織和行業黨委,而黨員快遞從業者也逐漸成為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人口基礎大、就業人群多等特點為黨組織覆蓋提供了有利條件。以石嘴山市為例,經摸排快遞行業現有圓通、中通、京東等9個經營品牌29家企業,從業人員730余名,僅有7名黨員,黨組織的組建成了第一難題。
教育管理難。快遞企業員工遍布各地,由于準入門檻比較低,基層快遞從業人員大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屬于靈活就業人員,學歷普遍較低、人員流動大成為了行業人員的特點,這也對行業員工和黨員的教育管理帶來難度。同時個別黨員從業快遞行業,認為不一定能干的久,組織關系轉來轉去麻煩從而向企業隱瞞黨員身份;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入黨;一線快遞人員是黨員或者能成為發展對象的不多等等情況說法時有發生,從而出現黨員信息收集難、組織關系轉接難、“口袋黨員”排查難、一線黨員發展難等一系列問題。
作用發揮難。對于快遞行業這樣的新興行業,“新”是特點同樣是“痛”點,不能單純的以其他非公經濟組織管理和指導方式來進行。一些行業子公司因沒有黨員、沒有黨組織就認為黨建工作在公司可有可無,更不善于用黨建手段來幫助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而“快遞小哥”又是以“生存”“業績”“績效”為目標的從業群體,養家糊口、多跑幾單為主要精神支柱,主動積極參與到基層治理、社會志愿服務的人員少之又少。如果以傳統單一的黨建工作形態進行管理、教育、活動開展很難達到好的效果,容易出現“水土不服”,“教育管理缺乏有效載體和手段”“黨建與業務融合度不高”是各快遞公司對當前開展黨建工作的一種共識。
突圍之路
2021年以來,中央組織部指導北京、浙江、深圳以及交通運輸部開展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試點,擴大新興領域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能看到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很多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結合本地區本領域本行業實際,在解鎖艱難困局走出一條突圍之路提供經驗指導。
健全管理體系,破解組織覆蓋難題。借鑒如廣州推行的“自上而下定基數、按圖索驥摸底數”摸排機制,探索建立職能部門、鄉鎮(街道)“同步摸排、互相對比”的摸排機制,摸清快遞行業黨組織、黨員信息,按企業規模分類建立臺賬,摸清企業經營和黨建工作狀況,形成動態更新的行業信息臺賬,確保底數清、情況明。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并實施《關于加強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公司和行業主管部門職責分工,理順黨組織隸屬關系,建立“條塊結合、上下聯動”的快遞行業黨建管理體系。按照“應建盡建、應聯盡聯、應納盡納”的原則,采取單建、聯建、共建等方式,加大行業黨組織組建力度,探索流動黨支部組建,做到符合條件的企業黨組織和流動黨員空白點“應建必建”,同時由行業主管部門選派黨建指導員,加強聯系指導。
豐富教育管理手段,破解教育管理難題。針對快遞行業黨員流動大的現實問題,建立黨員信息常態化采集制度,引導黨員入職時主動向企業報告政治面貌、登記黨員信息,第一時間做好黨員組織關系轉接,納入黨組織進行教育管理,開展黨內組織生活。充分利用微信、學習強國APP等主流媒體和網絡平臺,開展“黨課開講啦”等黨內學習活動,讓從業黨員在繁忙工作中及時充電,同時在晨會、“開門第一課”等時間段,由黨員向其他員工分享工作經驗和學習心得,增強黨員身份認同感、責任感。統籌調劑新業態行業發展黨員指標,鼓勵企業把優秀員工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人才,把人才推薦到重要崗位,拓寬職工晉升通道,讓更多的優秀黨員“有盼頭”,讓更多的優秀員工加入黨組織,不斷豐富黨組織“細胞”。
融入基層治理體系,解決作用發揮難題。探索實施“紅旗管家”行動,借助新就業群體網點覆蓋面廣、走街串巷的優勢,不斷延伸網格化治理觸角,引導快遞物流行業黨員帶頭參與、融入社會基層治理體系,通過開展“隨手拍”公益、當好“城市微管家”,在突發事件報告、社情民意傳達、民生政策宣傳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助力城市精細化管理和服務。廣泛開展“亮身份、作承諾”等活動,設立黨員責任區、黨員先鋒崗,引導從業人員遵紀守法、熱心服務,鼓勵黨員職工關心企業發展、爭創工作業績,特別是在疫情防控等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奮勇爭先,切實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實現黨建工作與企業經營發展深度融合、互促共進。實施“紅色驛站”工程,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金融機構、商圈等陣地,建設“紅色驛站”,加強關心關愛,為新就業群體提供綜合服務,增強新就業群體的幸福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