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轉型和轉軌,就業形式的多元化,非公企業成為國民經濟最活躍的因子之一,大量青壯年不斷涌向非公公企業,加強非公企業黨建,實現非公企業黨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既是新形勢下,實現黨的目標任務的客觀要求,也是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提高執政能力的現實需要。非公企業黨建,較之機關、農村、社區、國有企業事業單位黨建,具有行業種類多、人員結構復雜、流動性大、黨組織活動開展難等特點,非公企業做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生事物”,黨建工作起步晚、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要做到非公企業黨建擴面提質,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示范帶動,抓點。非公企業黨建工作開展難,客觀上講,與企業自身利益最大化追求有關,但細究其緣由,與黨建工作所發“正能量”不能給企業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直觀效益,以至部分出資人認為黨建工作是軟指標、可有可無等認識,因此在人員安排上要么兼職,要么為應“差事”安排人臨時突擊。業主對黨建工作的冷淡,導致從事黨建工作人員的冷漠,加之一些上級黨建主管部門,要么因工作泛力、要么因方式老套,更讓企業黨務工作人員,對黨建工作一片茫然。
有針對性地搞好個別對黨建工作認識到位、基礎設施好,便于組織活動開展的、利于組織作用發揮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建設,并注重經驗總結,通過“點”的打造,為其它非公企業加強黨建提供示范引領,發揮點的輻射作用。
行業共進,延線。非公企業是就其資本組織形式,較之非國有資本之外的所有企業。但就其生產經營形式,存在門類多,品種雜;就其各行業的特點,存在廠區分散、點多線長面寬等特點。
同行是對手,這是商場難以繞開的結。在打造企業黨建示范點的基礎上,對一域一地,廠區集中、行業門類單一等非公企業進行整合,搭建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原則范圍內,在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名額分配上,加大對這些黨建工作開展好的非公企業業主進行傾斜,提高其話語權。通過這些業主的參政議政,對整個單位內部、行業自身發展的建設性提案建議,迎得同行的認可和尊重,使大家在比經濟硬指標增長的同時,也比黨建工作、勞資關系和諧等軟指標的競賽,進而帶動整個行業的共進的目的。
整體互促,擴面。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為今年十多年定下的目標。目標宏偉、任務艱巨、道路崎嶇、時間緊迫。一域一地一個行業的興盛,難以承載“全面”的重擔,解決和克服黨內“四種考驗、四種危險”,不是一個黨委,幾個行業總支,多個支部能及之事。
地方各級黨委,要突出書記抓,抓書記,層層落實書記工作責任,要加大本地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的指導力度,建立適合當地非公企業發展運行機制,健全符合本單位黨建工作開展的規章制度,對非公企業黨建一并納入本單位大黨建,統一規劃建設,通過必要的激勵機制,對非公企業黨建進行考核,在本地非公企業中,努力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挖潛增效,提質。非公企業黨建工作,活動不經常、作用發揮不明顯,與出資人認識不到位有關,但組織結構不嚴謹、黨員宗旨意識的淡漠,現行體制的“瓶頸”、機制的掣肘,也不可小視。加強非公黨建工作對策研究,改進創新現行非公黨建體制機制,提升新形勢下非公企業黨建工作能力,必須在提質上下功夫。
一是善做 “加減法”。就其非公企業總量與所建黨組織數量而言,在量的方面,后者與前者嚴重失衡。在做好一省一市組織覆面工作“加法”的同時,也要對一縣、一鎮一街,那些因企業改制、生產結構調整、人員流失,不具備建立支部的企業做“減法”。二是會做“乘除法”。黨組織組織活動開展,一定要圍繞有助企業生產經營開展活動,活動注重經常,更要有一兩個為企業需要、黨員高興、員工滿意,拿得出手、抬得上桌面的“保留節目”,并能舉一反三,發揮其“乘法”倍增作用;對于一些應付、應景之作,令業主、黨員員工吐槽的“規定動作”就要大刀闊斧地做好“除法”。三是暢通黨員“出入口”。加強黨員教育管理,根本在于純潔黨員思想認識的“更新”,作用發揮“升級”,隨著人們觀念的多元,價值取向的不同,一些黨員干部黨性淡薄、紀律松馳、作風散漫,對這些不具備先鋒作用的黨員,要建立相應的“出口”;為保證黨員隊伍的穩定,在發展非公企業的中高屋管理人員入黨時,要注重入黨動機引導的同時,要加強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純正黨員發展“入口”。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