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了解了朱師慧老師的從業之路:《從麥肯錫咨詢顧問到保險經紀人,不變的是客戶立場》。朱老師為了兼顧心理治療的學習和個人成長,加入保險業,獲得了大量客戶的信任,連續兩年達成全球壽險百萬圓桌協會頂尖會員TOT。
我們都知道保險銷售建立在客戶信任基礎上,因此,獲得客戶信任,建立長期穩固的關系非常重要。今天,朱老師就根據過往經驗,從道法術三個層面,詳細拆解“信任金字塔”。
在保險業,信任和成交是正相關的。我們被客戶信任,可以提高成交率,同時也有利于與客戶維持長久的關系。
入行至今,我的成交率維持在70%以上,非常穩定,客戶也反饋說對我有種莫名的信任感。所以我通過實踐經驗及客戶反饋,總結出了“信任金字塔”。中國人喜歡講道法術,我就從這三個層面來講解“信任金字塔”的三大部分。
道是最本質的,是最有影響力的基石。我認為信任中的道是個人品質,不局限于工作這一個領域。在銷售中比較重要的品質包括真誠、負責、親和力等。第二層是法,所謂法是和他人打交道時重要的準則,在銷售中就是對他人需求和感受的洞察,即洞察力,這是推動客戶打開心扉的關鍵。第三層是術,也就是我們的專業性。我之前在麥肯錫做咨詢顧問,非常強調專業性這項基本技能。保險行業要良性發展,也是靠專業的經紀人、代理人為客戶提供所需保障服務。
道:個人品質
在銷售中,最重要的個人品質,首先是靠譜,第二是親和。靠譜又可以拆解為真誠和負責兩方面。
真誠的定義大家應該比較清晰,就是真心實意,坦誠相待,不隱瞞欺騙。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傳遞虛假信息肯定不對。同時,如果沒有100%傳遞信息,只告知部分信息,從而影響了客戶的最終判斷,那也算銷售誤導。即便客戶暫時沒有識別出來,將來一旦發現真相,信任關系會立馬破裂。
靠譜的另一方面是負責。我覺得負責也包含兩點,一是認真細致,另一點是信守承諾、言出必行。要做到信守承諾,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過度承諾。
如果一開始我們就跟客戶承諾一切都沒問題,到最后卻兌現不了,導致客戶期待落空,對我們的信任也會大打折扣。比如核保,我們提前跟專員溝通時,專員預計的核保結果,可能和實際投保時的核保結果有一定偏差。所以我們寧可最初不要把話說得太滿,而是告訴客戶我們盡量爭取。如果結果超出預期,客戶的感受會很好;如果最后沒有爭取到,客戶也有相應的心理準備。
除了靠譜,作為銷售人員,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特質就是親和。親和力是一個容易拉近人和人之間距離的品質,能夠快速消除我們和客戶之間的陌生感。親和力其實有一些技巧可以去提升,比如說微笑,適當模仿客戶的動作,用與客戶類似的語速和語調去表達等。這些都可以通過練習來提升。
在所有這些品質中,我覺得真誠是最有力的武器,其他好的品質當然多多益善,比如說謙遜、不卑不亢、耐心等。所以從事保險銷售,人品真的很重要。
法:洞察力
進入法的層面,就涉及和他人打交道的一些規則,我覺得對需求和感受的洞察,是在個人品質基礎上去推動客戶敞開心扉的關鍵。
對需求的洞察,其實就是我們經常練的需求分析,不僅包含能否問出客戶的想法,也包含我們是不是真把客戶講的話聽進去了,真的get到客戶的點。關鍵在于,我們跟客戶聊的時候,是否真正在意對方,而不帶我們自己的預設立場。否則客戶提到的一些細節,可能就被我們主觀屏蔽掉了。
常見的例子是新人期時,包括我剛入行也一樣,因為學習了海量知識,通常也會有一種興奮感,見到客戶,恨不得把我們所有的知識都傾倒出來。在跟客戶聊的時候,焦點在自我表達上,自說自話,而忽略了客戶到底想要什么。這樣的需求分析是肯定不到位的。
而對感受的洞察,就是去識別對方的情緒,并且轉化負面情緒,讓對方覺得我們支持他,和他站在一起。這一點可能比對需求的洞察更重要、更精微,難度也更高。
為什么對感受的洞察很重要?因為雖然我們都說自己是理性人,但在做決策時,往往是非常感性的。我們基于客戶的需求,可能給出很多方案,不同的方案組合可能是90分和95分的差異,并不是本質的區別。可一旦碰到了客戶的負面情緒,而且沒有將負面情緒轉化,基本就沒有下文了。
比如之前,由于我對產品很熟悉,所以做方案非常快。有時候跟客戶溝通完后,就直接將產品鏈接和產品描述發給對方。有的客戶會質疑,覺得我產品發得這么快,有沒有認真挑選?產品不是特別多嗎,怎么這么快就選好了?
這個時候如果我直接跟客戶說,因為我對產品很熟,所以挑選起來很快,雖然事實是這樣,客戶的感受不一定好。而如果我先同理對方的擔心、不安,說“我其實特別理解,如果換做是我,也會有同樣的擔憂”。用同理心去化解客戶的負面情緒,而不是完全就事論事。等客戶的負面情緒緩解后,再說明原因,會好很多。
說到洞察力,有一個相關的概念叫做“小我”。意思是說在某一時刻,一個人有多大程度的自我導向,腦中裝的是自己還是別人。如果一個人的小我特別膨脹,只想著自己的時候,是“看”不見對方的。所以越自我導向,越難建立信任。比如在跟客戶見面時,我們想的是自己能否說服對方,是否被認可,是否成交;還是抱著好奇心,去了解對方為什么會這么想,他的考慮到底是什么。這兩種思路有本質上的區別。
如何去識別并轉化對方的負面情緒,關鍵點在于我們首先要允許、接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和自己的“小我”和解,才能真正“看”到對方。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和自己的“小我”和解?有一件日常可以做的事情叫做覺察。就是去觀察自己的行為、情緒、想法。我們在日常展業中有一個簡單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見客戶時,想象自己頭上有一個小燈泡。當溝通過程中,發現自己陷入有點想爭對錯、想證明自己的狀態時,頭頂的小燈泡就亮一下,提醒自己是不是要退后一步。當我們有這樣的覺察,再適當調整,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客戶了。
在法的方面,對客戶需求和感受的洞察是第一步,還有另一個高階層面。如果一個客戶遇到了兩個旗鼓相當的優秀保險從業人員,親密度可能會成為客戶決策的依據。親密度是高手PK的武器,在我們的日常展業中,可能80%的情況還用不到親密度。更重要的還是個人品質、洞察力。
術:專業性
術的層面就是專業性。加入保險行業的初期階段,我認為專業性是最重要的,但隨著從業過程中的經驗積累,我發現專業性只能算是錦上添花,個人品質和洞察力更為關鍵。
為什么個人品質和洞察力更關鍵?舉個例子,很多新人初期業績都很好,客戶不斷。其實新人期的專業性肯定比不過從業10年的前輩,為什么新人能大量出單,靠的就是過往積累的個人品質和洞察力。
很多人會看重學歷、工作背景,這些標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專業性,但與客戶真正面談時,客戶仍會考察個人品質和洞察力,只有專業性顯然是不夠的。如果客戶糾結專業性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還沒有完全信任我們。如果在道和法的層面做得足夠好,客戶很可能會跟我們講,“不管你挑什么產品,我都信。”
另外,我覺得客戶對專業性的容錯率,會比對個人品質和洞察力的容錯率更高。比如新人與客戶溝通過程中,如果某個問題無法立刻回答,可以坦誠地說,因為入行不久,這個問題暫時還回答不了,但后面會盡快確認,給出一個準確的答復。客戶會覺得這個人非常真誠。如果他又迅速地找到了答案,并且給出細致的反饋,甚至把相關問題也做了解答,客戶會覺得這個人很靠譜。大部分人是愿意給個人品質和洞察力都很突出的新人機會的。
專業性是知識層面的技能,可以靠我們付出時間、精力學習獲得。我覺得朋友圈是一個很好的檢驗專業性的場所,既可以檢驗思辨能力,也可以檢驗是否言行一致。
思辨能力就是我們在發朋友圈的時候,是否嚴謹,有沒有注意信息的準確性,是不是人云亦云。所發內容是否經過獨立思考和判斷,跟自己平時的觀點是否一致。通過發送的內容,我們想要傳遞什么信息。
言行一致也能通過發朋友圈進行檢驗。比如一些保險業務員會發朋友圈說每天少喝一杯咖啡,把錢省下來存年金。可后面又頻繁在朋友圈發跟朋友、客戶見面喝咖啡的信息。這樣前后的言行一致嗎?客戶看到了會有怎樣的感受?這些小細節,其實都是專業性的一部分。
信任不等于成交
關于信任,最后我還想強調兩點:一是信任和成交的關系,二是客戶的信任閾值。
信任和成交雖然呈正相關關系,但信任不等于成交。信任是過程導向,有一個時間軸,可以拉得很長;成交是結果導向,是論次的行為。
為什么說被信任不一定會成交,可能是時機未到,也可能是客戶暫時還沒有需求,或者沒有做銷售促成;還可能是同業競爭激烈,客戶身邊有其他優秀的保險銷售人員,于是跟同業成交了。
相對應的,成交也不一定意味著被信任。因為成交可能是通過消耗情感賬戶換來的。比如人情單,買一次可以,但客戶不會因為人情買多次。另一個可能就是銷售誤導,像上文提到的,沒有傳遞100%的重要信息,從而影響了客戶判斷。成交后,客戶萬一發現真相,最終會導致信任關系的破裂。
客戶作為給出信任的一方,自身的信任閾值也是不同的。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天使客戶,能很快建立信任關系,也能很快成交;但有的客戶很長時間都難以建立信任;還有一些客戶,一開始建立信任特別難,而一旦有了信任,關系就變得堅不可摧。所以每個人的信任閾值不同,存在個體差異。
除了個人差異,可能還有地域差異,南北方客戶的行為習慣也不太一樣。所以如果沒有成交,我們也不要太苛責自己,因為客戶就是千人千面。信任金字塔也僅為參考,遇到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
關于信任的主題就分享到這里。希望大家都能和客戶建立穩固的信任關系,成為能夠建立和維持信任的長期主義者。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