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關鍵在強化黨建引領。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視察,對馬莊村基層黨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給予充分肯定,并對馬莊村的鄉村振興提出殷切期望。在潘安湖神農碼頭,習近平總書記夸贊賈汪轉型實踐做得好,現在是“真旺”了。近年來,賈汪區以黨建引領為主線,以改革發展為動力,堅定不移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進貫徹新發展理念樣板區建設,圍繞“生態立區、產業強區、旅游旺區、文明興區”發展定位,走出一條符合賈汪實際的產業轉型升級之路,不斷開創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
馬莊:黨建引領鄉村振興
落地才能生根,根深才能葉茂。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根基,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方能聚攏鄉村振興向心力。
黨建領航聚攏振興向心力。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事業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馬莊村黨委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常態化開展理論宣講、外出交流等活動,強化鄉村振興發展的內在驅動。先后到四川戰旗村、陜西袁家村等名村實地考察學習,到周邊經濟強村實地觀摩,重點學習他們黨建、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并結合實際探索適合馬莊振興的新路徑。在黨員走訪、理論學習、疫情防控等方面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推動黨組織工作提質增效。2021年,馬莊村黨委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農旅融合助力產業振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后,馬莊村黨委帶領全村走上“黨建引領、鄉風潤村、產業富民”之路,開展多元化農旅融合發展,讓馬莊村產業振興的路子越走越寬廣。結合潘安湖旅游發展,科學規劃馬莊美麗鄉村建設方案,圍繞壯大特色鄉村產業、做優宜居宜業鄉村和提升村民生活品質,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對3個自然村進行基礎設施提升、綜合環境整治,實現“水系、藥香園、生態草坪、生態停車場”全村環抱,并將大地藝術、特色種植等充分融入旅游線路,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近年來,馬莊大力發展“香包、文旅、農旅”產業,與行業內領先的運營轉化公司合作,推進香包產業專業化運營,創新60余類香包款式,香包年均產值達800余萬元,帶動周邊3000余人就業,把小香包做成了大產業。
建設鄉村文化,提振精神風貌。沒有鄉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沒有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就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參觀馬莊村文化禮堂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馬莊村黨委在發展產業、壯大經濟的同時,注重繁榮鄉村文化、提振村民精神,將文化發展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各領域、全過程,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的精神動力。通過文藝匯演,面向廣大群眾宣傳黨的創新理論,讓群眾坐得下、聽得進、弄得懂、記得牢,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馬莊樂團自1988年成立以來,弘揚老百姓身邊的好人好事,成為服務鄉村發展的文藝輕騎兵,榮獲“全國‘服務基層、服務農民’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馬莊村黨委以精神文明建設為突破口,推進“十必聯”群眾工作法,面向困境兒童、孤寡老人等特殊群體實施“1對1”結親幫扶,常態化開展“清潔家園、鄰里互助”等精準服務。創新鄉村協商議事工作法,創建“馬上議”品牌,進一步完善村民信息“全家?!保纬纱迕瘛耙蝗艘粰n”數據庫,著力構筑文化興、服務優、基礎穩的精神家園。
潘安湖:生態修復、綠色轉型的新樣本
潘安湖濕地公園神農碼頭,巨石上刻著“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高質量推進賈汪生態修復、綠色轉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增添了強大動力。潘安湖濕地從昔日全市面積最大的采煤塌陷區,通過綜合治理變成濕地公園和4A級景區,成功變“城市瘡疤”為生態亮點。如今,湖闊景美的潘安湖濕地成為人民群眾游憩度假的好去處。
全面實現從灰色印象到綠色主題的生態轉型。近年來,潘安湖在全國首創“基本農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四位一體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首批十大濕地旅游示范基地。從自然的生態到產業的生態、人文的生態,“生態賈汪”這張名片越發靚麗。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引入專業化管理團隊,積極開展市場化經營,不斷加強潘安湖濕地公園、潘安古鎮等旅游品牌建設。充分利用潘安湖及周邊優美生態環境,著力打造集旅游、養老、科教、居住為一體的科教創新區和生態居住區。在改造過程中,加強對具有遺存價值的主礦井等工業遺跡的保護,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建設百年煤礦遺址文化創意園。曾經“一城煤灰半城土”的臟亂差生態環境,變成了“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秀美城市景觀。
產業升級: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新動能帶來新機遇。推動數字化轉型向縱深拓展,從高端裝備到精密芯片,從工程機械到新能源汽車,賈汪產業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
推動實現從“黑色賈汪”向“綠色賈汪”的產業升級。近年來,賈汪區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以及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工作部署,精準定位,大力發展以工程機械與智能制造和新能源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力打造優勢產業鏈。積極推動工程機械產業鏈合作聯盟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合作聯盟快速啟動,按照“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發展理念,圍繞徐工基礎、吉麥新能源等高端整機裝備企業,扎實開展產業鏈和產業生態圈招商,聚力培育300億元產值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200億元產值新能源汽車產業。有效降低企業生產、運輸、發展成本,有力強化企業信息交流、技術創新、資源共享、成果轉化,為打造淮海經濟區最大的新能源乘用車生產基地,為徐州打造世界一流、自主可控的工程機械產業基地注入強大動能。
進一步發揮平臺載體的多元優勢和功能定位。徐州工業園區、賈汪高新區、潘安湖科教創新區、雙樓物流園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大洞山省級旅游度假區“六大平臺”定位明晰;搭載“十大專業化園區”:徐工配套產業園區、電子產業園區、智能制造產業園區、家具產業園、中業慧谷產業園、不銹鋼產業園、裝配式建筑產業園、彩虹谷產業園區、新型智慧建材產業園、農產品深加工園,在新賽道上推動新興產業項目不斷落地。充分利用潘安湖良好的生態資源,切實發揮科教創新區載體平臺作用,加快打造潘安湖產業品牌形象,加快構建具有潘安湖特色的科教、文旅等產業體系,力爭將潘安湖科教創新區打造成為淮海經濟區一流的科創高地。
來源:《群眾》2022年第14期
作者:本刊記者(執筆:陳偉齡、趙文韜、冷超、金浩昊、李峰)
責任編輯:張珊珊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