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劍橋(Oxbridge)都是頂尖大學,似乎隨意入學一所,都是光宗耀祖之事,榮譽上并無太大差異。然而,倘若不能分辨不同學校的同一專業差異,一則會影響申請文件撰寫的個性化,二則也會影響學生未來求學的發展規劃。故此,若是回歸到個人所在的特定學科,那么究竟是牛津更宜還是劍橋尤佳呢?這類問題往往都會讓人難以作答。
在留學申請的路上,語言的隔閡、文化的差異和交流的缺失,致使我們往往只能通過QS、USNews等大學排行榜來認知國外大學的實力。排行榜的意義,實則只能給我們一個對于西方高等教育水平的總體框架,卻未能提供更為細致的選校選專業的判定標準。況且,當下那些對于大學排行榜的所塑造的一種排名崇拜的批評聲音,也不絕于耳,也頻頻爆出美國的學校花錢收買大學排名公司的新聞,公信力也因此而隨之下降。
但是,即便有這些聲音,擺渡君也從不否認大學排行榜具有極為重要的社會價值,不同的排行榜使用不同的尺規標準生產不同形式的排名,實則也是在滿足市場受眾的認知需求,也是一件具有商業價值以及教育貢獻的事情。
然而,我們需要正視的是,過去的決策信息單一化,使得很多留學學子在入學前后有不小的認知落差。也由此,越來越多的學生也不再滿足于干癟的排名信息,更加希望可以獲得特定學校的專業信息,包括申請者的背景來源、申請的要求、招錄比例、培養目標、畢業生去向、學術定位乃至于在更細分的研究領域的實力強弱等。問答社區的興起和自媒體的繁榮,也使得這樣的新需求有了可被實現之條件。
擺渡君雖然對此類問題也有相當程度的認知,但仍深知學海無涯,故求教于知乎各路大神,請求賜答,以增所學。幸蒙不棄,求得真言,竊自慶幸。更喜人的是,諸君慷慨,愿授權擺渡君編輯統整于公號之上,以成篇章,以饗讀者!
(說明:本文僅限于討論人文社會科學的大范疇,并以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為比較對象。但即使回歸特定單一學科的分析,亦是同理。未能觸及到之特定學科以供讀者參考,或許日后可找機會繼續更新,這次權當拋磚引玉,激發思考,還望見諒。)
知乎原問題: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牛津、劍橋和倫敦政經(LSE)哪家強?
牛津劍橋在英國教育界乃雙驕傲立,若在學科的細分領域進行比較,會有高下嗎?人文社科領域,LSE相較兩者而言,又是一個什么存在呢?高下自明抑或是各有千秋?
知乎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277354
知乎用戶1 Hero綠
1.討論重點:
劍橋自然科學強、人文也不錯
LSE社會科學強、地理位置優越、幾乎沒有人文
牛津的社會科學以量化為主導
英本申請者,曾經研究過G5這幾所學校,稍微說一下吧。
在學校整體上,牛津劍橋肯定是雙足鼎立,地位無人能撼動。那么對于人文社科領域,牛津和LSE更傾向于雙足鼎立。牛津依靠他的強大實力,LSE依靠他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資源。劍橋的強,更多的體現在自然科學方面,畢竟赫赫有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就在劍橋。那么個人認為應該是高低立判的。
如果將專業分為人文和社科,那么劍橋的人文很不錯,牛津劍橋LSE就可以相互之間互有輸贏,甚至劍橋在很多時候排在第二位。關于社會科學,LSE很強很強,這是這個學校的看家本領之一。也并不是說劍橋弱,相比于絕大多數學校來說,還是很強。但是要和兩個以這個專業為王牌的學校做對比,稍遜一籌。
(Hero綠:2020帝國理工大學本科錄取)
2.評論回復
評論1:擺渡學人回復Hero綠
感謝Hero綠的高見,劍橋的確是強在自然科學,這個毋庸置疑了。牛津、LSE也的確是社科牛校。
在人文社科領域,假如我們再區分一下人文和社科兩個面向的話,那么是否仍然可以把劍橋放在以上的問題框架中討論呢?
例如,劍橋的人文學科是否比LSE和牛津更強呢?藝術史、哲學、語言學、中世紀手稿、拉丁文等等。歡迎Hero繼續提供洞見。
評論2:Psychocandy回復擺渡學人
LSE其實humanities degree不多,藝術史各種語言文學Classics什么的都沒有,僅說它有的人類學、哲學、歷史(international history)的話還是挺強的,但是整體上其實比較沒有那種humanities的氛圍,整個學校我覺得是非常social science-oriented的,所以在社科領域確實是不輸牛津。
評論3:擺渡學人回復Psychocandy
所言極是,LSE是沒必要太多偏人文的專業。舉例而言,LSE的人類學也并不偏人文,其實它已經非常社會科學了,并不是走闡釋主義的路線。LSE的哲學也是偏向了科學哲學為專長;歷史學的話,LSE非常社會科學,還搞量化史學。
假設我們單論社會科學來說,總體上,LSE、劍橋和牛津在學術傳統上有什么區別呢?假設是社會學,劍橋的社會學都是歐陸傳統,有媒體文化、政治社會學、社會再生產。牛津社會學集中在社會分層、社會流動、人口,相當地美國化,感覺跟美國密歇根大學好像。所以,劍橋的社會學,仍然是老派的歐洲傳統(搞純理論),真的見不到幾個做量化的在劍橋社會系。
但是LSE和牛津社會學就不同了,牛津基本是量化主導,有個C教授說,如果你不做量化,請不要來找我,以免浪費你的時間也浪費我的時間,我不帶質化研究,并不代表我有方法論上的任何歧視,只是這是我的個人選擇。由此一斑,可見牛津社會系的量化風氣多濃。但是LSE的社會系,研究取徑相對豐富,有做純理論的,有做質化的,也有做量化的,相對來說,在研究取徑上的寬容度更高。舉例來說,LSE社會學系的Sam Friedman,一位做文化社會學的教授,在研究精英教育這一塊,同樣會使用一定的量化方法研究歷史檔案資料,做一些計量史學的分析,論文會發在偏量化研究的頂尖社會學雜志《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上面,當然Sam本人也會和他人合作這種量化的文章,但是,至少我們可以看到的是,LSE社會系的教員并不用量化或者質化又或者理論來限制和區隔同行之間在方法論上的分野。對此,請問你有何高見?牛津,劍橋,LSE 社會科學在方法論取向上、理論傳統的擁躉差異上、學術傳承脈絡上等類似的問題,你有何看法?
(評論至此,無后續回復)
?
?
知乎用戶2:18PPCZ
1.討論重點:
僅就經濟學系來對比牛劍LSE:
LSE的faculty在名氣和研究質量高于劍橋
劍橋的學生質量更高
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是經濟學界的金字招牌
牛津MPhil Economics錄取。本人主修經濟,算半個社科吧,雖然英國經濟學到最后和數學一樣。
(擺渡學人提出的)這個問題在我擇校的時候想了好久。牛津,劍橋和LSE的MPhil economics/MSc Economics 我都在今年拿到了offer(本科牛津和劍橋只能申請一個,研究生可以同時申請)。因為我本科時被劍橋拒了,所以在一月末拿到劍橋offer的時候,就想當天accept,但是大家都讓我再等等,所以當牛津的offer在三月中來的時候,我糾結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我放棄LSE的原因有:
1. 我本科就已經拿到了LSE BSc economics 的 offer,但是LSE的本科教學質量和同級別的學校相比沒有優勢(詳見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里的student satisfaction), 所以放棄了offer。
2. 相對于牛津和劍橋,LSE招錄的學生數量太多了。同時,身邊有能力申請牛津和劍橋的同學基本上都是把LSE當保底校。
3. LSE的王牌學科是EME (Econometrics and Mathematical Economics) ,這個應該是世界上坐二望一的PhD Prep course。我因為保險申請了MSc Economics,所以往上進入更好的PhD的希望沒有學EME的大神們這么高。如果是留在LSE讀博 畢業后進入economic consulting的話,牛津和劍橋的學校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補充:LSE的 economics faculty的名氣(例如有多少諾貝爾等)在三所學校里是最強的。科研實力的話,牛津的Economics faculty在RePEc(Research Papers in Economics)上排世界第九,英國第一。
我選擇牛津的原因是:
1. 牛津的MPhil Economics 可以上升到DPhil Economics,劍橋需要轉到MPhil economic research 才可以。我不太清楚從Economics轉到economic research的概率是多少。
2. 牛津的faculty比劍橋強。這個是仁者見仁,但就我的領域來看,牛津的McMahon 和 Zanetti 都算是出名的人物,所以選了牛津。(我領域是:macroeconomics monetary economics)
3. 牛津有PPE的傳統,牛津的一直是以社科見長,劍橋是以數學等。但是經濟到最后都是變成了數學的論證,所以牛津在諾貝爾經濟學獎上差了劍橋一頭。
4. 牛津本科沒有純經濟,只有PPE 和 economics management,所以在technical level 上差了LSE一截,但聽學長說,牛津MPhil的course structure覆蓋了 non-parametric regression / high dimensional VAR等topics,所以從technical 的程度上來說,也不會比LSE的MSc economics低(肯定比不上LSE EME)。
如果非要比較的話(僅限經濟系)
看faculty名氣:LSE > 牛津 > 劍橋
看faculty科研(RePEc):牛津 > (UCL) > LSE > (華威)> 劍橋
看錄取難度:牛津=劍橋>LSE
注釋:PPE即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也就是經政哲專業,是牛津大學的一個本科專業,也是在眾多英國高校當中,最頂尖的一個本科學位課程(曼大華威等名校均有本科PPE學位課程)。PPE專業的錄取率很低,中國學生并不是牛津PPE的主流群體,相對而言,會更加適合高中本身就有相應的社會科學訓練的學生去申請。眾所周知,牛津的PPE專業培養了眾多英國首相及政客,因此要申請牛津的PPE的本科專業,對于民主政治以及經濟都是要有一定的先修知識才可以在眾多面試者中脫穎而出。
(18PPCZ:牛津大學2020年碩士錄取)
2.評論回復
評論1:擺渡學人回復18PPCZ
謝高人受邀。以上您對牛劍LSE在經濟學領域的分析實在是鞭辟入里,謝謝您貢獻了我以上問題在經濟研究方面的比較。
我以上問題,的確是不能籠統而論社科,在此框架下,若能有不同學科的人參與進來討論,我想會讓這個問題的比較分析更加豐富和精準。
針對您所說的內容,我有幾個小點需要請教您一下。
1. 經濟學流派角度來說,有以LSE為首的倫敦學派,還有劍橋學派,經濟學的學術史上,牛津的經濟系是否形成學術流派?而其理論主張是什么?
2. 以上你的分析是以牛津作為中心去進行了三校的比較,如果讓您單獨比較劍橋和LSE在經濟研究上的異同以及優劣,您會從哪些方面來進行比較呢?
3.目前來說,牛津的經濟似乎越來越強,做的東西似乎也越來越主流,也就是您說的在Research papers這點上排到了英國第一。我有個疑惑,目前牛津的經濟學是不是比較向美國的學術社群靠攏?另外,從產業界的觀點來看,相比劍橋經濟系和LSE來說,牛津的經濟系畢業生,是不是未來進入咨詢界更有優勢,目前這一領域的牛津校友是不是已經形成氣候,頗有影響力了呢?
4. 不同的學校的同一個專業,要比較強弱,的確是要用不同的細分領域來進行更精準的比較。假若拋開具體的細分領域,以您在英國本科求學經歷的觀察來看,這三所大學的經濟系,目前呈現一種什么樣的發展趨勢呢?有沒有說,某個學校在某個細分領域一直都在不斷地招收更強的faculty members,又或者說,不同的學校的學術社群,有形成一股氣候在主攻解決某一塊的問題呢?例如某一個學校,形成了制度經濟學,或者像行為經濟學的某個流派呢?
我的提問邏輯出發點,是來源于我對不同學校在同一個學科上的學術傳統差異這個問題的好奇。我會用以上的思考框架去分析三個學校的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差異,但是經濟學的話,還是要勞駕您這位頗有心得的經濟學高人來作答了。再次感謝您提供的洞見。
評論2: 18PPCZ回復擺渡學人
您好,第一次見到這么長的回復的,感謝您的閱讀。我根據您的幾點疑問力所能及地回答一下,如果說得不對的話,請各位大神們糾正。
1. 經濟學的學派上來看,嚴格意義上并沒有倫敦學派和劍橋學派。如果是以學校命名的話,比較有名的是芝加哥學派(Friedman / Lars Peter Hanson)和斯德哥爾摩學派 (Hecksher / Ohlin)。英國大學的每個economics faculty都會有不同學派出身的學(New Keynesian / Neoclassical / Institutional)等,但是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的大方向都是往New Keynesian economics 方向發展,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后,英國top 5 經濟系的本科生基本都開始學three equation model (IS-PC-MR) 而不是傳統的IS-LM-AS。
2. 劍橋和LSE的對比。其實和我之前說的一樣, LSE的faculty無論從名氣和研究質量來看,都比劍橋高了一檔(中間還夾了Warwick),但是LSE的學生質量沒有劍橋高。同時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歸根結底還是數學的推論。比方說 welfare theorems的求證需要較強的數學基礎,這也是為什么一個學校經濟系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學校數學系的好壞(LSE除外)。劍橋數學系毫無疑問英國第一,所以在純理論方面我覺得在劍橋不見得會比LSE差。LSE在applied方面比劍橋要強,Oxbridge很多教的東西可能過于theoretical。
我選擇牛津還有一個考慮就是它的Nuffield college,這是牛津單獨為社科的graduate student開的college。雖然我最后被分配到了另一所college, 但是Nuffield College可以說是經濟學界的金字招牌。簡單列舉一下:學界的有John Hicks, James Mirrlees, Jerry Hausman (Hausman-Wu test)現在還任教的Broadberry也是經濟史的大牛;其他的有Mark Carney, Martin Wolf (FT chief economist)等。Nuffield匯集了一群牛人,不知道是不是您所表達的學術社群的意思。
3.牛津和劍橋的畢業生在經濟咨詢(Economic consulting)的優勢巨大,據我一個在某頭部經濟咨詢公司實習的同學說,85%的都是Oxbrigde MPhil ecnomics。在一般的咨詢方面,向麥肯錫BCG之類的,Oxbridge的優勢沒有那么大,但是我也覺得Oxbridge economics MPhil/DPhil 不想做大咨詢公司的foot soldiers吧。
4. 這個問題非常有難度啊,我也很難回答因為沒有仔細研究過每一年faculty member的招收。但是我覺得從宏觀經濟學來看每個學校都在做New Keynesian economics,做business cycle,大方向都差不多。您說的一個學校著重一個方向發展我能想到的只有Toulouse school of economics,Toulouse的IO(industrial organisation)超強,雖然其他也不差但是它的IO真的非常強。希望我的回復對您有幫助。
(評論至此,后續無回復)
?
知乎用戶3 VitaZHY
1.討論重點
就政治學、社會學而言:
劍橋傾向于定性研究
牛津傾向于量化研究
LSE的人類學強
劍橋本科大一HSPS (Human,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s)在讀,混合社科專業,政治學、社會學和社會人類學。英語文學、歷史、古典文學、神學之類的人文領域我不太清楚,可以講一下對這三個大學的社科的淺顯理解。
如果說學術實力,這三個學校差別不大,個人感覺排名這個東西對這類大學沒有太大意義,每個學校最大的區別其實是社科領域的學術傳統。比如政治學、社會學,劍橋傳統更傾向于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牛津傳統更傾向于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也就是更喜歡用統計學/數字方法研究社會問題,所以PPE專業學很多數學。但傾向性不意味著局限,你也可以在劍橋搞quantitative,也可以在牛津搞qualitative,社科學術傳統這個東西很像家族傳統,同一個導師的博士生們都會不約而同走相同的學術派別,因為大家一開始也是因為導師的學術興趣選導師,也會一直留在自己的傳統里。不同的學術傳統、理論各有千秋,沒有一個比另一個更好。這種不同的傳統導致了牛津、劍橋兩個社科傳統的segregation,就是大家各搞各自的理論,我大一一整年不記得reading list上有幾本牛津的學者寫的書/文章,基本都是劍橋的人寫的。政治傾向的話,劍橋的HSPS思想很左,老師們也都很左,但是這個也是會變化的,比如劍橋的經濟學傳統,上個世紀的時候還是左派的,這幾十年越來越右。
LSE不算太清楚,但社科是絕對過硬的。劍橋社會人類學的老師和我們說,如果碩士想學社會人類學,就去LSE。在學術史上來說,尤其在20世紀上頁中葉來說,LSE的確在人類學領域出過的大佬比劍橋要多得多,我的劍橋老師也認為LSE的人類學教學比劍橋要好(老師原話)。雖然LSE培養求職狂魔、Investment banker的名聲在外,但其實它也適合想專門搞學術的人。再退一步說,英國大學本身就是一個更大的學術傳統,如果去美國讀社科,學到的也會是不太一樣的東西,這種影響有點像原生家庭,來上大學之前不知道具體的學術傳統是什么,上了大學之后就自然而然變成了這個傳統的一部分。以及,學社科遇到的老師很重要,每個學校具體的course structure、能選的課符不符合口味也很重要,如果想比較學科排名/學術實力,這三家沒有可比性。
(ZHY: 為劍橋大學大學一年級學生)
2.評論回復
評論1:擺渡學人回復VitaZHY
非常同意ZHY同學的分析,清晰到位,也道出了學生選擇專業時候需要考量的更深層的維度。ZHY同學的分析,跟以上18PPCZ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均深入到了同一個學科在不同學校實際上是有不同的學術傳統之分的,并且理論取徑(theoretical approach)的不同,也的確是作為學生未來選擇學校的重要標準,尤其是在申請博士的階段,這個應該會成為一個重要考量因素。
既然ZHY同學談到了劍橋和LSE人類學之間的一些區別,不妨我來更為詳細地講講劍橋和LSE人類學之間的在碩士課程方面的區別。劍橋的社會人類學,相對LSE來說并沒有區分那么細致。LSE人類學系的碩士學位課程,會把人類學的不同細分分支作為一個碩士專業,例如宗教人類學是一個碩士專業,發展人類學是一個碩士專業,社會人類學是一個專業,社會人類學(學習與認知),甚至還在人類學系開設比較中國研究碩士專業,可選擇的豐富度大很多。LSE的碩士專業設置,在本科學業完成到進階到博士研究階段,起到了一個很好的銜接作用。例如像ZHY同學,可能在劍橋學習混合人文社科大類專業之后,對人類學某個分支希望繼續深入研究,以做好一個未來鉆研此領域的博士層級訓練準備,那么可以選擇某個分支專業的碩士課程來進行修讀。當然,博士的選校更多就由個人研究領域以及導師研究領域的匹配度來決定了,某些領域比較強的導師可能在劍橋,某些領域比較強的導師可能在LSE,這種情況就不能去用學校的排名來衡量強弱了。
另外,在中國高校發展史上,對中國人類學社會學影響較大的,也是LSE人類學,因為費孝通老先生畢業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回國后建設中國人類學社會學的學科發展,讓這兩門人文社科的重要學科得以建制化。因此不難理解,LSE的人類學有較為深厚的中國研究傳統,倘若有興趣在此領域耕耘的優秀學子,也可把一個學校的學術傳承以及學術網絡資源考慮在內作為選校的一個因素來考量。
知乎用戶4 長沙王太傅
1.討論重點:
英國大學強弱看的是專業,而不是學校,以新聞傳播專業為例來討論
謝邀。這個問題以前似乎說過。英國的大學,每個都各有千秋,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強大學。這點和清華北大的傲視群雄不一樣。我覺得像威斯敏斯特這樣的末流大學都有世界第一的media專業。所以,在英國大學的強弱上,看的是專業而不是學校。
(長沙王太傅是留英博士,現為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2.評論回復
評論1:擺渡學人回復長沙王太傅
感謝王太傅的回答。從高教的學術發展來說,確實如此。我認為用對中國大學的理解框架去理解英國的學校會有一定的不適用之處。威斯敏斯特是一個培養新聞從業人才的頂尖大學,儼如美國的密蘇里大學。但是,這個問題還可以分出多一個層次來討論,也就是不同大學同一個專業的學術定位。
威斯敏斯特的確是新聞傳播領域世界最頂尖學校之一,大量BBC名嘴名記都出身于此。但是,如果我們從媒體理論研究的角度來看,那么LSE的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應該是全英乃至全歐最好的大學了。把LSE-威斯關系放到美國的話,我會認為正如南加大和哥倫比亞(或密蘇里)的關系高度相似。說得更加直白一點,如果要做記者,當然去威斯敏斯特是首選;但是如果要做一個媒體研究學者,當然是去LSE最好。因此,我認為在選校的時候,并沒有最強或最好一說,只有合適與不合適。
?
知乎用戶5:Sirius
1.討論重點
劍橋與牛津的社會學要如何選?
題主你好,想問一下關于牛津和劍橋社會學碩士的選擇。劍橋的社會學Mphil是不是和牛津的MSc項目差不多呀?如果想做定量的是不是直接牛津就好?
2.評論回復
評論1:擺渡學人回復Sirius
你好,劍橋的社會學MPhil和牛津的社會學MSc在學位性質沒有太大區別,本質上都是一半授課一半研究。劍橋東亞系的MPhil才會區分taught 或者entirely research。
那么劍橋的社會學,應該更加偏歐陸傳統,請問你是錄取了劍橋社會學的哪個專業,是傳媒社會學,醫療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等?劍橋社會學,比較注重社會學理論的訓練,modernity 還有reproduction等等。
牛津的社會學碩士只有一個項目了,整個系所都是非常量化的,我個人覺得它非常密歇根&威斯康辛麥迪遜那種社會學傳統,也就是謝宇那一派。
請問你的背景是什么?你個人是計劃走什么研究路線,理論關懷是什么?未來是否有學術發展的計劃?不同的計劃,應該要在牛津和劍橋的社會學之間慎重選擇。
評論2:MajorCora回復擺渡學人
您好,我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不知道選牛津的社會學還是選劍橋的社會學。劍橋錄的是Political and Economic 方向,大學本科學的是國際關系。比較想讀博士,想要往政治經濟學方向轉。
評論3:擺渡學人回復MajorCora
如果要走政治經濟這一塊的話,劍橋會更好一點。政治經濟學這一塊,比較偏歐陸傳統,所以我覺得你可以留在劍橋社會系,同時可以利用劍橋哲學系的資源去深入你的研究。牛津的社會學的話,估計未來你做量化這一塊會對你比較有幫助的。
(評論至此,后續無回復)
知乎用戶6和7:Stev與匿名用戶
06 討論重點
LSE社科強,商科全英第一
牛津和LSE的經濟學強于劍橋
劍橋自然科學三校中最強
——————————————
06 Stev:
LSE 主要還是社科(即便哲學系也是偏政治哲學/科學哲學)。
Oxford / Cambridge 的人文社科都強。
但是總體感覺Oxford更偏文,Cambridge更偏理(另注意在英國考本科大學Oxbridge兩家只能報一家)
7.匿名用戶:
LSE商科全英第一,畢業生出路簡直不要太好。
LSE經濟和牛津打平手吧,然后高于劍橋。
其他人文類學科牛津>LSE>劍橋吧。
畢竟人家劍橋是自然學科類強校。
評論回復
(后續無評論,無回復)
結語評論
評論者
蔡博方博士
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臺北醫學大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我認為,以上各位發言都已充分表現出對于這三個學校(包含自己擅長的領域)有著高出一般申請者水平的認識。如果作為給后進申請者的建議來說,絕對是足夠的,反倒是要考慮到,申請者的條件不到各位這么優秀的時候,這些討論還能產生什么樣的幫助。
在我看來,擺渡君的發言似乎很多時候觸及到了這個問題,但這是一個與對名校認識之深度同等重要的問題。除了申請者本身條件之外,我認為,碩士申請具有關鍵的中間地帶,需要把這個因素納入考慮。例如:從授課型碩士與研究型碩士之分、從畢業后往實務界發展或學術界發展之分,都是很重要的考量點。在這個思考下,我們可以重新認識不同學校與不同學科之間產生的訊息交叉現象,同時去除掉一些到處流行的誤解。
舉例來說好了,幾位先進分別展現了對經濟學、社會學、傳播學的理解,同時也指出,“人文社科”這個范疇有些不適切。這是關鍵,因為在大學發展的歷史上,S.P. Snow的“兩個文化”正是指陳“自然科學VS人文學科”(請注意,這里刻意使用“科學VS學科”的修辭)的歷史脈絡,而所謂的“社會科學”正是在這個脈絡下出現的第三條路。如果有了這個認識,就不會陷入“文科/理科”或“人文社科”這種常見的誤區,甚至可以更清晰地意識到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社會學、傳播學,都有自己的“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的特定比例。進一步說,落實到學校層次、學院層次,更是可以再準確地抓到定位。再更具體來說,即便是語言學這樣乍看上去非常“人文”的學科,實際上也可以做得非常接近自然科學,例如倫敦大學學院的語言學,有心理學的研究路徑,甚至會偏向實驗方法。回歸選校角度來說,假設僅用“英國哪個高校的語言學最強”來提問,那么只能從排行榜上抓到一個整體印象,而不能從個人未來是要走“語言學的文化分析路徑”,抑或是“語言學的心理分析或者計算分析路徑”的不同角度去選擇合適的院校了。
當然,這樣討論下去,我們可以發現反而是在反對一個“強/弱”標準評價體系的建立,而是在尋找一個與個人興趣和規劃匹配的系所去作為選擇的尺規。正如以上“長沙王太傅”所言(他亦是一名大學教職員工),英國的高校在某種程度上不能簡單用排名去衡量強弱,這也是我們這些學術界人士的一種看待學校以及學科建設的角度。
回到以碩士申請者的定位,我認為,即使是申請碩士的同學,也可以先想好“讀這個碩士之后下一站要去哪里?”,個人未來更希望學習本學科的哪些細分領域,再依此回來找尋適合自己的碩士項目(授課型、研究型),再回來找尋適合自己的學院與學校。
以上是我個人淺見,跟各位分享。
附圖:
QS:2019年社會科學領域世界大學排名
此排名顯示,在社會科學領域,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排名世界第二(實則是連續多年第二),僅次于哈佛。牛津排名世界第四,劍橋排名世界第六。但經過各位知乎大神和擺渡君的一番對話,各位學子,您還會用簡單的排名去作為自己選校的唯一標準嗎?歡迎加微,來信投稿,暢所欲言。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