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研究型醫療時代的到來,護理科研是護理學科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護理人員的科研能力備受關注。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加大對護士科研能力的投入和培養可提高護理服務質量,貫徹執行健康策略。
國內護士整體科研能力偏低,主要與其缺乏科研意識、檢索技能、統計學知識、外語水平局限有關。護士隊伍中實施崗位管理,能夠提升護理科學水平,也是調動護士積極性的關鍵舉措。
科研護士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參與臨床研究,被授權代表研究者參與組織、運行、協調、管理研究項目的護士。本文對科研護士的崗位管理進行綜述,以期為我國開展設立科研護士崗位提供借鑒和理論指導。
1 科研護士崗位發展背景
科研護士最先起源于美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明確將科研護士分為臨床研究護士(CRN)和臨床研究協調護士(CNC)。CRN 又被稱為臨床護士或護理職員,是指為患者提供連續護理的護士。CNC 又名研究協調員或科研護士,是指主要負責研究項目管理工作的護士。
我國的科研護士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起步較晚,發展緩慢,崗位職責局限。
19世紀80年代美國最先出現研究協調員的職務,主要由有醫學背景的醫生、檢驗師或藥劑師擔任。相關文獻提出護士是擔任研究協調員的最佳人選。歐美等國家的研究協調員多以護理為專業背景,除了不同程度參與臨床研究之外,還擔任研究者的溝通、管理以及對臨床研究質量的監督、監控等工作,以保證臨床研究更科學,保質保量地開展工作。日本的一項調查中發現半數以上的醫療機構有科研護士,即便是規模較小但是有試驗項目的的醫療診所也會雇傭研究護士。目前,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科研護士已在臨床試驗中擔任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我國類似科研護士的崗位僅存在于個別機構。科研護士是科學、有效解決臨床問題的必然選擇。
2
科研護士崗位管理
護士崗位管理是對單位所需崗位的類別和結構進行結構化設置,并且按照崗位和聘用合同進行人員管理的過程,即實現由按身份管理向按崗位管理的轉變,實行按需設崗、按崗聘用、競聘上崗,在人與崗的互動中達到動態和諧。
實施崗位管理可以調動護理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挖掘人力資源的最優潛力,謀取工作效率的最大提高,對促進護理學科建設及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
2.1資格及能力
科研護士需具備護士執業資格證、護士資格證。有文獻界定科研護士是具有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學歷,并有多年護理經驗的護士。
我國對科研護士的認證缺乏標準,但總體主要針對教育背景以及工作經歷或時長。多數機構要求申請者學歷為學士及以上學位。工作經驗要求申請者曾參與臨床研究項目工作>1年。
在英國、美國等國家還需獲得科研護士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專業審批。另外,關于科研護士的資格認證考核,美國臨床專業委員會提供的資格認證考試是為了檢測申請者是否具備滿足工作需要的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考核內容包括管理研究物品、項目協議、項目安全性、項目監督、項目管理5個核心部分,若申請者符合考核標準,便可獲得科研護士資格證。在臨床實驗機構工作的科研護士,需接受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的專業化培訓,掌握臨床藥物管理的原則和規范等。
2.2角色及職能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指出,科研護士更專注于為研究對象提供健康護理,除日常干預護理外還承擔對藥物的管理、動態評估研究對象、收集并記錄研究結果,及時處理臨時或者突發的緊急事件。臨床研究專業委員總結科研護士工作職能主要包括:臨床研究的準備階段參與研究方案的起草,負責臨床試驗前的各項準備,協調各部分的培訓、設備的到位情況以及制定知情同意書等工作;研究進行階段發揮組織、協調、管理能力,協助受試者、團隊之間協作,保證研究有序進行;研究結束階段按照要求歸檔文件,協助研究者完成總結報告。
國內的科研護士也延續國外科研護士的角色與職能。
王英麗等指出,手術室的兼職科研護士崗位,首先由手術室工作滿3年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競聘,每周臨床護理工作2d,專職科研工作3d,并全面負責科室科研工作安排,崗位設置后工作職責明確,成效明顯。
孫美艷等研究中指出,科研護士除了常規的臨床工作之外還需要負責相應的研究工作,還擔任教育者、辯護者、合作伙伴、服務者、資料收集者、患者直接照顧者、不同專業科室的聯絡者、患者病情觀察者、臨床解釋者等角色。
2.3培養模式
英國、美國等明確規定,科研護士必須接受相關培訓,認證合格后才能從業,國立衛生研究院、臨床研究協會、研究站點管理組織、腫瘤護理學會等機構都設有針對科研護士的培訓和資格認證途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主要是針對在校的護理專業學生,為其提供科研實訓課程,側重于護理實踐的培養。臨床研究協會針對的群體廣泛,主要通過網絡培訓課程,側重于培養申請者的批判性思維,引導向科研護士的職業發展。
我國的科研護士培養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與國內科研護士起步較晚,國內護士緊缺有關。部分護理人員通過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培訓,獲得證書后,即可參與臨床試驗。另外,科室設立科研護士崗位,以招收護理碩士研究生為主,帶領科室內護士完成科研相關工作。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手術室設有兼職科研護士崗位,有效利用了護理研究生的特長,充分調動了手術室護士的科研積極性,促進和保障了臨床研究的質量,提升了手術室護士的整體研究水平。但是,以科室為單位培養科研護士受個人能力、科室專業的局限,適用性偏差。
2.4聘任模式
據研究報道,根據受聘機構不同,目前我國科研護士的聘任模式的局限性大致有以下3種:受聘于醫院研究機構,但是通常受醫院人事招聘條件的限制;受聘于臨床科室,多由臨床護士兼職,大多數是因為科室需要應運而生,沒有經過專業的認證,通常以參加培訓班或從實踐中學習的形式獲得相關知識,這類科研護士易受臨床工作的影響,工作內容較為局限;受聘于第三方機構,主要還是醫藥公司,但大多聘任藥學專業背景、醫學專業背景人員擔任,護士比例較小且所承擔工作范圍有限。
3
結語
科研護士發展前景光明,但仍面臨挑戰。國內關于科研護士、研究護士、臨床研究協調員的概念多起源于國外,與目前國內科研護士的崗位職能匹配存在偏差。科研護士培養起點及培養方式不同,護理高校以及醫院層面缺乏相應的培養。科研護士職責范圍缺乏明確的規范,是阻礙科研護士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研究旨為科研護士、醫院及醫療機構管理者了解科研護士提供借鑒,為開設科研護士培訓、設立科研護士崗位提供參考方向和加強國內科研護士的發展提供參考依據。未來還需要在高校、醫院及其他醫療機構設立與之匹配的科研護士崗位,并在完善科研護士崗位管理等方面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1]宋運蓮,邵榮雅,盧芳燕.科研護士崗位管理的研究進展[J].護理與康復,2022,21(05):94-96.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