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各留學地區對申請者的背景偏好
首先,對于大部分學校,篩選申請者的標準基本可以分為硬背景和軟背景兩部分,其中:
硬背景是你必須要達到的條件,屬于申請門檻,比如本科學校級別、GPA、雅思/托福等標準化語言考試成績、GMAT/GRE成績等等。
軟背景是學校沒有明確要求,但是帶上相關經歷申請會更有競爭力,屬于加分項,比如科研競賽、實習經歷、國際交換、暑校、校內外活動比賽、個人作品等等。
相對而言,英美新港澳這幾個大陸學生扎堆申請的留學地區中,英國的學校對硬背景是卡得最死的,對GPA有最低分數線的要求,好學校還要卡本科“出身”,部分學校像G5會有中國大陸學校list,還有部分學校參照“網大排名”要求排在前XX才可以申請。
美國學校雖然也看重學生本科學校背景,但相對更看重學生的個人綜合能力,如果你的實踐經歷、科研競賽經歷好到爆,拿到了國際大賽的獎項,即使成績方面稍微弱一些,也是能沖刺申請TOP10學校。
港新的學校近幾年的申請難度算是坐著小火箭“嗖嗖嗖”的上來了,作為英聯邦成員,對學習成績和本科背景肯定都是排在首位衡量的。不過,因為各種原因,新港的申請人數最近算是爆倉了,一些學校每年都會翻一番。
這種情況下,光靠硬背景已經不足以穩拿offer了,所以背景好申請熱門專業和背景不好的同學都需要相應增加一些軟背景經歷,才能在眾多的申請者當中具有申請競爭力。
所以你看,科研競賽到底有沒有用,其實要看你自己所申地區和學校的偏好如何,以及你自己的實際情況如何。
如果你要去美國的TOP10,甭管你是什么985名校出身,都給我趕緊去進實驗室、搞科研、發論文、參加學科競賽,還有不管花沒花錢,都要盡量參與各個環節,最后做出點成績。
如果你要去英國這樣對硬背景要求幾乎到死板程度的地區,就要先搞清楚自己的本科學校在不在人家的list里面,然后再努力把GPA成績提升到足夠的競爭水平,做到了這些,才談得上要不要準備科研競賽來提升軟背景實力的問題。
如果你要去港新的學校,情況就有點復雜了,軟背景既是加分項,也能彌補一些弱項,我簡單概括一下比較需要軟背景的群體:
- 1)雙非背景,沖刺新二 港前三
- 2)沖刺熱門商科、理工科專業
- 3)跨專業申請
- 4)GPA成績相對較低
總之,科研競賽經歷對于大多數學校來說是錦上添花的項目,需要你搭配不錯的學習成績,在文書中包裝擴充,在面試時渲染強調,才會起到最大的作用,千萬不要干巴巴地放在CV的某個角落,等老師發現然后再去追問你。
02.授課型/研究型碩士對申請者的背景偏好
關于這部分,主要是針對英聯邦協會成員學校的碩士。
這些學校的碩士分為授課型和研究型,前者以就業為導向,看重應屆生的實習經驗和往屆生的工作經歷;后者以科研為導向,更看重申請者的科研經歷,同時對研究計劃有一定要求。
因此,如果你申請授課型研究生,也就是master,做2-4段、累計時長6個月以上的專業對口、匹配度高的實習,比科研競賽更加有用。
當然,帶研究生的老師們畢竟自己也是做科研的,如果你申請的是偏科研性質的理工科專業,在實習經驗已經足夠的前提下,用科研競賽經歷來凸顯自己的research能力,對于老師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將來想繼續申請博士也會更容易。
如果你申請研究型碩士,也就是mphil,那肯定就是要有科研競賽經歷的。而且還有一個問題,海外的研究型碩士名額相當少,競爭激烈程度可以想見,所以你不僅要有科研競賽經歷,還要有很優秀的科研競賽經歷,才可能在海本和985名校學生中卷出重圍。
其實,對于本科學生來說,做科研的知識儲備和經驗能力是偏弱的,當然這里不包括一些幾十年才出一個的神童學霸,所以我們在科研競賽經歷中需要突出的主要是基礎積累和學科視野,以及一些學術規范和科研思維,其次再去追求科研創新和成績。
千萬不要直接買一些亂七八糟的科研競賽證書!!首先這些證書都是沒用的,而且一旦被舉報查出來,以境外學校對學生誠信度的嚴格要求,會直接將你的學籍開除!
不過在這里我們還需要再明確一個概念:
并不是像網上說的那樣,只要跟花錢相關的科研競賽就一定是坑,對此我們要做簡單的區分。你需要警惕的是花錢保證你拿到獎項名次的科研競賽,而不是花錢讓你參加某個科研項目的機會,那些過分宣傳自己決定性作用的科研項目,基本才都是坑。
總之,花錢與否不是決定一個科研競賽項目是否有用的關鍵,現在大部分比賽都要交報名費,難道就都是中介和主辦方出來圈錢的?其實還是資源有限,級別高的比賽更加會對參與者做出一定限制,你既然想去,那就得遞交入場券呀。
03.找科研機會的方法和渠道有哪些?
·科研助理
1)校內
咨詢本專業學長學姐,請教一下專業課教授或者助教。現在正規院校都會在各學院官網有一個師資情況的介紹,除了你自己學院外,全校絕大部分老師的履歷都有詳細記錄。
你可以通過老師的履歷介紹了解其學術經歷和聯系方式,建議不要找行政頭銜比較多的,這樣的導師且不說沒工夫理你,就算把你收下了,你跟著他大概率干的活也跟學術科研無關。盡量選擇學術水平高、學術項目多的導師,但這樣的大佬手底下等著排隊的學生也不少。
除了老師,學校的碩士和博士肯定會有正在做的科研項目,他們往往很樂意找一些學弟學妹幫忙做基礎性工作(免費的勞動力)。建議多參加一些學術活動,主動結識學長學姐們,這方面的機會還是比老師那兒更好獲取的。
你如果打算聯系導師,發電子郵件的大致格式是:
- 第一段:介紹自己的基本情況(學校專業等),并開門見山的指出自己來信的目的(提一下對老師研究方向的喜愛熱情);
- 第二段:介紹自己主要的科研經歷;
- 第三段:強調自己能吃苦、踏實、做科研的決心,適當聯系老師科研方向。
注意,不要怕被拒,被拒很正常。但是你可以禮貌地問清楚原因,如果跟能力不匹配的話,那就直接換個老師,如果只是不了解你或者暫時沒需要,努力在學校當面找到老師聊,面談成功的機會更大。(郵件拒你沒負擔,當面就會三思了)
2)校外
國內的校外科研助理大多是實驗室或研究所在招收,通常不收費,甚至福利好的還會給你按實習生發工資。當然這類項目要求比較高,競爭也很激烈,通常需要本科及以上學歷,且招收名額少,可以關注行業資訊、學校官網以獲得信息。
這種機會也是要靠你去機構官網找到導師的聯系方式,然后了解人家和發郵件套磁的流程是一樣的。需要注意的是,校外老師不像校內,人家跟你真的就沒任何關系了,人情社會嘛,建議你最好能找到一個中間人引薦,不要貿然發郵件。
·科研立項
現在國家很鼓勵學生從事科研,學校每年基本都有一筆科研經費和名額撥下來。如果你決定立項,可以在中國知網的科研項目申報信息庫關注立項信息,里面有很多項目、學科與行業資料,對科研立項很有幫助!
網址:https://projects.cnki.net/project/#/welcome
·科研競賽
校內的創新課題,比如大創、國創、挑戰杯等,然后就是你的學院也會有一些專門組織大家參加科研競賽的部門,不僅會搜集賽事信息,有時還會幫你聯系其他學院學生一起參賽。
相對來說參加科研競賽是大家獲得科研機會最容易的一個渠道了,但參加什么級別的競賽,拿到什么級別的獎項,是否產出成果,對你科研競賽的含金量影響很大。
值得參加比較著名的一些比賽有:
1)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MCM/ICM)
適合數學、統計、金融工程、物理、電信等偏數理的專業,全球總參賽人數很多,獲獎難度比較大,如果你要沖刺名校,至少要Outstanding Winner(特等獎)和 Finalist(特等獎提名)才會比較有用。
官網鏈接:https://www.comap.com/
2)中國大學生“互聯網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每年都會舉辦,主辦單位為教育部、發改委、共青團中央等,參賽對象為全國高校全日制在校學生以及畢業五年內的大學生,競賽要求每團隊參賽人員不少于3人,允許跨校組隊。
官網鏈接:https://cy.ncss.cn/
3)“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
兩項目交叉輪流開展,偶數年為小挑,奇數年為大挑。小挑偏實操,參賽對象為全國高校全日制在校學生以及畢業3年內的大學生,允許跨校組隊;大挑偏學術,參賽對象為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高等院校在校生。
官網鏈接:http://www.chuangqingchun.net/ (?。?/span>
http://www.tiaozhanbei.net/ (大)
4)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
主辦單位為全國電子商務產教融合創新聯盟,參賽對象為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競賽要求參賽選手每人每年只能參加一個團隊競賽,團隊成員為3-5名,允許跨校組隊
官網鏈接:http://www.3chuang.net/
5)中國創新創業大賽
由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共青團中央等單位支持舉辦,以社會企業為主的創新創業類競賽,大學生參加競賽需注冊企業可報名初創組。
官網鏈接:http://www.cxcyds.com
6)“發現杯”全國大學生互聯網軟件設計大獎賽
主辦單位為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參賽對象為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團隊成員為1-5名,允許跨校組隊。
官網鏈接:http://www.dajiangsai.org
7)全國移動互聯創新大賽
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科協、中國通信學會等聯合啟動,參賽對象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高職院校學生、教師的科研和創新成果。
官網鏈接:http://www.cmiic.org.cn
8)清華大學全國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賽(中文場)
全國六強有證書、表現優秀者可獲得清華推免面試資格,含金量較高,對于留學文書寫作也是比較好的科研經歷素材。
9)清華大學全球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賽(英文場)
純英文比賽,需要提交英文分析報告,并用英文進行現場答辯,前六強均可獲清華SDGS項目推免面試資格。英文場看似對學生的要求高,但是因為參加人數更少,競爭更小,所以獲獎的幾率其實更大。
·寒/暑科研項目
相較而言,寒暑研項目比較友好,基本都是對在讀本科生開放,但需要收取一定費用(部分學校項目可以申請獎學金),暑研項目資訊可以在以下地方找到:
1)學校官網
學校教務處或國際交流處官網公布,常見的是一些國外名校官方寒暑研項目,含金量比較高,可以拿到學校頒發的資格認證,有的項目還支持學分替換。
官網也會有部分中介項目,費用較高,參與門檻較低,相比市面上的中介科研項目,學校官網的科研項目更可靠,價格也相對更便宜。
2)海外名校官網
這類項目需要在目標學校官網查找暑研咨詢,然后自己報名申請,申請流程類似博士申請,需要給目標院校教授發套磁信,教授發邀請函,辦理簽證即可。
套磁Tips:
-套磁信一定要做足功課再寫,不要全部套用模板;
-有相關科研經驗的,可以找過往團隊負責人寫一封學術推薦信;
-每個學校同時套磁教授不超過三個,同一院系教授別同時發,萬一兩個教授比較熟就會認為你的套磁不真誠,你會被同時拒掉;
像英國的LSE、IC還有曼大的暑研都非?;穑绻惚究飘厴I想去英國留學,選擇他們的暑研項目非常有優勢。疫情期間,很多線下暑研改成了online形式,但只要是官方正規渠道的,認可上沒啥問題。
還有美國UCLA舉辦的CSST暑期科研項目、斯坦福的UGVR計劃、NSF sponsored REU項目,都都值得一去。這些項目是有獎學金的,一般會看重學校、成績、科研經歷,很多在申請的時候需要語言成績,部分還存在學?;驅I限制。
名校暑研項目一般都會在官網公示正規的招生時間和申請要求、方式,好的項目是不太可能請中介代理的(因為真的很火爆),所以這類科研項目太大,如果不是為了沖刺英美名校和熱門專業,我認為性價比是不高的。
·付費機構項目
付費科研在大一大二尤其對理工科同學來說很有必要,尤其當你實習機會不多,又找到不到任何科研機會的話,實踐這塊的缺失將會給你的留學申請帶來非常大的劣勢。
所以我建議低年級學生可以通過一些中介機構,報名參加線上project based learning,項目雖然最長也只有一個多月,但是對你經歷的補齊是很有幫助的,具體效果有多好,不是光費用高就好了。
最起碼的一點,你要先了解主辦單位和主要教授的級別,然后自己的參與度有多少,以及最終你能產出一些什么樣的書面成果。
而這也是我最想提醒大家的:
現在市面上付費背景提升機構確實很多,很多包裝成留學申請的機構慣用套路就是先承諾無offer全額退款,但人家賣的根本不是留學申請服務,而是利潤空間更大的背景提升服務。
我不否認會有很好的背景提升項目適合大家,更加不反對大家通過中介機構去找參加科研項目的機會。
因為像我開篇所說,本科學生做科研難道缺乏的真的是所謂的科研能力嘛?他們真正缺少的難道不是機會和這種被培養的意識嘛?
人人都用天賦和興趣搪塞過去科研資源和機會的分配不均,殊不知天賦是被發現的,興趣也有一個慢慢接觸和被培養的過程。
國內絕大部分普通雙非院校,甚至是吊車尾的985/211院校,能拿到的科研資源并不多,即使有零星的一點,也只能用來先奶最好的學院、最好的專業的那批學生了。
但我也不是讓你總是來抱怨機會的不公平,然后借機啥也不干。
科研經歷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說了,也不想用本科生能做啥科研來敷衍這個問題,因為現在科研本身已經很功利性了。它是一種資格,一張門票,一份投名狀,然而不太可能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默默鉆研的精神。
如果你真的想在留學申請甚至考研過程中有很大的競爭優勢,科研經歷是一個相對比較好的必殺技,至于如何準備科研、怎么參與科研項目,以上。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