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11月28日報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在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與聯合國外空司、歐洲空間局共同遴選的多個空間科學應用項目正在按計劃實施,相關載荷將于明年開始陸續進入中國空間站開展實驗。
這些將被送上天宮空間站的實驗總共有16國的9個項目,卻沒有來自美國的項目,而且中國官方表示,美國的實驗項目不符合科學標準,另外在16國的項目中,還隱藏了一個大秘密,因為將會有一位外國航天員因此而登上天宮空間站。
16國9個項目,卻沒有來自美國的項目:這次你們真的不行
新華社維也納2019年6月12日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在維也納聯合宣布,來自17個國家的9個項目從42項申請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這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進入新階段。
這些項目來自瑞士、波蘭、德國、意大利、挪威、法國、西班牙、荷蘭、印度、俄羅斯、比利時、肯尼亞、日本、沙特阿拉伯、中國、墨西哥、秘魯等17個國家的23個機構,包括政府機構和私營實體等。項目涉及的領域包括空間天文學、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科學、地球科學、應用新技術、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等。
到底是16個還是17個?其實兩個都對,16個是國內機構在統計時將中國給去掉了,畢竟是中國人的天宮空間站,還算上中國就矯情了,但有的統計時則把所在國中國也給一并統計了,兩個都有理。
沒有來自美國的項目:這次你們真的不行
當時大家就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在這公開的16個國家中,墨西哥、法國、德國等都入選了,卻沒有美國的項目,這到底是為什么?作為全球科研力量最發達之一的美國似乎不太可能設計不出一個值得在天宮上實施的試驗項目!
因此很多朋友立刻就將《沃爾夫條款》聯系了起來,這是美國會通過的,旨在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展任何科學活動,對等回應,中國也不能和美國政府開展任何科學技術活動,這個《沃爾夫條款》可是相當惡毒:
禁止中美兩國之間任何與NASA有關或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協調的聯合科研活動,以及以反間諜為由禁止NASA所有設施接待“中國官方訪問者”
- 此后的2013年,美國就拒絕了6名中國科學家參加關于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尋找太陽系外行星的研究結果的天文學術會議,由于國際上多名知名天文學家因為美國拒絕中國科學家聯名抵制這次學術會議,美國不得不放行;
- ……
- 2017年3月21日,美國駐華大使館拒絕向負責中國月球和火星開發計劃的中國月球和空間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于國斌發放美國簽證;
- 2019年10月,第70屆國際宇航大會在美開幕,美國再次集體拒絕中國航天局代表團,而美國在現場觀眾質問下尷尬的表示“中國代表隊因為時間問題而無法參加”;
因為《沃爾夫條款》,中美科學交流幾乎停滯,然而在這樣的氣氛下,NASA局長尼爾森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與中國合作,在沒有得到中國回復后一再指責中國航天太過封閉,不愿與他國合作,也不愿將信息分享。
多位美國科學家在推特上發表推文諷刺尼爾森,表示他“居然不提《沃爾夫條款》”,因為有《沃爾夫條款》的規定,NASA任何與中國合作的科研項目都必須得到國會的授權,所以這尼爾森這樣喊話是什么意思?跟夏日夜晚的青蛙叫有什么區別?有時間喊話不如去國會推動廢止《沃爾夫條款》。
中國真是對等報復?
其實還真不是,早在2018年5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聯合發布合作機會公告,邀請世界各國利用未來的中國空間站開展艙內外搭載實驗等合作,這表示并沒有排除美國,不過要求還是有的,還成立項目評估選拔委員會及國際評審專家組,制訂選拔工作計劃和標準:
- 1、要符合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太空的基本原則。
- 2、項目的科學意義要突出,能夠大幅帶動相關科學技術領域進展,或能有效促進項目申請國家的航天科學技術發展和科研能力提升。
- 3、技術方案要合理可行,具有良好的工程可實施性,不對空間站構成威脅。
- 4、能夠自行承擔項目研發經費。
上述規定沒有一項排斥美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也表示:“我們沒有排斥任何國家,也沒有限定任何范圍”,美國團隊也參與申報了項目,但從科學價值和技術考量來講,美國申報的項目沒達到要求的標準。
另外《環球時報》也在2021年12月3日發布報道,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12月2日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出席首屆BEYOND國際科技創新博覽會致辭時表示:
中國的航天發展是開放的,同時也是包容的,中國空間站在運營期間將有外國的科研項目,也希望有外國的航天員到空間站工作,為此有關部門已經著手大量的籌備工作。
中國不僅歡迎各國提報有科學價值的實驗,同時也歡迎外國宇航員登上天宮空間站,而且就在這些實驗項目中,還隱藏了誰將成為登上天宮空間站第一位外國航天員。
外國航天員2025年上:究竟是哪國人士?
11月28日,中國載人航天官方發布,經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航天員將執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由費俊龍擔任指令長:
左側則是鄧清明的墨寶,看來這字寫得是相當可以,不僅鄧清明寫得好,還有張陸也同樣是一位準書法家:
除了這幾位即將登上天宮空間站的航天員以外,我們不要忘記已經退役的陳全、趙傳東、潘占春、李慶龍、吳杰這五位航天員,盡管從未飛天,但他們依舊是為載人航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的英雄。
除了天宮空間站上的中國航天員以外,很多朋友則是關心誰將會成為登上中國天功能空間站的第一人,因為從2021年12月2日戚發軔的發言已經過去了將近1一年,而且天宮空間站也即將建成,一切都已經具備,那么哪位老外將成為幸運兒呢?
出乎意料:居然是加拿大人
2022年7月22日,推特賬號Dr. Tricia L Larose@TricLarose博士發表了一篇推文,其中有一段相當奇怪的描述:
Experimental module launched to China Space Station! Exciting news for our selected 31-day space mission
(問天)實驗艙發射到中國空間站,我們選定的31天太空任務中最令人興奮的消息
筆者當時看得莫名其妙,怎么一個明顯看起來是外國人的ID表示要在天宮上執行31天的任務,這難道是…….??而且推文還@了聯合國外層空間委員會,果然在另一個回帖中看到了有人向Tricia L Laros博士祝賀的消息:
因此筆者第一時間就搜索了這位大佬簡歷,結果發現她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薩德伯里市,有挪威科技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目前的她的工作得到了挪威研究委員會的支持,在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擔任博士后科學家期間、Larose博士曾在遺傳學部的遺傳流行病學組工作。
博士目前在挪威科技大學的醫學院公共衛生與全科醫學系工作,筆者還在ResearchGate上搜索到了她的簡歷以及近期發表的論文,結果發現她有一篇標題為“Tumors in Space: Preparation for Spaceflight”(太空中的腫瘤:太空飛行的準備),果然是研究太空中腫瘤的。
這是關于聯合國辦公室選擇的干細胞生物學和空間技術外層空間事務部和中國載人航天局開展的太空任務,其還有一個研究團隊,包括來自挪威奧斯陸大學和挪威科技大學、法國國際太空大學、比利時核研究中心、阿姆斯特丹弗里耶大學以及荷蘭的哈布雷赫特學院的科學家等。
在這篇論文中給出的時間表是在2025年某個時候,Larose博士將登上天宮空間站,并以中國天宮空間站的天然宇宙輻射作為癌癥的潛在誘發因素,并利用微重力環境作為潛在治療方法,天基癌癥研究的進展有可能將會改善腫瘤學中的帶電粒子治療等。
除了發表的關于天宮空間站載荷部分的信息外,博士還發表了已經在作為載荷專家訓練的推文,這也表示她目前已經在進行準備執行太空任務的訓練,載荷專家是航天任務中常見的職位,未來天宮常態化運營后,我國的航天員隊伍中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科學家。
7月27日,拉羅斯博士將登上天宮的新聞被中國日報報道,似乎官媒已經認可這個消息,不過從目前來看,這個任務可能會延遲到2026年執行,其中的緣由目前不得而知。
證據:果然在9個項目中找到了博士的項目
筆者在2019年6月12日聯合國外層空間委員會發布的“聯合國/中國圍繞空間站應用開展合作”的“第一輪合作入選項目”中的第五條中找到了Larose博士的研究項目:
第五個項目:太空腫瘤實驗
至此,從個人到官媒到原始出處都得到了佐證,天宮基本已經建成的時刻,中國載人航天向世界許下的承諾也將一一兌現,這才是大國風度,我們不像某些國家一樣天天守著個破爛國際空間站還要永久拒絕中國人進入,中國航天從來沒有拒絕美國人進入天宮空間站。
延伸閱讀:外國宇航員登上天宮空間站要付錢嗎?
關于這個標準還真不知道,因為官方從來沒有宣布到底要花多少錢,但依據國際空間站的“潛規則”是需要向國際空間站的16國聯合組織支付費用,以國際空間站為例:
- 2000年初,游客前往國際空間站的費用在2000-2300萬美元之間
- 2007年,國際空間站之旅價格增至3000-4000萬美元
- 2021年7月,俄羅斯航天局提供太空旅游服務,其七日游最低票價是每人五千萬美元,長期停留的起步價為九千萬美元;
如果“自備”交通工具,只是進入國際空間站的話每天為3.5萬美元/人,比如2019年6月7日,NASA宣布宇航員搭乘SpaceX的龍飛船2號或波音星際航線進入國際空間站,每人每天費用約為3.5萬美元。
因此主要費用在于“船票”,3月31日,美國宇航員馬克·范德·海(Mark Vande Hei)搭乘聯盟MS-19飛船返回地球的費用為20億盧布,約合3470萬美元,還真特么貴,并且還是從國際空間站到地面的單程費用。
天宮空間站的“報價”不知道是多少,但中國的飛船成本真有,此前就報道過神舟飛船的成本為8.5億人民幣,三人制的飛船,每人費用為2.8億人民幣左右,差不多要4000萬美元一人,另外在入選項目評估選拔委員會及國際評審專家組制訂選拔標準中也有這樣一條:
- 4、能夠自行承擔項目研發經費。
這個意思是該科學團隊需要自備研發經費,但卻沒有說明是否要支付船票以及天宮空間站的“進站費”,似乎國際空間站的這種操作挺合適,畢竟中國也是花了大價錢造出來的,雖然“門票”和“進站費”只是九牛一毛,但能回點血也是極好的!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