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農工黨員,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碩士,現為長壽區中醫院副主任中醫師、心病科主任。從醫14年來,陳林扎根臨床一線,始終牢記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初心和使命,創“心”技術,守護廣大患者的健康。獲評2023年長壽區“最美科技工作者”。
無數的急危重病例,讓他無限思考與不斷進取;借鑒和傳承,超越和創新,讓他在護“心”道路上一直前行。
圖左二為陳林
潛心醫學 成功攻克首例電風暴病例
陳林今年41歲,選擇當醫生,源于兒時的一場病痛,讓他對身穿白大褂的醫務人員充滿敬仰,對這一職業無限向往。2009年,從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的他,來到長壽區中醫院從事臨床醫學工作,實現了夢寐以求的愿望。
入職后,陳林潛心醫學,短短幾年時間,就成長為科室里的青年骨干。
心病科主要醫治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血管病、冠心病、心肌疾病、心房顫動、心內膜炎癥等。其中,交感電風暴最為突出,該病有極高的死亡率,其急性期治療要盡快及時診斷,正確識別和積極處理交感電風暴對挽救患者生命十分重要。
陳林在工作中,就遇見過這樣一例罕見的因惡性心律失常、室顫而導致交感電風暴的危重病例。當時患者在醫院住院,心電監護提示室顫,情況異常緊急。患者急性下壁心梗合并交感電風暴,血流動力學、心電活動極度不穩定,病情兇險。陳林深知,這是與死神搶時間,需盡快搶救,恢復心肌血液供應,方有一線生機。但患者高齡、反復室顫、生命體征不能維持,是否要進行搶救成為了他和團隊的一個巨大考驗。
緊急時刻,陳林毅然決定全力施救,最終完成了搶救,成功攻克了電風暴病例。
就這樣,憑著一股子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闖勁,陳林在心腦血管病、脾胃病、肺病等疾病的中醫診療上精進探索,尤其是運用中醫藥治療心血管疾病有獨特療效。確診了醫院首例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總結提煉了全院首例不寧腿綜合征醫治經驗,作為技術帶頭人推廣中醫適宜技術7項。
厚德載物 推進新技術應用和人才培養
一項科研技術的研發,其意義在于成果的運用。對于醫學科技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它關乎患者生命的延續。為了讓先進技術得到更多應用,更廣泛地減輕患者病痛,陳林用心把自己的技術傳授于人。
工作期間,他組織了《中醫體質辨識》培訓,講述了中醫“治未病”的三大環節:“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認為醫生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無事之前”。他認真回顧體質學歷史,講述中醫體質九分法及其意義,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就九種體質的特點進行詳細解說,分析中醫體質服務量表,指導偏性體質的調理原則、浴足調理的具體方法,極大地推動了中醫體質辨識技術在醫院的應用。
同時,他組織培訓了《肺栓塞的診治》《中醫養生與保健》《胸痹的中醫治療》等,成為了醫院科普專家。近2年,他帶教本科學生20名、專科學生40余名。此外,他還注重臨床工作經驗的總結提煉。近5年以主要負責人身份成功立項省部級課題1項、完成廳局級課題2項;在國家級期刊發表論文5篇。參編了《冠心病治療調養全書》和《臨床思維心血管經典疑難危重病例薈萃》等專著2本。
憑借突出的技術,他成為龔致平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傳承弟子、第二批重慶市區縣醫療衛生學術技術帶頭人之一。兼任重慶市中西結合心血管專委會常務委員、重慶市中醫藥學會心病專委會委員等。
仁術仁心 做人民健康守護者
在工作中,陳林熱忱服務,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無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他總是隨叫隨到,與科室人員共同履行著“24小時服務”的承諾。有一次深夜,一名老年男性因呼吸急促被家人送到醫院。得知收治危重病人,陳林立即從家中趕到醫院,此時老人已經昏迷,陳林通過查看病情,診斷患有急性左心衰伴呼吸衰竭。
不料,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突發心跳驟停。情況緊急,陳林立即對患者進行胸部按壓和人工呼吸,同時指揮同事進行升壓、除顫、開放氣道等綜合治療。5分鐘過去了,沒有反應,10分鐘過去了,還是沒有動靜,此時在一旁的患者家屬開始情緒失控,但陳林依然沉著冷靜地盡力搶救。50分鐘后,患者的心跳開始有了反應,搶救成功,家屬激動得淚流滿面。
盡管沒有鮮花和掌聲,有時還伴有患者的誤解,但陳林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他關心群眾疾苦,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曾有一位慢性心衰病患者因長年醫治而家境貧困,陳林知道后與科室人員主動利用業余時間陪他向民政部門申請救助。
“精準把握人民健康需求,做人民健康的守護者,是醫者的使命。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探索新技術,不斷突破自我,不斷向專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攀登醫學高峰!”陳林如是說。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