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技術領導力
今年2月23日,外國低代碼平臺提供商Creatio宣布獲得6800萬美元融資;2月22日,國內SaaS軟件廠商黑湖智造宣布完成C輪近5億元人民幣融資。國內外的低代碼開發平臺備受投資方青睞,被各大軟件和互聯網媒體捧上“C位”。
那么,你真的懂低代碼了嗎?拋開冗長晦澀的專業術語,我想寫一篇最接地氣的文章,給大家說清楚“低代碼”是怎么一回事兒。
“低代碼”的起源和走過的路
低代碼的故事要從上世紀80年代說起,當時計算機科學理論已逐步發展成熟,不少高級程序設計語言都逐漸開發完善。這時,編程界推出了“結構化語言”,即以功能指令為單位,把相應的代碼封裝好。當程序員要系統運行某個功能時,只需發出指令,計算機就知道要運行對應的代碼。
到了2000年,“VPL”(可視化編程語言)出現了。顧名思義,就是在第四代編程語言的基礎上,把系統運行的過程以更視覺化方式呈現,例如圖標、表格、圖表等形態。
隨著高級編程語言不斷發展成熟,以及國內外計算機人才的培養規模逐漸擴大,2010-2015年稱得上是傳統軟件和SaaS軟件興起的時代,市場規模穩步增長。就是在這一時期,編程人員承接了許多軟件開發項目。他們發現:軟件的功能大同小異,重復度很高,導致很大部分的軟件開發成本都浪費在重復的功能編程上。
而Forrester,一家國際知名的技術和市場調研公司,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問題,并在2014年首次提出低代碼和零代碼的概念:只需用很少甚至幾乎不需要代碼就可以快速開發出系統,并可以將其快速配置和部署的一種技術和工具。隨后在2018年,Gartner提出aPaaS(應用平臺即服務)和iPaaS(集成平臺即服務)的概念。
圖自:CSDN
在這兩個概念出現并逐漸傳播的時間里,國外軟件廠商就陸續發布出低代碼或零代碼開發平臺,探索并證明了這類產品成功的可能性。基于外國的成功初探,中國市場也掀起了“低代碼/零代碼”的熱潮,并在近兩年逐步形成完整的產品生態體系。
“低代碼”為何而生?
低代碼開發平臺至今已發展得較為成熟,現在我們站在較高的“上帝視角”,回顧“低代碼”誕生的合理性。其實,低代碼平臺除了擊破重復編程的高成本痛點之外,還解決了兩大難點:溝通隔閡和效率問題。
1、需求方與技術方之間的認知和溝通隔閡
傳統的軟件定制開發環節中,需求方往往會提一大堆業務流程、數據收錄、界面設計等要求。經驗豐富的技術員能理解甲方的業務流程,用正確的邏輯完成開發。而欠缺業務經驗的技術員則照著“單子”來開發,這種粗暴的方式往往也埋下了不少系統邏輯不自洽、出bug、流程不通等隱患。技術方不懂業務怎么運轉,需求方不懂系統語言和邏輯,雙方存在認知和溝通隔閡。
低代碼開發平臺憑著自身可視化、易理解的配置功能,讓業務人員更清楚如何用上面的功能來開發應用;開發人員也能借助平臺的界面、功能使用指南,更輕松地讓業務人員理解應用實施邏輯。現在市面上絕大多數的低代碼平臺也在主張由業務人員自行實施應用,背后也是這個道理。
2、友好的操作界面提高應用實施、漏洞排查和修復效率
也是因為可視化、交互化、簡潔的平臺界面,應用開發者能更高效地實施開發,不用對著滿滿一屏幕的黑底白碼埋頭苦干。同樣地,排查及修復bug的效率也因信息簡化了而更容易提高效率。
“低代碼”的技術特點
談完低代碼是為降低軟件開發的成本、溝通和實施效率而生,我們來看看它有哪些技術特點。
1、兩種模式:基于表單或引擎驅動 以及 基于aPaaS平臺
目前大部分低代碼開發平臺都屬于下述模式的其中一類。
大家可能還感覺不到有啥區別,讓我來舉個對比例子:
表單驅動模式的低代碼平臺主要以表單的形式運轉業務流程;而aPaaS模式能借助應用平臺打造一個立體空間,讓不同部門的不同業務線彼此交叉貫通,還可以對接外部的系統。
2、顛覆傳統:“低代碼”和傳統企業管理系統架構的差異
低代碼開發平臺除了自身模式不同,和傳統企業系統管理相比,在系統結構和管理理念上也有顛覆式差異。
“低代碼”將多個“系統煙囪”歸整為一個集大成者,更靈活敏捷地創建中臺架構。
傳統的企業系統中,每個部門有不同的系統需求,于是各自采購自己的系統。但這些系統彼此孤立,獨立運作,導致企業采購的軟件系統冗雜。低代碼平臺則讓絕大部分部門的業務系統都能在一個平臺里搭建,彼此聯系,打破信息系統孤島,同時降本增效,提升內部生產力。
“低代碼”重塑業務部和技術部的分工定位,為業務部賦予系統定制化的能力和自由。
重塑業務和技術的分工定位,主要在于宏觀到微觀的企業系統管理運維上。技術部負責統籌企業在低代碼開發平臺上的整體架構分布,維護系統運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修復漏洞。而業務部則有更多自由,利用“低代碼”自主開發出業務所需的管理系統,并實現跨部門應用交互。另外,當重新定義了二者的分工后,企業技術部的價值才能從修電腦、裝wifi、買服務器這些瑣事中進階,為公司數字化管理做建設性實事。
“低代碼”能否繼續干得漂亮?
1、勢頭:穩定增長
2021年初,海外研究機構Infolob表示,低代碼應用平臺保持著40%的年復合增長率,預計到2022年,低代碼應用程序市場總規模達212億美元。Gartner預測2024年應用軟件開發活動中,65%將通過低代碼方式完成;75%的大型企業將用至少四種低代碼開發工具開發應用。
“低代碼”在國外發展勢頭強勁,無論是市場培育還是商業模式都漸趨成熟。在國內,它的表現也毫不遜色。2020年企業數字化浪潮讓低代碼市場規模迅速擴展,也因此鼓動了不少軟件廠商轉型做“低代碼”。海比研究院預測,2021年至2025年,中國低代碼市場將保持規模擴張的良好態勢。
2、機遇:物聯網和大數據也需要“低代碼”
物聯網和大數據都是時代的技術主旋律,而它們的發展也需要“低代碼”助力。像物聯網平臺需要調度“云、管、邊、端”各方資源,還要兼顧傳感、語音等交互,并適應環境變化的狀況——可想而知它的開發難度之大。“低代碼”憑著靈活敏捷的開發功能,恰好能幫助降低物聯網項目的開發門檻,緩解成本、人才等痛點。
據我所知,像優锘科技、暢圖科技等物聯網和地理信息大數據系統廠商,都在與低/零代碼廠商明道云合作,并取得良效。個人認為, 低代碼開發平臺能抓住物聯網和大數據的風口,挖掘自身產品在高精領域的協作可能性,是很聰明的差異化拓業策略。
3、挑戰:客戶觀念尚未扭轉
APICloud創始人劉鑫曾在一次訪問中提到:“很多企業都說需要一個大數據、人工智能工具,但很少會說我需要一個開發工具。客戶的需求并不是一個低代碼平臺,而是低代碼能夠產生的價值。“客戶依然習慣性尋求貼身服務,觀念尚未扭轉,自身也難以培養低代碼開發能力。“低代碼”要真正普及,還需要繼續教育市場和客戶。
“低代碼”的市場在時刻變化著,頭部廠商在主動普及低代碼教育,也有小眾廠商探索該市場下的細分賽道,還有傳統ISV躬身入局,加入戰場。在機遇與挑戰激蕩的成長期里,我們尚且一起見證“低代碼”的變遷。
尾語
日本富豪前澤友作買下馬斯克火箭公司的第一張繞月飛行船票,并贊助10位藝術家與自己同行。他說:“過去的人類宇宙史里,只有科學家能上太空。我希望讓藝術家也能去看看太空,看看另一個曼妙的世界。”
低代碼仿佛也有這樣的力量,讓不會代碼的人也能通過可視化操作,感受開發一套應用軟件的成就感、獲得感。不少程序員覺得低代碼、零代碼開發平臺就是個玩具,但我認為,低代碼、零代碼不是所謂的“低智盛行”,而是“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是開發者,去探索技術的宇宙。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