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的運用,表明了人對生命的敬畏。但喪事有特殊的禮儀和注意事項,您知道嗎?
喪事禮儀常識
殯葬的一般程序
喪家操辦喪事會涉及到一些比較程式化的具體事項,也就是說,要辦好喪事并非容易。不少家庭由于事先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一旦事情發生了,往往會手忙腳亂,無所適從,結果使傷心事留下了遺憾。
(一)召開親屬會議
辦理喪事頭緒繁多,為了避免手忙腳亂,建議在殯儀活動展開之前召開親屬會議,親屬會議的主要議題有:
1.確定喪儀的規模,擬定參加喪儀活動的親友及有關單位的人員名單,統計參加儀式和喪宴的大致人數,準備奠酬和謝禮等;
2.聯系逝者生前單位,確定是否需要成立治喪委員會,確定訃告內容、致悼詞人、致答謝詞人和追悼會主持人等;
3.確定追悼會的具體時間和地點;
4.治喪的經費及分攤等;
5.對遺言中須立刻確定或處理的事項的安排;
6.人員的分工負責。
(二)整理遺體
人死亡后,對其遺體的清理一般是由殯儀館的化妝人員進行,可是有些親屬希望在親人死亡后,能親手為其作最后一次的清理,可以按以下方法進行操作:
如在醫院病房內死亡,親屬可為其脫去衣服,用溫水毛巾將遺體擦凈,如死者的口、眼沒有閉合,可輕輕按摩,使其合攏,再換上新衣褲即可。然后陪送其至醫院太平間安息。
如在家中死亡,由子女或親屬將遺體移至硬板床上,換下臟衣服,也用溫水毛巾將遺體擦凈,換穿新衣褲后,將其口、眼合閉,然后將其手、足放直,以防遺體變形。
按照有些風俗,還需由直系親屬替其剪凈手、腳的指甲,梳理頭發。這些事情可酌情處理。
(三)壽衣的選擇
1.壽衣知識 壽衣就是給逝者穿的衣服。
人類進入封建社會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葬禮開始日趨奢華和繁縟起來。因死者的衣著代表著生前的地位、財富和等級,所以給死者穿何種衣服,穿多少衣服乃至衣服的名稱在當時都是非常講究的。壽者,顧名思義,永生也,先人死后,孝子忌諱言死,而將死人所著衣服冠以\”壽衣\”之稱。一般來說,壽衣皆取單數,得吉利之意。
同時其量詞亦有不同,上衣不稱\”件\”而曰\”領\”(古時候壽衣皆有領),有三領、五領、七領之別;褲不稱\”條\”而曰\”腰\”,有三腰、五腰之別。
\”五領三腰\”就是穿五件上衣著三條褲子。舊時,一般平民百姓穿三領,官宦富貴之家穿五領、七領,帝、后駕崩著九領,謂\”九五之尊\”。
清朝慈禧太后小殮時,身著金絲繡禮服,外罩繡花串珠衫,僅這兩件服飾上就鑲有大小珍珠5920顆、寶石1135塊;周身還有九練串珠,頭戴珠冠,珠冠上鑲嵌一顆大如鵝卵的寶珠(當時價值1000萬兩白銀);再以翡翠雕琢為枕,腳蹬兩朵碧玉大蓮花。其極顯皇家之奢侈浮華,將壽衣的喪葬習俗演繹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推行殯葬改革,提倡喪事簡辦、遺體火化,擯棄了封建社會壽衣習俗的糟粕,促進了社會文明。
壽衣在款式上也有性別、年齡的區別,其中性別差異明顯而年齡差異些微。
按照民間習俗,我國向來把老年人的喪事當作喜事來辦,因而有\”紅白喜事\”之說,因此老人的壽衣也往往采用鮮艷、花俏的顏色。壽衣的面料均采用棉、麻、綢、緞、毛,因化纖面料在焚化過程中會燃成液體,不僅影響骨灰的質量,而且會造成環境污染,故一般壽衣不采用化纖面料制作。
2.壽衣的種類
從廣義上理解,品種是不計其數的,逝者家屬完全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各種款式、面料(易造成污染的面料除外)。以下介紹的只是傳統的和現今比較流行的壽衣的種類:
【衾】
裹尸的包被,形似斗篷,以綢、緞面料織成,繡以花卉、蟲魚、壽星等吉祥圖案,穿在逝者的最外層。
【壽衣】
壽衣包括衣、褲、裙。衣有長衫、短襖、馬褂、旗袍等,并有內衣、中衣、外衣之分,褲和裙皆有長、短及各類中西不同款式。
【壽帽】
壽帽又稱壽冠。男的一般用禮帽、便帽,也有戴傳統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特別是我國南方的老年婦女,常戴蚌殼式絨帽,有\”老夫人\”相,但不適合中青年女性。
【壽鞋、壽襪】
壽鞋一般是中式布鞋或西式皮鞋。壽襪一般為棉布襪。 壽枕 壽枕以紙、布做成。按傳統習俗,頭枕飾有云彩,腳枕為兩朵蓮花,諺曰:\”腳踩蓮花上西天\”。
【壽被】
壽被是一種蓋在逝者身上的狹長小被,處于最外層,以布、緞作為面料,上繡星、月、龍、鳳等圖案。過去大殮時要用兩條壽被,一條墊于尸身之下,一條蓋于尸身之上,與棺蓋隔離?,F在遺體皆火化,在開追悼會時,只用一條壽被蓋于逝者身上即可。
選擇壽衣的關鍵要注意搭配,也就是說衣、褲、鞋、帽、被的款式、色彩、圖案要協調,要呼應。在款式上尤其要將中式和西式區別開來,切不可上穿西裝下著布鞋,中不中西不西,顯得不倫不類;色彩的選擇更要注意整體的調子,將零碎的色彩統一在大調子中,不可使用大面積的對比色,不然會顯得雜亂、刺眼;圖案同樣有古典的、現代的、中式的、西式的之分,在風格上要協調、統一。此外,面料的選擇還牽涉到\”殯\”禮的檔次,一般緞織料的壽衣較為貴重,家屬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壽衣。
(四)選擇殯儀館
殯儀館是專門為逝者處理后事、為親屬提供喪事服務的場所。中國的殯儀館始于19世紀20年代,它是我國近代社會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產物。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推行火葬,各地陸續建起一批火葬場,這些為推行火葬服務建立的火葬場后來逐步過渡到具有接尸、悼念、火化、骨灰寄存等功能的殯儀館。
現代意義的殯儀館以具備為喪事活動提供全面服務的功能,而成為今天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電話辦理接尸登記
家屬在領到《居民死亡殯葬證》后應盡快通知殯儀館接運遺體。遺體運至殯儀館后,根據有關規定,應在十五日內火化。接尸登記既可以到殯儀館的業務柜臺去辦理,也可以電話委托。
電話委托接尸,親屬應將逝者姓名、年齡、死亡原因、死亡地點、代辦人姓名、關系、地址、電話等詳細情況與殯儀館業務人員說清楚。殯儀館業務人員將上述情況與警署開具的殯葬死亡證明核對相一致后,會盡快接尸。
去殯儀館進行接尸登記時,應出示《居民死亡殯葬證》,并將接尸地點、死者姓名、聯系電話、聯系人準確告知殯儀館或代理機構。
墓穴的喪葬知識
1、辦理墓穴落葬的程序有哪些?
申請人領到《墓穴證》后預約骨灰安葬日期,并領取《落葬單》;落葬當日憑《落葬單》到墓地現場,在公墓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進行骨灰落葬。
2、購墓后,公墓可否臨時寄存骨灰盒?
客戶如果有這個需求的,應該事先電話聯系欲購墓的公墓處有無臨時骨灰寄存業務,如果有的話,公墓會為客戶提供免費的骨灰盒臨時寄存服務。但客戶須提供《墓穴證》等有效證明,落葬時,客戶憑公墓開出的《骨灰寄存卡》領取骨灰盒。
3、購墓后,可否委托公墓辦理骨灰托運業務?
公墓有臨時骨灰寄存業務的,一般可以辦理骨灰托運業務。需要辦理此項業務的,客戶在公墓購墓后,憑《骨灰寄存證》到公墓將收取一定的托運費用。落葬時,客戶憑辦理骨灰托運的發票,前往公墓骨灰寄存處領取骨灰。
4、常見的墓穴葬式有哪些?
普通葬式(即傳統墓)。地面用石板鋪就,墓穴在中間,墓穴后樹墓碑,中式墓的兩邊用石板圍起,西式墓則兩邊不圍。
草坪葬式。不樹墓碑,不圍墓地,直接將套有骨灰盒的石箱埋入地下,蓋上石碑,上刻碑文,整個墓地是綠草一片。植樹葬式。不樹墓碑,沒有碑文,直接將骨灰盒埋于地下,蓋上土,然后植樹。
藝術葬式。根據逝者生平或形象由專業設計師設計的墓型,是藝術化與個性化的高度結合,文化品位高。
5、如何選擇墓穴的式樣?
墓穴有單穴、雙穴等。單穴只能放一個逝者骨灰盒;雙穴一般為夫妻合葬。單、雙墓穴占地多在1平米以內。
喪事禮儀常識——常用碑文的寫作
(一)墓碑
墓碑通常有抬頭、正文、落款三部分組成。
1.抬頭
抬頭主要寫死者的生前職務、職業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寫。
2.正文
正文主要寫明立碑者對死者的稱謂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寫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時間可寫可不寫。
(二)墓志銘
墓志銘常常由標題,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組成。
1.標題
標題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種名組成。如《柳子厚墓志銘》。
2.正文
一般而墓志銘正文內容由三個方面組成。一是要簡單介紹死者的主要生平經歷;二是要評價死者主要的成就業績及其社會價值;三是要寫出立碑的意義,同時對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
3.落款
落款注明立碑的單位名稱、撰文者姓名,同時署上成文日期。需指出的是,有的墓志銘立碑單位名稱或撰文者個人姓名已寫在標題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
(三)功德碑
古代歌頌公德的公德碑在今天已基本絕跡,但今天為了表彰一些先進的個人,比如捐資建校等也會立碑以紀念,這可以稱作當代功德碑。這類功德碑通常也有標題、正文、落款三部分組成。
1.標題
標題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稱謂和文種名稱構成。如《某某先生捐資建校紀念碑》。
2.正文
正文敘述在何時、何地、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時正文也要闡明立碑單位或個人的感激之情。
3.落款
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稱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
喪事禮儀常識——喪葬中出殯前摔碗是什么意思?
摔碗其實是摔“孝盆”,只是用碗來替代吧了,大概有三層意思:
一是將孝家的喪氣摔出去;
二是將眾人燒給亡者的紙錢通過大地送入“ 地府”;
三是摔碎孝盆預示孝家從此不再使用,更不再發喪,而亡者一定來生轉世順利。
喪事禮儀常識——佩戴黑紗是為什么?
表示哀掉的色彩,各國有所不同。中國、日本是白色,非洲是紅色,歐美是黑色,黑色顯得嚴肅。古代穿哀服與今人大不相同,其目的在于偽裝自己,以避免死神出來。古代歐洲許多原始民族中,只要有人去世,死者的親屬立刻把自己偽裝起來,或在身上涂黑色泥巴,穿上干草衣服;或用黑布將全身包起來。他們的用意不外是想把死神下跑或不讓死神認出來。
在古代歐洲,當一個貴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為他穿黑色喪服致哀。英國仆役在購不起喪服的情況下,提倡用一塊黑紗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這種節儉易行的佩黑紗喪禮為民眾所采用并傳遍全世界。
喪事禮儀常識——在哪些日子祭拜先人?
(一)、 與先人相關的日子
1、 先人每年的生日(重要祭祀日)
2、 先人每年的忌日(重要祭祀日)
3、 先人去世后的第七天(頭七,相對重要)
4、 先人去世后的第十四天(二七)
5、 先人去世后的第二十一天(三七,相對重要)
6、 先人去世后的第二十八天(四七)
7、 先人去世后的第一個月
8、 先人去世后的第三十五天(五七)
9、 先人去世后的第四十二天(六七)
10、 先人去世后的第四十九天(七七,相對重要)
11、 先人去世后的第一百天(百日祭)
(二)、 傳統祭拜日子
1、 農歷年三十,除夕(除夕祭祖,重要祭祀日)
2、 農歷年初二(開年祭祖)
3、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元節祭祖)
4、 公歷4月5日,清明節(清明掃墓、最重要祭祀日)
5、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祭祖)
6、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祖先)
7、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祭祖、掃墓,重要祭祀日)
8、 農歷十月初一,祭祖節(上墳、祭祖)
9、 農歷十月初一,寒衣節(祭奠先人)
10、 公歷12月22日或23日,冬至(祭祖,重要祭祀日)
11、 農歷十二月初八,臘八節(祭祖)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