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云浮市新興縣太平鎮的南方設施藍莓項目基地,藍莓種苗長勢良好。作為項目技術管理方,省政協常委、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陳日遠表示,項目達產后,每年可實現收入3500萬元以上,村民可獲得勞動收入超過220萬元。
陳日遠投身農技服務第一線,源于參與省政協的民主監督調研。從2018年起,省政協連續5年聚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開展協商式民主監督,每年選取不同側重點,組織四級政協委員到基層調研。5年來,約500人次政協委員、專家學者深入全省約600個鄉鎮農村,廣泛開展民主協商。詳實的調研報告,推動一批涉及鄉村振興的政策出臺落地。不少政協委員也在參與調研時找到履職新渠道,主動投身鄉村振興,成為實踐者和參與者。
省市縣三級政協聯動
推動多角度全面掌握實情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是近年來的中心工作,在2018年4月全省鄉村振興工作會議召開后,省政協以推進我省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落實為民主監督工作切入點,以實踐探索創新民主監督機制,提高監督實效。
“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產業發展通常涉及多方利益,單純靠政府力量很難平衡和協調。”省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研究部副主任杜聯藩認為,通過政協的民主協商,各方利益主體可以在充分溝通下,建立合理的分配方式,從而實現共商共建共享的穩定發展模式。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工作涉及面廣,需要久久為功。因此省政協在前一年工作“回頭看”的基礎上,每年選取體制機制建設、政策規劃制定、鄉村產業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不同側重點開展監督調研。
為提升調研質量,省政協進行了一系列制度設計,除堅持省、市、縣三級政協聯動,全國、省、市、縣四級政協委員參與外,還廣泛邀請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代表,省直業務部門負責人及專家等參與調研。
“四級政協委員共同參與,一方面可以讓基層一線的政協委員多渠道了解全省政策,加深對政策的理解,另一方面通過交流推動各級政協委員多角度全面掌握實情,提升建言獻策的深度和廣度。”梅州市政協委員、廣東宏圖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向農說。
在調研形式上,除了集體座談、個別訪談、現場查看等常規方式,從2019年起,省政協創新調研手段,聘請第三方機構開展蹲點式問卷調查,在全省范圍內選取數十條村進行入戶問卷訪談,廣泛收集案例和數據。
“調研中,我們及時發現總結各地新措施新做法,反映當地群眾訴求,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省政協農業農村委主任陳祖煌說,在民主監督過程中,重大、普遍性問題報送省委、省政府,具體、地方性問題現場與省直部門、地方黨委政府協商解決。
陳祖煌介紹,對于調研中了解到的基層干部群眾的想法、困難,調研組梳理分類后與有關部門和地方進行反饋、核實,就政策措施貫徹落實中出現的突出問題,通過召開協商座談會等形式爭取就地解決問題、推進工作。
近年來,省政協組織委員、專家、部門負責人等“現場會診”,為解決江門農村華僑危舊房拆改難題、梅州山區分散農戶集中污水處理難題等20余項群眾關心的民生實事提供了可行方案。
在茂名市政協委員、茂名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梅看來,這樣的民主監督對推動地方解決實際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常常因為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原因面臨困難,通過調研交流座談,聽取政協委員和專家的意見建議,為做好本職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從而有力促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得到落實。”
深化調研成果
對重大問題進行專題協商
5年來,持續開展的鄉村振興協商式民主監督,進一步摸清了我省鄉村振興的“家底”和“痛點”,相關成果也成為每年召開全省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會、制定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實施方案的重要參考。
在2018年的民主監督調研中,調研組發現因涉農扶持資金整合、集中使用難,加之資金使用辦法不夠完善,多個地市普遍出現涉農資金使用率低、效率不高的情況。為此,省政協建議盡快出臺涉農資金整合辦法,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
該建議很快得到相關職能部門反饋。次年6月,省財政廳印發《廣東省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管理辦法》,對涉農資金預算編制、執行及管理、績效評價等進行明確,進一步規范涉農資金管理和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對于民主監督中發現的重大問題,省政協將之列入次年的常委會議政、專題協商等工作中,持續開展調查研究,推動省委、省政府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
在前一年民主監督基礎上,2019年省政協召開常委會會議,圍繞“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助力鄉村振興”進行專題議政。會后,省政協常委會聚焦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三大領域,提出六個方面二十六條建議,其中包括探索建立全省統籌規劃、統一選拔的鄉村教師補充機制和管理模式,與高校合作設立粵東粵西粵北鄉村教師培養專項。
這些建議后來推動省教育廳等部門出臺公費定向培養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中小學教師的實施辦法,為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和惠州、江門、肇慶等地市71個縣(市、區)定向培養教師。
此外,省政協還先后將珠三角村改居綜合配套改革、種業振興、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等列入重點協商議政專題,有力推動廣東省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出臺。
啟迪履職新思路
委員視野更多投向鄉村
對政協委員而言,民主監督調研讓他們的視野更多投向廣大鄉村,也推動他們成為鄉村振興的實踐者、參與者。
省政協常委、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年海是佛山市南海區里水鎮鴻景田園大豆種業繁育基地的首席專家,該基地也因此成為廣東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政協委員工作室鄉村振興實踐基地。
“通過實踐基地,一方面可以進行土地修復、種植示范,為廣東解決土地非糧化問題探路。另一方面,政協委員來到一線,在與當地政府、村民接觸過程中了解鄉村治理的實際問題和一手信息,提出的意見建議將更有針對性,更接地氣。”年海說。
目前,陳日遠團隊參與的設施藍莓項目已在全省建立十多個種植基地,總面積超過2000畝。“通過民主監督調研,可以精準了解當地產業需求。符合相應條件的,我們會把項目、資金、市場等要素引進來,推動產業振興,幫助農民增收。”陳日遠說。
民主監督的示范效應正在顯現。據杜聯藩觀察,多個地市、區政協創設鄉村振興建言資政新平臺、民主監督反映新路徑,并針對當地群眾集中反映的熱點難點開展民主協商、民主監督。“多層次系列化協商議政的良好制度設計,將推動民主全方位地體現在群眾的日常生活實踐之中,為社會不同階層和群體意見建議的系統化表達提供渠道。”杜聯藩說。
省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教授劉?君表示,省政協的民主監督,協商色彩更濃,“作為協商民主的重要平臺,政協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凝聚共識、建言獻策,有效協助黨委政府推動重點工作,群策群力把事辦好。”
【記者】余嘉敏
【通訊員】李偉
【作者】 余嘉敏
閱政觀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