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背包,拾金不昧,半小時等待的守候……碧桂園服務廉江碧桂園黨支部書記、品質管理部高級主任黃明仙在一次巡邏中,拾到一個背包,在等待半小時之后久久未見失主,隨后便到監控室確定人員,和物管一起到業主家中歸還。包里原有的1000多元現金、身份證、銀行卡等重要證件原封不動,業主稱贊他拾金不昧的行為,并在業主群、朋友圈為碧桂園服務物管團隊點贊。
黃明仙是一名退伍軍人,2009年他正式入黨,2014年退伍后,開始從事物業管理工作,2017年加入碧桂園服務負責廉江碧桂園安防工作,2020年他當選為廉江分公司黨支部書記。他帶領的團隊充分發揮紅色物業的“先鋒隊”作用,將“黨建”融入社區治理,鍛造出了值得業主信賴的紅色物業“鐵軍”。
這只是眾多黨員故事中的一個小故事。多年來,碧桂園集團深化“愛黨愛國家”的企業文化建設,將黨的組織建到業務最前線,打通黨建“最后一公里”,推動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結合企業實際,以高質量黨建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黨建凝聚企業文化 迸發強大發展動力
“項目開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這是碧桂園集團一直以來貫徹的方針。
碧桂園美的大道項目為超200米超高層地標性地鐵TOD項目,工程難度大。但項目響應碧桂園集團黨委“支部建在工地上”的要求,于2019年7月成立聯合黨支部,以黨建引領,做好項目的質量、進度、安全和人文關懷等各項工作。
美的大道項目總包方廣東騰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副經理何紀平,是該項目聯合黨支部的組織委員。從參與推動成立聯合黨支部,到支部日常工作以及對工地帶來的深刻變化,何紀平感觸頗深,“工地與社區、鄉村有不同特色,工地黨支部的成立非常重要,一個工地工期動輒幾年,民工工友規模有一兩千人,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基層黨建工作一定要跟上?!?/p>
黨支部把維護民工工友權益與生活關懷作為己任,監督其民工工友工資發放,切實關注工人健康,開展夏日送清涼、消防應急演練、節日慰問、“送體檢到工地”、“送農民工返鄉”等活動,解決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題。工地上還會定期舉辦文藝晚會,何紀平還清晰地記得,有一次晚會氣氛特別熱烈,“那一晚有300多人,工友們不斷來參加,凳子都不夠坐了,還要臨時去借很多凳子來。”工友們也上臺合唱,臺上臺下熱烈互動著。
愛黨愛國家的集團企業文化,在工地上成為一股凝聚黨員、民工工友的團結力量。讓每一名民工工友在紅色工地氛圍下增強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進而轉化為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動能。
碧桂園旗下的廣東騰越建筑黨委在工地建立臨時黨支部,以黨建助力項目安全生產、工程質量等
黨建引領履行社會責任 促進鄉村振興
黨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全面引領作用。碧桂園堅持黨建引領,做黨和政府工作的有益補充。
張韜是碧桂園鄉村振興辦公室的一名黨員,已過不惑之年的張韜沒想到職業生涯還能有個精彩的插曲,2018年,碧桂園集團宣布與包括甘肅東鄉縣在內的9省14縣達成結對幫扶協議,熟悉群眾工作,又能和政府各部門打交道的張韜被公司選中了。張韜是土生土長的甘肅本地人,既對西北的民俗及宗教環境了解透徹,同時長期在征遷崗位上,社會基層工作經驗豐富,讓他去再合適不過了。
初來乍到甘肅東鄉縣的1個月,張韜走遍了龍泉鎮的15個村進行調研。通過穩扎穩打的走訪入戶,張韜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實施黨建引領、教育扶智、產業扶富、就業扶技的幫扶模式。張韜認為,推廣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種植,將是東鄉種植的一場“工業革命”。
2018年起,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捐贈馬鈴薯機械化種植設備,指導農民改變傳統粗放種植模式,推動傳統落后種植方式改革,提升產能;免費為16個鄉鎮60多個的6000多戶村民提供馬鈴薯籽種和種植技術指導,并建設了約2000畝馬鈴薯種植示范基地,設立觀摩展示點,推廣機械化種植。
一直以來,為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可持續發展,碧桂園逐步將重心向鄉村振興轉變,以組織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為抓手,結合集團優勢及各地特色,助力打造農業及相關的產業體系,讓更多農民分享產業發展的紅利。
黨建賦能科技創新 助力高質量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碧桂園以科技黨建賦能科技創新,貫徹落實黨提出的“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要求,2018年7月1日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成立,用科技的力量為社會創造美好生活。
2020年,碧桂園成立博智林黨委,目前有黨員800多人,積極探索高科技企業黨建模式,把黨建與高科技人才培育結合起來。畢業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季瑞南,副主任機械設計工程師,便是其中的一名黨員。目前,他負責著室內噴涂機器人、墻紙鋪貼機器人等多款機器人的研發工作。
從學院派到每天在建筑工地摸爬滾打,他率領的團隊突破了多個技術難關,產品榮獲省級、國家級榮譽。在他看來,黨員精神就是對世界保持探索之心,對工作保持執著之心。業務上他以身作則,沖在研發工作一線,合理規劃研發工作,帶領團隊有條不紊快速推進研發工作進度。
同時,他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注重加強黨性修養,重視理論學習,不斷用科學的思想武裝頭腦。另一方面,他積極關心下屬,幫助下屬,按照黨組織安排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綱領及政策等,吸收更多優秀的同志加入黨組織,“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的團隊,謀定而后動”。
博智林自2018年成立以來,在研建筑機器人及智能產品近50款,已遞交專利有效申請超3700項,獲授權超2100項。目前博智林已形成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磚抹灰、內墻裝飾等12個建筑機器人產品線,適用于大多數現澆住宅、PC裝配式住宅、工廠、公共建筑等不同類型。
在他看來,博智林能夠在3年內取得階段性成果,一是依托碧桂園集團多元化的測試場景,在更多的項目工地進行機器人功能驗證和測試,可以實現快速的升級和迭代。二是建立了龐大的機器人生態系統,建筑機器人能夠大批量成體系地推向市場。三是給了科研人員良好的環境,給予大家創新的空間。
季瑞南認為,從“中國建造”走向“中國智造”是中國建筑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希望機器人能夠在工地上全部實現智能化施工作業,為建筑工業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博智林外墻噴涂機器人在作業
監制|余瀛波
編輯|黃美玲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