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上汽集團發布公告稱,擬新設“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暫定名)作為分支機構,并與原“上汽集團技術中心”實行一體化管理。
“總院”兩個字透出這個特別的機構將在全局工作中起到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這就好比上汽將打破一個個花盆,建起一個大花園。這也是上汽通過機制創新,握指成拳、合力致遠的一次“再出發”。
為何選擇在此時成立創新研究開發總院,組建總院背后的邏輯又是什么?
解讀一:
構建獨特技術優勢
去年七月,上汽舉行誓師大會,智己、飛凡、享道Robotaxi、友道智途四個新賽道創新項目全面加速。如何在新賽道項目中闖出一條新路?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在2022年干部大會上表示:“我們要站高一步、看遠一步,認真思考新賽道上‘差異化’優勢如何建立、如何體現的問題。”
陳虹認為,軟件、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是相對底層的隱性技術,也就是“技術底座”。要讓用戶不斷產生獨特、友好的使用體驗,顯性產品與技術底座同樣十分關鍵。
由此可見,“技術底座”對四大新賽道項目非常重要。而“合力辦大事”的上汽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將承擔這一重大使命。
陳虹表示,五大信息技術中心(軟件、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網絡安全)之間既要形成有機整體,打造共性的技術底座和中后臺,還要加強與四大新賽道重點項目、整車企業、技術中心,以及其他創新業務企業的協同與互動。
創新研究開發總院要在凝聚合力做好“技術底座”的同時,形成“個性化定制”。比如,瞄準智己、飛凡、榮威、MG等自主品牌,以及海外業務的特點和需求,將多種創新技術快速、有效“嫁接”到不同的產品中。
放大格局,拆掉思維的墻,方能打破自我的局限和天花板。
解讀二:
順應行業發展潮流
近日,一則德國大眾接洽華為,試圖購買華為自動駕駛團隊的信息引發行業關注。這則信息的背后,透露出車企全面整合新技術開發能力的迫切需求。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汽車產業正在發生顛覆性變革。
汽車已從一個以“硬件為主”的工業化產品,逐步煥新成為能夠自學習、自進化、自成長,以及“軟硬兼備”“數據驅動”的移動智能新終端。
能否掌握這樣的終端、搶占先機,直接關乎汽車企業的前途命運。而貫通創新資源、提升新技術開發效率將成為車企贏得未來的關鍵一招、制勝一招。
上汽創新研究開發總院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應運而生。通過創新研究開發總院,上汽集團將貫穿創新鏈,把眾多創新業務、資源“聯結”成生態閉環,形成合力,推動基礎技術、整車架構(包括軟件和硬件)、共性高價值模塊、前瞻技術的研發,全力攻關移動智能新終端——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
與此同時,以“移動智能新終端”為紐帶,上汽將積極對接外部生態,推動跨界融合發展,建設共創共贏的智能汽車“大生態”。
解讀三:
吸引留住行業頭部人才
改革創新發展,關鍵在人。造車新勢力的崛起,對傳統車企的人才隊伍帶來很大的沖擊。
“這幾年,我們對一些創新型企業嘗試通過分拆上市、股權激勵等,實施市場化的體制機制變革。”陳虹表示,“今后,這方面的改革力度還要繼續加強,進一步探索激勵和約束機制的創新,營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環境。”
據悉,上汽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將由上汽集團直接管理,打造成為“技術創新、團隊創業、個人成長”的融合平臺,以機制創新進一步留住優秀人才。
具體而言,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將推動人才參與創新項目利益分享,通過積極落地項目合伙人等創業機制,為人才創新創業營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環境,推動創新業務加速發展。
在汽車行業大變局的當下,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要持續保持領先優勢是一場硬仗,這既需要企業抱定必勝信心,也要備好行之有效的戰術,還需要各方勠力同心,協力推進。
如今,上汽正借助自主品牌、創新業務等平臺,加快培養和吸引更多核心技術人才、管理創新人才。力爭到2025年,上汽研發人才數量達到4.7萬人。
可以看到,一方面,上汽正以更寬廣的視野、更有利的舉措,做好人才建設這篇大文章。另一方面,上汽正加快創新體制機制,努力闖出一條國企改革的新路。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