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 上海 201499
摘要:為了增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大學生愛國主義的認同感,探索高校在“互聯網 ”時代 背景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新模式,通過問卷調查方式——以上海某片區高職院校為例,對愛國主義現狀 進行分析,針對傳統愛國主義中出現的問題,分析利弊,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 ”;愛國主義教育;大學生
一、引言
2019年5月1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國 家領導人再次勉勵廣大青年學子要熱愛祖國,“讓愛國 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在心中高高飄揚”。2019年11月,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 要》。該《綱要》準確把握時代走勢與現實選擇,高度關 注愛國主義在凝心鑄魂、鞏固團結、激發斗志等方面的重 要作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 全民族力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 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1]。2020年4月28日,中共中央組 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 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強調在大學教 育中要厚植愛國情懷。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這體現了黨和 國家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高度重視,愛國主義 教育與國家前途緊密相連。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能夠豐富大 學生的愛國主義理論和道德素養,而且還能將愛國情感 轉化為愛國行動。因此,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研究 價值。
二、“互聯網 ”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概述
愛國主義自古以來都是億萬同胞開創偉業的強大精神 動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 國主義都擔負著不同的歷史使命,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當 代中國愛國主義的主題是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能夠 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共同的精神支柱。當 前,“互聯網 ”“新時代”已成為當下熱詞;在新時代 下,利用新技術創新模式、新業態,大力改造傳統行業, 實現萬物互聯已成為新常態。作為當代的大學生,在“互聯網 ”和“新時代”背景下成長成才、學習生活,高校應 積極探索“互聯網 ”、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 育新途徑。 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活 動,能夠培養大家的愛國思想,激發愛國熱情,規范愛國 行為,有助于大學生愛國主義向自覺方向發展。隨著移動 互聯網和萬物互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正在以更加智 能和全新的姿態影響并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提供便 利,隨之構筑成全新的交往模式和教育理念,傳統的愛國 主義教育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愛國主義在大學生中 有一定的自發性行為傾向;因此,需要對愛國主義進行正 確的引導和規范[2]。
三、“互聯網 ”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
現狀分析 本研究以上海某片區高職院校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充 分結合互聯網的特性,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通過網絡發 放調查問卷。共發放300份調查問卷,問卷有效率100%。在 大量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歸納出高校 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總體情況,并深入分析當下愛國 主義的現狀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一)基本情況 在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的過程中,男生占比21.88%, 女生占比78.13%;中共黨員占比0.45%;共青團員占比 80.8%;群眾占比18.75%。
(二)大學生使用互聯網狀況分析 從問卷數據中可以看出,移動互聯網在大學生中應用 廣泛。大部分以娛樂為主,也有部分同學查找資料、看時 事新聞動態等。互聯網正悄悄地影響著周圍的每一個人,部分學生經常沉溺于虛擬網絡世界中,通過互聯網進行 游戲娛樂,沉迷于網絡,浪費青春,人際關系冷漠,對 學習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中91.52%的大學生對 愛國主義教育是完全贊成的,8.48%是部分贊成。通過互 聯網媒體和新聞媒體獲取愛國主義教育知識的占59.38%, 傳統獲取知識手段的占33.93%,與愛國情懷的人進行交流 的占6.7%;其中67.41%的大學生支持國家通過互聯網進 行愛國主義宣傳教育;54.91%的學生是通過傳統的課堂 獲得愛國主義教育的;79.91%的學生愿意參加愛國主義 講座。
(三)“互聯網 ”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行為的具體表現 互聯網已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廣泛應用。高校可以 通過互聯網進行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并且教育者能夠和 學生進行“零距離”溝通。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 生的課程都是以線上的方式進行,包括學生的愛國主義教 育,思想教育活動等;不僅能實時掌握學生的動態,還能 進行視頻電話,語音溝通,從而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成 效。“互聯網 ”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多種多樣。可 以通過手機、ipad、電腦和電視廣播、貼吧和論壇等。大 部分學生認為可以獲得愛國主義教育信息。比如發生的中 印邊境沖突,5名將士沖鋒陷陣,捍衛祖國領土等都是很好 的愛國主義素材。由此可見,互聯網已在愛國主義教育中 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存在的問題及不足
1.信息泛濫,教育內容難以深入。信息泛濫,不能獲 取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信息,給愛國主義教育帶來嚴峻挑 戰。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階段,大學生接收信息資源 的途徑多種多樣,不僅僅限于傳統課堂教育、紅色文化傳 播教育等,這給愛國主義教育帶來的難度成指數級增長。 這就造成了學生只看到信息表面的內容,不能深刻地理解 更深層的內涵,從而造成了愛國主義主觀方面的偏差;這 與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性、計劃性和組織性不太一樣,沒 有達到提高大學生愛國主義認知的高度。所以大學生愛國 主義教育應結合時代的特征,體現出愛國主義的時代性; 在傳統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上,融合當下互聯網新的傳播 途徑,深入挖掘新的愛國主義教育途徑[3]。
2.教育者思想陳舊、教育內容和方法相對滯后。傳統 的愛國主義教育往往是老師是教育者,學生是受教育者。 進入互聯網時代后,沒有所謂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整個 的核心是網絡,每個人在這個過程中都是對等的,打破了 傳統的定向傳授信息的關系,雙向互動、平等成為了新常 態。由于互聯網內容多元、豐富,各種積極的、消極的信息充斥在互聯網網絡中,消耗了學生過多的注意力,各種 思想交織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愛國主義教育正面傳 播的價值,給教育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傳統的愛國 主義教育在交流方式上沒有跟上互聯網時代的步伐,教育 方法滯后、教育手段單一、教育載體單一和教育時間受限 制,當前受教育者是00后,更加喜歡自主的學習方式和 通過互聯網進行學習,傳統的教育方法無法滿足他們。因 此,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聯網教育的方法,把互聯網與教育 結合起來,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更加深入地進行愛國主義 教育,提升愛國主義覺悟。
四、加強和改進“互聯網 ”新時代背景下大學 生愛國主義教育對策
(一)樹立開放包容、自主平等和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相結合的愛國主義教育理念
在“互聯網 ”時代,要樹立開放包容、自主平等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結合的愛國主義教育理念。科技、互 聯網是無國界的,開放的互聯網信息,會讓大學生的思想 意識更加豐富和多元化,各種思想文化信息交織在一起, 會使大學生愛國主義觀念淡薄。我們應樹立開放包容的教 育理念,這樣有利于開闊愛國主義教育視野。另外,在進 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應樹立自主平等的教育理念。愛國主 義教育不再分主客體,改變傳統的受教育者、被領導的地 位。互聯網是一個開放性的平臺,能夠隨時隨地地接受教 育進行學習,可以相關溝通,隨時提出疑惑,便于提高教 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提高教育雙方的主動 性和平等性,對于推進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起著至關重要 的作用。愛國主義教育要具有時代性,要與時俱進。在開 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深入貫徹 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拓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 的新局面。
(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者團隊建設
教育者應完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提高道德素質和提 升網絡素養。愛國主義教育者要勇于擔當責任,弘揚和傳 播愛國主義精神,通過理論研究、引領示范和課程轉化等 形式,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課堂和實踐教學中。首先, 愛國主義教育者要掌握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專業知識;其 次,教育者要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最后,教育者要積極參加專業的思政論壇,研討教學技 能,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除此之外,愛國主義教育者要 培養更高的職業道德素養,規范自身言行和塑造良好的教 師形象。在進入“互聯網 ”時代,對于愛國主義教育者的 新要求是要跟上快速發展的時代潮流,將互聯網信息基因識、理論素養、情操品質以及人生態度、脾氣秉性方面, 都能夠展現出獨特的人格魅力,通過自身的魅力去示范學 生,引導學生,進而讓學生的身心能夠健康發展,使其具 有寬廣的胸懷和容人的雅量,在教師循循善誘和言行舉止 示范作用的影響之下,這樣能夠更有效的解決學生的思想 問題,在良性互動過程中真正意義上使思政教學內容融 入到學生的思想體系中,確保整體教學更有吸引力和感召 力,同時也能夠體現出思政教師的影響力[3]。
同時,思政 教師通過自身的影響力積極有效的引導學生構建良好的師 生關系,在教師的家國情懷和寬廣視野的影響下,讓學生 對其產生崇拜的心理,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起到 應有的示范作用,從而更有效的進行思政教學,在互聯網 和思政教育融合過程中,讓學生更加體會到教師的引導和 示范的作用。另外,在當前的互聯網和思政教育融合過程 中,思政教師能夠更有效的推進社會實踐活動,成為相關 活動的策劃者,體現出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家國情懷,這樣 能夠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于歷史文化、父老鄉親、故土家園 等有更深刻的感知和認識,同時對于國家和民族有更大的 熱愛和忠誠度,進一步關注社會和人民,把理論知識更有 效地應用到實踐之中,以此把握時代的發展脈絡,深刻感 知當前的時代發展方向和熱點問題,從而確保學生能夠在 完成社會實踐任務的同時,真正意義上受到思政的教育和 啟迪,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增強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 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互聯網 ”背景下思政教師的 教學策略
(一)充分利用互聯網,創新教學模式 在二者融合的過程中,思政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手 段,掌握信息化技術,進一步有效通過大數據、人工智 能、多媒體技術等,使相關方面進行更有效地融合,以此 體現出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思政。教師要積極主動的 適應時代發展趨勢,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進一步利用多 種類型的技術進行教育教學改革,這樣才能呈現出應有的 創新效果,促進互聯網和思政教育融合過程中體現出最大 化的價值。思政教師要靈活有效的應用新媒體和網絡平 臺,引導學生針對相關教學內容和資源進行充分的搜尋和 整理[4],對于網絡資源進行針對性整合,以此確保精華的 部分能夠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應用,以實現深 層次的融合,體現出應有的教學成效。教師要充分具備多 媒體使用能力、平臺軟件操作能力、信息選取加工能力、 信息化資源整合開發能力、信息化教學設計和組織能力、 系統優化教學過程的能力等。同時,在應用相關技術的過 程中,也要落實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實現循序漸進,由 易到難,把握學生的個體化需求,以此進行行之有效的教學。可以把專題培訓和共性教學有效融合,以此讓學生能 夠在思政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方面得到顯著增強。
(二)融合多種技術,充分體現教學合力
在新時代背景下,多種類型的技術和平臺不斷興起, 例如自媒體,視頻網站和APP等,這些都深深融合在學生的 學習和生活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在視覺聽覺等方 面都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力。對此,針對思政教師教育教學 工作而言,需要在思政教學過程中進一步突破單一化的教 學手段,有針對性地融入多種類型的技術,使相關技術和 模式實現優勢互補,產生協同效應。例如,針對教學資源 而言,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通過案例教學法,進一步有效 通過視頻、動畫、圖片的形式展示案例,通過一個個鮮活 的案例進行充分的展示,然后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行之有 效的說明和闡述,從而引出思政的理論知識等內容。針對 教學設計而言,可以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把課前任務布 置、課堂教學和課后思考等進行充分的整合。例如,可以 有針對性的應用藍墨云班課或者超星學習通等軟件,確保 相關教學目標得到充分的實現。針對教學互動來說,可以 在多種技術手段方面進行有效融入,可以通過相關軟件進 行線上教學,使其簽到、答疑、測試和頭腦風暴等相關功 能得到充分的應用。針對教學環境來說,可以突破時間和 空間的限制,進一步有效利用微課和在線課程,讓學生可 以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內無限制的重復學習,針對某個知 識點或者難點進行重復記憶和理解,進而實現根本上的掌 握[5]。
三、結語.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能夠充分感受到,在當前的信 息化時代背景下,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更加深入 的融合互聯網的相關內容,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教師要 充分體現出自身的關鍵性作用和價值,并且在自身的專業 技能、業務水平、綜合素質等方面充分增強,從而在最大 程度上強化自身的關鍵作用,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韓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隱性教育資源的開發與 利用[J].吉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1-3.
[2]桑商,靳新.云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北京理 工大學出版社,2017.
[3]江南.藍墨云班課與高校思政課教學融合機制的構建 [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3):114-118.
[4]祁鳴,倪穎,夏歆.新媒體環境下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 治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00(002):55- 56.
[5]趙潔祎,黃莉.新媒體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 體分析[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7,15(03):80-82.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