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專家觀點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
□ 調整優化國有資本的結構,特別是產業布局、空間布局將成為2022年國企改革的一個重點。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將是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主要抓手。
□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國資監管,與此前提出的監管體制改革與完善的意蘊有所差別,側重的是監管內容,在改革、發展與穩定中發揮監管功能與作用。
□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支撐和帶動能力,意味著國有企業和中小民營企業將在供應鏈方面深度合作。
■代表委員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萬勇:
□ 指導和幫助提升地方國有資產監管規范化、信息化、精細化水平。
□ 健全完善國有資產報告制度,落實責任,明確分工,細化清單。
□ 切實摸清國資家底,制定體系完備、簡潔適用的國資報表體系,建立完善全口徑國有資產數據庫和信息共享平臺。
□ 推動國資監督與預算監督、審計監督有機銜接,不斷提高國資監管水平。
2022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攻堅之年、收官之年。截至2021年末,國企改革三年行動70%的目標任務已順利完成,部分任務基本提前完成。步入收官之年,哪些領域將成為改革重點?哪些工作將成為主要抓手?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加強國有資產監管,促進國企聚焦主責主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支撐和帶動能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做大做優國有資本 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重要任務之一。國務院國資委主任郝鵬今年2月在《黨建》雜志發表署名文章表示,今年的重點任務之一,是要在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上取得明顯成效。
如今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意味著國有企業在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方面今年將有一系列重要舉措。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調整優化國有資本的結構,特別是產業布局、空間布局將成為2022年國企改革的一個重點。在他看來,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將是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主要抓手。
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曾在國新辦2021年央企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2年將圍繞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同質化競爭嚴重、創新資源分散的行業和領域進行重組和整合工作,積極推動糧食儲備加工、港口碼頭等領域的專業化整合,切實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推動優秀資產登陸資本市場也是國有企業在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之一。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原副主席姜洋提出了關于加快推動央企優質科技創新資源上市的建議。
姜洋認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國有企業,是國家核心科技戰略的重要力量。加快推動央企優質科技創新資源上市,有助于系統提升全社會各類主體的創新能力,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引領重要產業發展的創新型企業。
聚焦主業做強實業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支撐和帶動能力
與2021年相比,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有關國有企業相關內容中,新增加了“促進國企聚焦主責主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支撐和帶動能力”這一提法。
對于這一變化,李錦稱:“雖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沒有提及混合所有制改革,但國企與民企圍繞產業鏈進行的股權結構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會繼續推進并得到深化。”在他看來,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支撐和帶動能力,意味著國有企業和中小民營企業將在供應鏈方面深度合作。
記者注意到,關于“提升國有企業產業鏈供應鏈支撐和帶動能力”這一話題,今年全國兩會,也有很多代表委員對此積極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材集團總工程師彭壽認為,我國雖然是世界上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種齊全配套、資源總量豐富的國家之一,但礦產資源優勢并未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在他看來,提升我國關鍵礦產及基礎原材料供應鏈高質量發展水平,對保障國家戰略產業安全、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針對我國機床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功能部件“受制于人”、基礎共性技術研究短板突出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通用技術集團董事長于旭波建議,國家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構建協同創新體系,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強鏈補鏈提供技術支撐,不斷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
我國高端農業機械產品也存在較為嚴重的進口依賴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北大荒集團董事長王守聰建議,加快推進高端智能農機裝備制造與應用先導區建設;對開展高端智能農機產品適應性研究設計和測試實驗給予支持,促進農機技術攻關。政策層面,他建議,充分發揮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引導作用,加快農機購置“優機優補”工作落實,試點先行。
3月3日,國資委黨委召開專題推進會就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進行了部署。會議強調,要支持引導國有企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領域超前布局,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在集成電路、油氣及關鍵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和高效利用、關鍵儀器設備、疫苗和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
完善國資監管體制 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對于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強國有資產監管”這一提法,李錦認為,本次提出的國資監管,與此前提出的監管體制改革與完善的意蘊有所差別,側重的是監管內容,在改革、發展與穩定中發揮監管功能與作用。
關于國資監管這一領域,全國政協委員、國泰君安國際董事會主席閻峰提交了關于加強境外國企監督管理的建議。他表示,國企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海外布局,境外資產規模、網點機構、員工團隊、業務比重、收入貢獻不斷擴大。在國企國際化發展取得良好進展的同時,也有部分國企境外業務出現了公司治理機制失效、遭受重大合規處罰等突出問題。
閻峰分別就加強海外經營主體主要領導職務監督、落實海外經營主體出資人考核、引進保留高端國際化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建議。他認為,相關企業的出資人要定期檢查海外機構資產總量、資產結構、資產質量、公司治理和制度建設存在的問題和隱患以及重大法律合規風險,并通過財務并表、風險并表和子公司管理系統動態掌控海外實體風險狀況變化。
針對國有企業債務資金用途,全國政協委員、中泰金融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馮藝東認為,應當嚴格監管國有企業債務資金用途,切實提升國有企業資金使用效能,各級國資委等監管機構應加強對下屬國有企業債務融資用途管控,堅持聚焦主業使用債務資金。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萬勇建議,指導和幫助提升地方國有資產監管規范化、信息化、精細化水平;健全完善國有資產報告制度,落實責任,明確分工,細化清單;切實摸清國資家底,制定體系完備、簡潔適用的國資報表體系,建立完善全口徑國有資產數據庫和信息共享平臺;推動國資監督與預算監督、審計監督有機銜接,不斷提高國資監管水平。
以人才為中心 健全國有企業市場化經營機制
健全市場化機制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八大重點任務之一。最近兩年,國有企業圍繞用工市場化、市場化薪酬分配制度、薪酬分配向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和一線崗位傾斜等工作,進行了多項改革。今年全國兩會,多位來自國有企業的代表委員就人才激勵、人才培養機制提出了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一重集團董事長劉明忠認為,企業要推動各類要素積極參與企業發展,必須健全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積極探索企業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有效方式,真正使企業做到“發展依靠職工”,實現企業發展與職工發展的良性互動,促進勞資共贏。
劉明忠建議,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同步漸進提高,提升勞動報酬在企業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促進職工收入水平穩定增長。同時,要建立多元中長期激勵機制,穩步推進員工持股、超額利潤分享、項目分紅等措施,設立困難職工基金會為困難職工“兜底”,通過工資分配制度改革縮小收入差距,打造企業與職工利益共同體。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化學工程集團黨委副書記劉德輝關注了人才福利待遇這一話題。他認為,技術工人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要完善和落實技術工人培養、使用、評價、考核機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勵政策,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
基于此,劉德輝建議,穩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指導企業制定與技能水平相掛鉤的工資制度及獎勵政策;推行體現技能水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中體現技術技能要素價值,加大不同技術等級間的收入級差;激勵機制方面,建立體現技能水平的福利待遇制度,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實施內部技能人才津貼制度,對具有高級工及以上職業資格的在崗高技能人才按月發放崗位技能津貼。
記者 王子霖 編輯 徐銳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