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申俊涵 實習生易得香 北京報道
近期,汽車產業一融資消息受到行業廣泛關注:豐年資本完成了對同星智能的數千萬元獨家投資。據了解,同星智能成立于2017年,公司專注于國產自主可控汽車電子基礎工具鏈的技術研發和應用,擁有數十年的行業經驗和研發實力。
“我們的產品在最初發布時,就是面向全球市場的星辰大海,而不僅僅是為了自主可控。”近日,同星智能創始人莫莽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說。
自2020年首款工業軟件產品正式推出,同星智能用三年時間在國內汽車行業總線工具鏈實現用戶量第一。其產品已經在整車廠、零部件供應商、芯片廠商、設備/服務供應商、工程機械、航天航空、船舶軍工等領域實現應用,服務包括比亞迪、理想、蔚來、小鵬、上汽、寧德時代、博世、大陸、合眾、拓普、伯特利等頭部企業。
“當下,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浪潮推動汽車產業革命的到來,中國企業在動力電池等領域,逐漸從跟跑變成并跑甚至是領跑。我們作為配套的工業軟件企業,產品同樣具備一定的引領性,甚至可以解決國外巨頭都沒有碰到的問題。”莫莽說。
他表示,同星智能并不是一家靠補貼成長起來的企業,而是純粹市場化情況下,摸爬滾打誕生的工業軟件企業。公司在競爭最激烈、最市場化的汽車產業中存活下來、實現盈利,并且做到行業第一。今年,同星智能將全面拓展海外市場,爭取用三年的時間,實現全球汽車電子領域的用戶量第一。
打破國外工業軟件巨頭壟斷
“汽車產業鏈本身門檻非常高,以往,初創公司想進入汽車產業端難如登天。正因為‘軟件定義汽車’所帶來的變革,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能夠在今天成為主流車企供應商的一員。”莫莽說。
“軟件定義汽車”指汽車可以像手機一樣,通過不斷的OTA升級,獲得買的時候沒有的功能。各大車廠也都采取了硬件預埋、軟件持續迭代的方式,便于在未來能夠給用戶帶來新體驗。
除了“軟件定義汽車”,其實在類似軍工行業也有“軟件定義裝備”的趨勢,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在不斷被軟件定義,可以說是“軟件定義一切”。同星智能希望成為一家“定義軟件”的企業,汽車行業是同星智能創業早期的主戰場,這跟創始團隊的基因不無關系。
據悉,早年同星智能的創始團隊成員在同濟大學就讀期間,便跟隨萬鋼教授從事863電動汽車國家重大專項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團隊對汽車產業需求有著深度理解。
2020年,同星智能首款產品正式發布。其推出的TSMaster軟件及配套硬件設備,具備嵌入式代碼生成、建模、汽車總線分析、仿真、診斷、測試、標定等核心功能,覆蓋了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研發、測試、生產、試驗、售后全流程。
與傳統To B企業的市場推廣策略不同,同星智能利用極客論壇、QQ、微信群等平臺推廣。由于軟件基礎功能免費,同時硬件架構具有開放性,產品積累了大量初始用戶。在產品發布三個月左右,全國就超過300家企業的工程師使用該產品。
從零部件到整車廠,汽車產業上下游的協同非常密切。一旦其中有一個工程師用同星的工具產品覺得好用,就會迅速在上下游鏈條中引爆。不同場景用戶的反饋建議,又促進了產品的迭代優化。這樣的一次次迭代,幫助同星智能積累了大量用戶,在國內汽車行業總線工具鏈實現用戶量第一。
“我們突破了國外工業軟件巨頭的壟斷局面。”莫莽說。其實在國內大部分行業,都存在工業軟件缺失的現象。主要原因在于,工業軟件是需要長期積累,而且需要跟產業深度融合迭代的產品。如果產業本身處于跟跑狀態,無法誕生出工業軟件巨頭。
比如在汽車領域,過去幾十年國內汽車電子領域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但汽車全產業鏈中使用的基礎工具類產品,基本被Vector、西門子、MATLAB、NI、達索系統、歐特克等國外工業軟件巨頭所壟斷。他們基本誕生于上一次汽車產業革命,即汽車電子化的年代。
如今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推動的汽車產業革命的時間點,中國企業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等領域逐漸從跟跑變成并跑甚至是領跑。當中國企業成為全球產業鏈中的頭部企業,能夠快速響應滿足客戶新需求、解決客戶新問題的中國工業軟件企業,也成為更具本土優勢的選擇。
除了受益于中國汽車產業的引領性技術發展,同星智能的優勢還在于,收費更靈活、迭代性更高、開放性更強等方面。國外工業軟件巨頭的產品往往是針對不同場景的獨立產品,且按年為周期迭代。同星智能的產品具有軟硬件解耦的特點,并且公司以周為周期進行產品的迭代。一種“軟硬件解耦的、快速迭代的、可以不斷被軟件定義的基礎生產力工具”,莫莽這樣形容同星智能的產品和現有的全球化工業軟件巨頭們產品的區別。
頻獲資本青睞,走向全球化市場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同星智能從2020年產品發布開始,就已實現盈利。過去幾年,公司營收大概呈每年三倍增長的態勢。迅速成長的同星智能,也獲得風投機構的青睞。2021年12月,同星智能獲得來自原子創投的數千萬人民幣投資。近期,同星智能又獲得來自豐年資本的數千萬元獨家投資。
對于此次投資,豐年資本合伙人潘騰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在當前“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國內的整車、系統、軟硬件和芯片廠商都在強勢崛起力爭實現國產突破。然而,支撐汽車電子開發的底層工業軟件一直以來卻被國外巨頭所壟斷。
“在產業面臨研發項目激增、周期變短、迭代頻率加速的大背景下,國外產品也漸漸暴露出價格貴、響應遲、更新慢等諸多問題,無法滿足從業者對于快速提升開發效率的迫切需求。同星智能基于多年的技術積累,已具備和國外巨頭在國際市場同臺競爭的實力。”潘騰說。
莫莽透露,其實在此次融資時,有多家知名機構都跟公司進行接觸。最終,公司選擇接受了豐年資本的獨家投資,融資資金將被用于產品研發和市場拓展方面。
“很多投資機構可能是奔著熱點過來的,但工業軟件是非常特殊的行業,它需要深刻的產業積累、很長的蟄伏期,當產品真正獲得用戶認可之后,公司才會進入快速的上升期。豐年資本過往投資經歷中體現出來的專業性、高效性,包括在產業中積累的豐厚經驗,讓我們產生了同頻共振。”莫莽說。
對于未來的發展計劃,莫莽表示,一方面,在汽車領域,公司將努力實現在國內市場從市占率第一到營收第一的轉化。同時,公司將加大在工程機械、航空航天、兵器艦船、機器人等相關領域滲透力度。
在他看來,汽車產業是高端制造業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是充分市場化、規模化的產業。同星智能在汽車產業產品技術的積累,為進軍其他產業帶來了便利。同時,基礎工具類產品本身也有很強的通用性。
“當然,每個產業都有一定的門檻,我們對每一個領域也都心存敬畏。”莫莽說。公司產品開放性架構的設計,能夠讓用戶、合作伙伴、甚至第三方的科研院所都參與到軟件設計中來。通過他們的專業知識,幫助團隊突破認知邊界。
另一方面,同星智能也將全面拓展國外市場。莫莽透露,以往,同星智能并未過多經營海外市場,但在美國、歐洲、印度、澳大利亞等地積累了用戶。今年,團隊將開始進行有意識地海外市場拓展。
當同星智能走向全球市場,公司將真正與國外軟件巨頭“硬碰硬”。“我們產品最初發布時,就是對標全球工業軟件巨頭。我們希望參與到全球化競爭中,爭取用三年的時間,實現全球汽車電子領域用戶量第一。”莫莽充滿信心地說。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