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都江堰
青山如黛,碧空如洗
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四川分會場活動
在都江堰剛剛圓滿結束
今天
都江堰市召開
黨建引領城鄉發展治理現場推進會
與會代表分別到灌口街道柳河社區和柳街鎮金龍社區圍繞院落治理、親民化改造、特色街區打造、社區綜合體建設、川西林盤保護利用等進行了現場觀摩。
金龍社區“掃把革命”
發動群眾開展散居院落治理
金龍社區以“掃把革命”,發動群眾開展散居院落治理為切入點,結合人文情懷、田園鄉野、生態體驗,大力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川西林盤田園文化產業發展。
逐步在各林盤內發展特色餐飲、私房菜、鄉村咖啡、林盤老茶館、書吧、農村生活體驗館等新興業態,成功推出“花滿溪”“又竹堂”“楊牧詩社”等有詩、有韻、有故事的中高端特色民宿項目,集中打造集現代農業觀光、田園休閑體驗、川西民宿旅游為一體的AAA景區。
2017年共接待游客20萬人次,鄉村旅游總收入300萬元。林盤美了,院落靚了,實現了產村融合,產業增效、群眾增收。
柳河社區“114”社區工作法
黨建引領貫穿于基層工作的全過程
在柳河社區先鋒大院,退休干部張兆坤將自己精心刺繡的一幅山水圖免費贈送給社區,并和老伴精心布置“夫妻藝術墻”,老舊院落為之煥然一新。
面對社區群眾需求多樣化差別化日趨明顯等新情況,柳河社區立足群眾需求,借鑒探索出了“114”社區工作法——
筑強“1”個核心,始終把黨建引領貫穿于基層工作的全過程;
收集每“1”個微心愿,把群眾的需求作為工作的主攻方向;
發動“4”方力量(商會、駐區單位、院落居民、志愿者力量),凝聚起了轄區群眾全民參與社區發展治理的強大合力,形成了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生動局面。
“想不到我們都江堰的社區工作現在搞得如此有聲有色,大開眼界”,大家發出由衷感嘆。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三遺產所在地,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升城鄉治理水平,奮力打造國際生態旅游名城,都江堰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工作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治
一年來,都江堰緊扣“雙心兩區”全域空間發展格局,轉變城市發展治理方式,堅持“有效治理與更新發展并重,政府主導與群眾參與并舉,文化傳承與產業更新并融,責任共擔與利益共享并行”的工作理念,以“先共識后共建、先自治后整治、先試點后帶面”的工作方法,聚焦群眾需求,聚合社會動能,聚力改革創新,積極構建共治、共享、共贏的社區發展治理體系,積極探索新時期社區發展治理之路:
1
堅持多業態聚合、多文化融入、多主體參與,創新推行“雙街長制”,打造了西街民俗文化街區、楊柳河街、龍潭灣等特色精品街區,充滿創新活力、產業特色鮮明、彰顯地域風情的商圈正逐步成型;
2
堅持以綠色田園為基、天府文化為魂、自然山水為襯,聚焦打造“國際范”“天府味”川西精品林盤,形成林在田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盤聚落體系,正向全社會詮釋著“詩意棲居”的現代表達;
3
堅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理念,全力參與全國首批、全省唯一的天府源田園綜合體建設,積極打造多元投入分享示范區、城鄉融合發展典范區,呈現 “茂林修竹、岷江水潤、蜀風雅韻、美田彌望”的錦繡畫卷;
4
堅持群眾主體、同步推進、城鄉一體,遵循“先自治、后整治”,全面提升城鄉社區院落綜合管理水平,一批和諧宜居生活院落正成為廣大居民生活中最有溫度的“家園”。
發展正當其時,治理永無止境。都江堰市要以更大決心、更實舉措、更快行動,多辦民生小事,多積尺寸之功,以黨建為引領加快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力求工作走在前列、早出成效,展示國際生態旅游名城的別樣精彩!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