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路(12)
本報記者 曹英
姚荃茂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一進入惠民家園,這八個大字就映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的眼簾。自榆社縣移民新區綜合服務中心(下稱“移民新區”)成立以來,移民新區黨委堅持黨建引領,構建起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基層治理服務管理體系,始終把新思想、新文明、新風尚融入社區民生。
黨建引領,創新社區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離不開基層組織建設。移民新區下轄華榆、廣生、惠民、文景、鑫福5個社區,其中惠民、文景、鑫福屬于易地搬遷社區。為真正實現建立移民新區的初衷,新區黨委大力提升社區黨建治理和文明實踐水平,切實為解決群眾揪心事、煩心事、操心事,搭建起干群“連心橋”,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據移民新區黨委書記、主任王俊飛介紹,移民新區黨委下轄6個黨支部,即1個機關黨支部、2個社區黨支部和3個易地搬遷黨總支,共劃分42個網格,82個樓棟黨小組,112個黨員中心戶,確保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對移民新區全覆蓋。
結合新區實際情況,移民新區創新推行“1246”社區管理模式。榆社縣移民新區黨建辦主任兼惠民社區黨總支副書記胡飛為記者講述道,目前,移民新區黨委已形成了“黨建引領 雙線聯動 雙四級管理 六項服務”的特色管理模式,并先后舉辦“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70余次,開展“六義”活動30余次,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等孝善養老評比活動,進一步引導搬遷群眾摒棄陋習、崇尚文明。
暖心服務,助民安居樂業
在聚焦社會保障、綜合治理、衛生健康、就業創業、培訓教育、公益事業等六項服務內容的基礎上,新區黨委始終關注著居民訴求。榆社縣移民新區黨委副書記、副主任張海峰告訴記者,新區黨委成立一年多來,圍繞搬遷群眾所需、所憂、所想,對小區群眾反映的水、電、暖、閉路電視、道路等基礎配套設施問題,都在第一時間協調相關單位解決問題,并派網格員回訪后續狀況及群眾滿意度,高品質地服務搬遷群眾,真正實現活動有場地、事情有人管、后續有保障的目標,助推搬遷群眾安居樂業。
針對群眾反映的住樓房沒地種、吃飯買菜貴的問題,移民新區黨委為此專門協調有關部門,在小區附近開辟了一百畝的農田供惠民家園886戶居民種植,并為其提供切實可行的科學種植方案,幫助其適應新生活并滿足日常飲食需求。
圍繞居民們的所需所憂所想,移民新區還創新推行居民“點單”、社區“派單”、單位“接單”、網格“回單”的“四單制”優質化服務機制。居住在惠民家園的張艷告訴記者,去年冬天,發現家中暖氣管道有滲水情況,就通過微信群向網格員反映,社區網格員第一時間聯系了物業和供熱公司幫助維修,問題解決后,網格員還親自上門進行了回訪。
孝老敬老,成為文明新風尚
自移民新區成立以后,先后幫助了下轄多個社區的老人,解決他們遇到的具體困難,讓這些老人真切地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和關懷。
惠民家園的原黨員中心戶、網格員鹿利青,是一位有著15年黨齡的黨員。在日常工作中,她始終發揮黨員的模范先鋒作用,將所管理的288戶黨員銘記在心,為94歲的老人上門義診、為高齡老人上門義務剪發,真正做到了“把服務群眾放到了心上”。
近年來,榆社縣在推進“德治”建設中,著力營造孝老敬老、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風尚,探索推出了“孝善愛心積分兌換”“孝善紅黑榜”等,文景園社區黨總支書記李曉軍對記者講道,為推動孝善養老工作順利開展,文景園小區通過子女現場繳納贍養金、現場兌換愛心物品、子女代表發言、現場演出(播放)感恩父母歌曲等形式,以儀式感觸動心靈,對子女行孝盡孝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廣大企業家通過捐資捐物支持孝善養老事業,累計捐款600余萬元,這也極大地激發了子女的感恩意識和孝道行為。
榆社縣委書記張英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榆社縣委、縣政府堅持以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為核心,緊緊圍繞解決農村、社區黨組織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添動力,不斷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幸福感,持續夯實基層治理的群眾基礎。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