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鎮西
來源:鎮西茶館(zhenxichaguan)
“痕跡管理”想必一線老師都很熟悉,并苦不堪言。準備一大堆莫名其妙的材料,以留下“工組痕跡”,不但耗費老師們正常的教育教學時間,而且公開弄虛作假,玷污了本來應該潔凈的校園。
2017年10月,我曾在鎮西茶館推出一篇題為《領導,您可知道您要求的“痕跡管理”給老師們帶來了多大的負擔嗎?》的文章,對這種惡心的現象予以抨擊。
次年,《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6日下午就中國歷史上的吏治舉行第十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提到了現在比較普遍的一種管理方式:“痕跡管理”,并直言這種管理方式存在不少問題,必須改變。
現在五年過去了,情況有所好轉嗎?
2022年12月10日
領導,您可知道您要求的“痕跡管理”給老師們帶來了多大的負擔嗎?
文 李鎮西
01
近年來,有一個新詞我漸漸耳熟起來:“痕跡管理”。所謂“痕跡管理”,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留下“痕跡”——這個“痕跡”就是做事過程中的一些“憑據”或者說“證據”。
對于重要或重大的事情,做的時候有意識留下一些憑據,是應該的,便于總結,也便于留存于史。不不,我這樣說還不準確,“痕跡”的重要性顯然主要還不是為了“總結”為了“存史”,而是“責任”。比如企業管理中,要求每一個生產環節都應嚴格做好細致認真的記錄,這就是為了保證產品質量而留下“責任痕跡”,這顯然是應該的。還有醫生、警察、律師等特殊行業,留下病歷、留下筆錄、留下物證等“痕跡”,都是必須的。
即使對教師來說,在某些重要時間面對某些重要事件,留下確鑿的“痕跡”也是要必要。但對于一般的教育教學常規的事,是不是也必須要留下“痕跡”呢?我覺得不一定。
在我看來,若非特殊行業特殊需要,常規的事嘛,做了就做了,不必非要“證明”,如果一定要“證明”,那能夠證明我做了某件事最好的“證據”就是效果。除此之外,干嗎還要留“痕跡”呢?當然,如果有的事雖然不重要也不重大,但確有紀念意義,留個“痕跡”也不錯,比如旅游時拍個照,或保存景點的門票,這都無可厚非,因為這是個人的自愿行為。
但是如果凡事無論巨細,都一定要有“痕跡”,而且這個“痕跡”成了一種“管理”的需要,即“痕跡管理”,就會成為強制,而強制必然給人帶來不必要的負擔。如果這負擔落到教師身上——其實校長也一樣,那就讓本來就很累的教師(校長)更加不堪重負,讓一些本來很有意義的教育行為變味。
02
比如家訪,本來是多好的事兒呀——老師利用下班時間去孩子家里看看,了解其家庭環境,感受其家庭氛圍,在溫馨的家庭氛圍拉家常,多好!但“上面”要求留下“過程性佐證”,于是老師不得不請求和孩子及其父母拍照——還不能拍正兒八經的合影,而要擺拍老師和孩子父母“親切交談”的“自然場面”;臨走時,老師還要拿出有關表格填寫“家訪時間”“家訪學生”“家訪要點”“家訪效果”等等,然后請家長簽名;老師回到家里,還得寫“家訪收獲”,這“家訪”的“痕跡”才算收集完畢。
對老師的“痕跡管理”還不只是家訪一件事,還有主題班會、學生談心、社會實踐以及種種教育行為,都納入了“痕跡管理”。本來,對于有責任心的老師來說,做其中的每一件事,都是一次精心的設計、用心的投入;但現在,除了做這些事本身之外,還要保存所謂“痕跡”,又是拍照,又是填表,又是寫作……比如說,兩個孩子課間打架了,老師自然會找孩子談心,會教育他們,最后兩個孩子都認識到不對,并互相道歉。這事就算圓滿解決了。但對“痕跡管理”來說,沒完!你還有一系列的“痕跡”需要記錄——這不是折磨人嗎?所以,有老師戲言:“以后上個廁所,也應該撕下便紙的一角,寫上經過、效果、感想和年月日,存檔,以備檢查?!?/p>
還有對教案寫作和作業批改的要求,也讓老師們意見很大但又不得不應付。比如,對教案的具體內容和字數有明確規定,而且必須手寫;對作業(作文)的批改次數和批改詳略程度,都有“精準”的要求,等等。本來老師們平時是根據具體情況備課、寫教案、批改作業,在形式上顯然就不那么“規范”,但一到了某些時候,比如迎接“視察”“驗收”“督導”的時候,教務處便根據“上面的指示精神”要求老師們“補趕”有關教案和作業批改情況,以在領導、專家面前能夠呈現出“過程管理”的“痕跡”。這不是逼著校長和老師們弄虛作假嗎?
而且,有些“教育”還給規定了次數,比如一學期必須找學生談幾次心等等,然后每次的時間、地點、經過、效果……都得明確記錄。但教育的智慧和藝術,在于某種“隨機應變”,即根據特定時間發生的特定情況和特定孩子發生教育行為——而這里的種種“特定”都可能是事先無法預料的。你非要老師“按部就班”,有些老師就只能弄虛作假瞎編了。
其實,對于絕大多數老師來說,就是不規定次數,不規定記錄,他也會做的。比如我(不好意思,我不得不以自己為例),從參加工作之初,我就有寫教育日記和教育故事的習慣,也有用相機記錄我教育場面的習慣,所以迄今為止,三十六年過去了,我留下了上千萬字的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教育隨筆。而且我相信,不只是我,全國還有許多一線老師都在堅持以實踐為基礎的教育寫作?!皫熒矊戨S筆”正是“新教育實驗”所倡導的“十大行動”之一。但是,和所謂“痕跡管理”要求的寫作不同,我和許多老師的寫作是自愿的,是自由的,是生活本身打動了我們,讓我們忍不住必須記錄;寫,或者不寫;寫什么,或者不寫什么;寫多,或者寫少……主動權全在自己。還是以家訪為例,如果我覺得這次家訪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且家訪過程中出現了某種有意義的故事,而這故事又蘊含著某種教育智慧,那我回到家里哪怕熬夜我都也趕緊記下來。但如果我覺得就是一次常規的家訪,沒有什么特別值得記的,我就不會寫。學生談心、主題班會、社會實踐、處理突發事件等等,都是如此。實際上,我和許多老師的這種寫作,可能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填幾個表格,但是,對于心甘情愿的有感而發,寫成千上萬的字我們都覺得很舒心;而對于為“完成任務”的應付性寫作,哪怕寫一百個字,我們都很累。
03
“痕跡管理”看似管理“到位”而且“精細”,實際上有時候恰恰是為了“不負責任”。此話怎講?剛校長時,一位老校長告訴我:“注意,每做一件事,一定要有記錄。這樣,萬一出了事,倒查的時候,你可以最大程度地免責?!蔽耶敃r聽不懂他的話。他給我舉例說:“比如安全工作,除了要有相應的規章制度和模擬演練之外,每一次的安全教育,每一次的會議內容,無論學校層面還是班級層面,一定要把過程記錄保存好,包括每天放學前老師們給學生說的最后一句話,一定要是‘回家注意安全’,這句話也要記下來。這樣,萬一學校出現了安全事故,上面來一查,你該做的該說的都做了說了,而且一查,都有明確的‘痕跡’記載。這樣,你的責任要小得多?!彼€補充了一句:“安全事故,防是防不住的,什么時候出事,你完全意料不到,但有了這些記錄,出了事你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免責?!蔽一腥淮笪颍瓉砟敲磭烂艿摹昂圹E管理”,在有些領導那里,主要還是為了“免責”。
當然,如果說所有領導熱衷于“痕跡管理”都是為了“免責”則有些偏激。其實,我非常理解有些領導的苦衷,因為現在確實有老師不家訪、很少找學生談心、不認真備課寫教案……怎么辦呢?那干脆就規定教育教學常規的次數和具體要求。這種“痕跡管理”最大的好處是簡單化,但最大的壞處是“一刀切”,不,最大的壞處是誘發甚至鼓勵弄虛作假。
04
寫到這里,我想自己一次教育行業以外的經歷。幾年前,我應邀去參加某單位的“學習市黨代會精神座談會”,因為是一個小組會議,所以座談者并不多,也就十多個人吧,但會場布置卻格外高大上,尤其是那“深入學習市黨代會精神座談會”的條幅非常醒目。開會了,旁邊站著一位專門負責拍照的,他要我們“認真些”,所謂“認真些”就是我們的坐姿、表情都必須顯得“很投入”“很專注”?!芭九九尽睅讖堥W過之后,他認真回看了拍的照片,然后點頭說:“可以了!”于是,大家把事先準備好的水果糖果瓜子擺上了桌子,十來個人談笑風生,聊天吹牛,不亦樂乎??墒?,幾天后我看到的“簡報”卻是“認真學習市黨代會精神”如何如何“認真”,而且“有圖有真相”。這就是“痕跡管理”。
查百度,“痕跡管理”是這樣解釋的——
痕跡化管理,是在各種管理工作過程中,從時間和管理內容方面,不留間隙或空白、死角的縝密的工作記錄,包括交接班記錄和留下證據。痕跡化管理最大的優點就是通過查證保留下來的文字、圖片、實物、電子檔案等資料,可以有效復原已經發生了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實行痕跡化管理就是讓所有的生產經營管理都留下印跡,可供日后查證。
注意,這里的“痕跡管理”主要針對的是企業管理的“生產經營活動”。盡管企業管理的一套不是絕對不可以用于學校——當然也可以借鑒,但學校畢竟不是企業。企業面對的是物質產品,“讓所有的生產經營管理都留下印跡”的目的,是日后如果發現次品,便于倒查責任;但教育者面對的不是物,是作為“人”的學生;而學生的成人與成才是很復雜的,不光有學校的因素,還有家庭和社會的因素。如果將來這個學生成了社會的“次品”——走上了犯罪道路,能夠通過這些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痕跡”來“倒查責任”嗎?
而學校的“痕跡管理”很多時候(不是所有時候)成了弄虛作假,這是反教育的,而如此“反教育”恰恰違背了“痕跡教育”倡導者良好的初衷。
教育的品質是真實,教師的品質是誠實。一切弄虛作假都是反教育的。毋庸諱言,現在我國的教師隊伍中確有相當一部分(當然不是大多數,但絕非個別)是“混日子”的,但類似“痕跡管理”這樣將教育管理簡單化和庸俗化的做法,非但不能解決提升教師的責任心問題,反而會產生許多諸如弄虛作假純屬應付的新問題。而要真正提高教師職業道德和專業素質,最重要的還是要在創新教育體制、完善教育法規、喚醒教師內心的價值觀、成就感上著力。當然這是一項綜合性的大工程,是另一篇文章的內容了。
2017年10月1日從合肥至宏村的高速路上
2017年10月27日晚修訂
關注教育 | 就是關注中國未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