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迫使企業跳出舒適圈,堅定地踏上數字化轉型的征程。不斷飆升的用戶需求,加上專業開發人員的顯著缺口,讓我們不得不承認,過去幾十年的應用開發方式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低代碼革命已經悄然開始,并不斷滲透到各行各業。
數字化轉型涉及企業的方方面面,其中尋求技術及實現手段上的突破是決策者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之一。順應這種潮流,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低代碼技術”作為解決企業數字化轉型以及增強企業復原力的有力手段,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低代碼的技術原理,就是將復雜的代碼編寫過程進行提前布局,底層架構進行提前設計,將這些復雜的內容包裝成可視化的模塊,為開發者盡可能屏蔽底層技術細節、減少不必要的技術復雜度,并支撐其更好地應對業務復雜度,為專業開發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高生產力開發范式,這是身為一個低代碼開發平臺所應該盡到的核心職責。
基于上述的定義和分析,低代碼要想符合配置靈活及復用性高的特點,實現企業數字化轉型所需的快速開發和敏捷迭代的業務創新,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核心能力。
全棧可視化編程
可視化包含兩層含義,一個是業務人員基于可視化的頁面或工具能夠進行簡單拖拉拽、可以形成一個頁面信息。也能夠基于可視化界面來配置定義數據源和數據模型、簡單定義一個流程,可以執行工作流。另一個則是編輯完成后所見即所得的預覽效果。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前端拖拉拽可以形成前端的交互語言,進而生成后端可以執行的計算機語言。
傳統代碼IDE也支持部分可視化能力,但低代碼更強調的是全棧、端到端的可視化編程,覆蓋一個完整應用開發所涉及的各個技術層面。
擴展能力
為了避免“數據孤島”現象,企業級應用通常需要與其他系統進行集成,協同增效。此時,內置的集成能力和編程接口就變得至關重要。低代碼平臺既需要有能夠連接外部的數據庫,能夠調用該數據庫上存儲過程等編程能力,也需要以Web API的形式對外提供接口,用于集成。通過調用Web API可以讓低代碼開發平臺具備更強大的開發能力和更廣泛的應用場景。
而使用低代碼開發時,大部分情況下仍離不開代碼,因此平臺必須能支持在必要時通過少量的代碼對應用各層次進行靈活擴展。在編程接口的基礎上,具備可擴展的組件生態,讓用戶能添加自定義組件,實現個性化開發。
工程化
不僅開發過程,從需求到設計,從編碼到測試,從打包到發布,持續的集成部署,反饋問題的閉環迭代,軟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都可以在統一的工具環境中完成。低代碼作為一站式的應用開發平臺,軟件的研發過程將類似于工業生產的流水線,不再取決于個別人的能力,而是依賴于智能的流程和工具,通過高可讀的代碼將極大的減少Bug率,提高軟件的開發效率,真正達到軟件開發的多快好省。
低代碼開發平臺作為能夠屏蔽底層技術細節,從業務場景視角實現場景和技術的深度融合,減少企業對專業軟件開發人才的依賴,提高軟件資產復用的便利性和管控性,快速提高企業對數字的敏銳度和對變化的適應力的優勢解決方案,以其核心能力從場景快速實現、運營柔性變化、架構深度融合、軟件資產積累復用等多維度為企業提供敏捷支撐,是幫助企業有效應對數字化挑戰的最佳選擇。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