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我們接著聊現代實驗倫理,
道德準則,看似仿佛是對人類樣本的集中保護。但實際上它輻射的范圍遠遠大于人類受試者。
雖然其中的重頭戲一定是樣本維護,但是實驗倫理在科學行業范疇內,廣義上更近似于我們平時說的職業道德。其中不光包括了實驗操作規則,也有實驗人員的職業操守。
騙局的代價
三百六十行,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職業道德;需要每個從業者共同遵守,從而避免行業內的惡性競爭。科學界的職業操守其實很簡單,就兩個字:真實。這二字既指對數據的準確報道,也指對同行工作的尊重。
實驗數據的真實可靠是科學的基石。因為人類科學與醫藥行業的密切相關性;同時,由于絕大多數生物技術對于普通人而言是日常生活中無法觸及的,已發表的論文或者科普文章有時候是無助至人的首選。于他們而言,數據結果造假帶來的傷害是無法衡量的。其中一個非常有名的例子是1998年《柳葉刀》醫學期刊上的韋克菲爾德
“你不能為了強求疾病痊愈而舞弊。生物系統可不在乎(作弊得來的信息)。”
———— 馬修·施拉格,神經學家
安德魯·韋克菲爾德在論文用12個兒童樣本,論證了接種麻風腮疫苗會導致自閉癥這一因果關系。雖然當年的醫學界迅速反駁認為實驗樣本數量太少,不足以證明這一聯系。但媒體對韋克菲爾德這一堪稱奇跡的實驗結論廣泛報道:隨后論文出版后幾年內,新生兒的麻風腮疫苗接種人數在論文出版地英國和北美顯著降低。但是與之對應的,是兒童麻疹確診人數的明顯提升。所以相關機構在2000年后因此介入調查論文結果,直到2004年星期日泰晤士報的記者布萊恩·迪爾出版的專欄中曝光:韋克菲爾德在實驗中受到藥廠律師£400,000的賄賂,以證明疫苗的不安全性。雖說這一事件中的結果是好的:韋克菲爾德被吊銷了醫師執照,他的論文也被深埋在了互聯網的某個不知名的角落。
但因為他的騙局而無辜患病的孩子們,又能找誰說理呢?
下黑手的攀登者
學術象牙塔的競爭和壓力其實遠比想象中要高,尤其在一些由于技術限制而到達瓶頸的領域。這些技術突破有時候可遇不可求:譬如前兩年,新冠疫情帶來的生活方式改變,就給社會心理學這個貧瘠的領域注入了一點新的靈感。
絕大多數造假抄襲者給自己的辯解,其實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自己對名利和科學成就的追求。但自我追求和職業道德其實是兩碼事;高強度的業內競爭在互聯網技術革新的時代,會愈演愈烈,這是每一個學者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小白鼠的世界
科學倫理的另外一部分,就是活體樣本保護。其中,純粹的細胞實驗一般不在考慮范疇內。個中細則雖然無數,但是總結起來無外乎就是幾點。人類和動物樣本的共用點就是風險評估:一個實驗必須要能夠預期獲得可行且有統計意義的結果,且可能傷害降到最低,才會被允許進行。
實驗對人類樣本的保護,除上述兩點外,還有大家熟知的知情同意書、有權自愿選擇參加/退出和個人信息保護這三大類。同時,人類樣本條例中有一條很重要的隱藏要求,就是實驗組對受試者的情感關懷:簡單來說就是防止受試者鉆牛角尖。不同于動物,因為人類的語言和情緒感知能力,很多情況下,尤其是心理實驗,哪怕是尋常狀況,在實驗環境下也很容易被誤解為自身能力或硬件條件不足而導致自己的表現不夠好。而很有趣的是,哪怕實驗組反復告知實驗結論沒有優劣可言,這種經典誤會還是可能出現在所有人身上,無關個人或者文化背景。
而實驗對動物樣本的保護也額外有遞進關系的三大項,大白話來說就是:
1/ 能不用活體動物就不用;
2/ 必須用活體動物,就要盡可能減少對動物的傷害和痛苦;
3/ 在盡可能減少傷害的情況下,盡量最大化利用樣本以減少樣本使用數量。
現代非動物科學外的生物實驗,絕大多數活體樣本仍然是實驗專用的小白鼠。坦白來說,動物的活體實驗是一種很殘忍的做法。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在它們有限的1.5-2年生命中,它們也為現代生物科學提供了最具有價值和可信度的那一部分信息。這部分信息隨著科學的發展,不光促進了醫學的發展,也反哺給了整個生物學。
倫理之外
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雖然活體實驗中從生物身上直接獲得的信息仍然無法替代,但是科學界也逐漸發展出了更多可選項。譬如最簡單的,利用電腦模型預測生物系統對藥物的反應后,再進行生物實驗;又比如,使用AI精確復刻每一根大腦神經的當代大型模型項目。
其實,我們所處的時代既是最困難的年代,每個學科技術都逐步走到了瓶頸,再往前一步何其困難;但也是最美好的年代,因為數位電路,我們正在經歷人類史上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如今的你我,你的鄰居,和你一起開黑的網友,你走在街上看到的每一個人,都是這一場技術革新的無聲見證者。
我們都將在洪流中,走向未知的嶄新時代。
引用:
Deer, B. (2004). Dispatches: MMR – what they didn’t tell you. BrianDeer.com. https://briandeer.com/wakefield/mmr-what-they-didnt-tell-you.htm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10). The IACUC | OLAW. Nih.gov. https://olaw.nih.gov/resources/tutorial/iacuc.htm
=========================================
至此,冰山心理24年第二個專題科學倫理,就到此結束了。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或者有任何想和我們交流的,歡迎在公眾號后臺留言,記得@奧咔哦~
奧咔會把每一條消息都看完的!!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