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10時15分
隨著最后一方
壓艙混凝土澆筑完成
廣東交通集團在建的國家重大工程
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貫通
這也意味著備受矚目的
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交通樞紐
深中通道工程主線貫通
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紅聲 攝
深中通道
是國家高速公路網G2518
跨珠江口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距虎門大橋約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橋31公里,起于深圳機場互通,與廣深沿江高速二期相接,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馬鞍島登陸,與在建中開高速對接,并通過連接線實現在深圳、中山及廣州三地登陸。
深中通道示意圖。
項目集
“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
全長約24公里
是當前世界上綜合建設
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筑起世界首例雙向8車道
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
28日上午
記者乘車來到海平面下方
20多米的沉管隧道內
幾名施工人員熟練地
把最后一方壓艙混凝土澆筑完成
海底沉管隧道貫通
在雙向8車道中間的中管廊,另外的施工人員正在進行大量的管線安裝和消防、排煙設施施工?!叭绻焉钪型ǖ揽闯梢粋€有機生命體,管線就是它的神經中樞系統,集合了深中通道全線的供電、給排水、消防、通訊和智能控制等。”中鐵十二局深中通道項目機電一標負責人袁海生說。
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羽潔 攝
2023年6月11日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終接頭成功對接
深中通道全線合龍
一路走來,深中通道建設團隊走得極其艱辛——“最終接頭的成功對接,意味著這條世界上長度最長、寬度最寬的海底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攻克了全部技術難題,但合龍只是連接,完成最終接頭管內施工,才能使隧道真正實現連通。”廣東交通集團深中通道建設指揮長陳偉樂表示。
深中通道是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
國內首個高速公路
水下互通立交四通八達
為實現快速的橋隧交通功能轉換
深中通道在海底隧道兩側
設置了東、西兩座人工島
其中東人工島上
還有4條匝道設在水下
是國內首個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
記者來到水下互通立交的一個分岔路口,正在疑惑面前一左一右兩條通道去往何處,旁邊的一幅巨大的電子顯示屏給出了答案。
最浪漫的“風箏” ——西人工島為啥建成風箏的樣子?設計成風箏的形狀,可以有更好的分水效果,減少對水流的阻擋。
西人工島設在伶仃洋海中,是實現跨海橋梁和海底隧道轉換的關鍵,島體采用菱形設計,面積約13.7萬平方米,相當于19個足球場大。東人工島位于深圳寶安機場南側,緊鄰福永機場碼頭,與海底沉管隧道相連接,實現了深中通道項目與廣深沿江高速等路網的高效順暢銜接。
未來經深中通道東人工島
可東往惠州、深圳龍崗區
西往中山、珠海
北往廣州、東莞
南往深圳前海合作區、香港方向
海上架起世界最大跨徑
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
從空中俯瞰,伶仃洋大橋如長虹臥波;從海上遠眺,伶仃洋大橋像是一扇通向幸福之門。
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紅聲 攝
為滿足通航需求,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采用了主跨1666米的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懸索橋方案,橋面高達91米,又處在珠江口開闊水域、強臺風頻發區,抗風問題突出?!懊鎸夹g挑戰,我們組織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采用產、學、研、用四位一體方式,開展了3年多的平行研究,研發出了新型組合氣動控制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大幅提升大跨徑鋼箱梁懸索橋抗風性能。”廣東交通集團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工程師陳煥勇介紹,項目將大跨徑鋼箱梁懸索橋的臨界顫振風速,從世界公認的70米/秒,提升到88米/秒,一舉打破國外權威論斷。
精雕細琢打造
粵港澳大灣區新地標
深中通道主線貫通,好比“毛坯房”交付。下一步,建設者們還需要進行“精裝修”,全力打造一座安全耐久、賞心悅目的通道工程。
伶仃洋大橋橋面施工現場,攤鋪機列隊行進,壓路機來回穿梭,建設者們身后,黑色瀝青路面在伶仃長虹上徐徐展開。保利長大工程有限公司深中通道S15合同段項目部總工程師毛濃平介紹,建設團隊實施全環節機械化、智能化施工,極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計劃明年初完成橋梁工程的路面鋪裝,同步開展隧道內路面瀝青鋪裝。
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羽潔 攝
在伶仃洋大橋270米高的橋塔旁,建設者正操作塔吊運送材料?!跋乱徊剑尕暄蟠髽驑蛩斏线€會安上一個‘大帽子’——塔冠,主要用來保護主纜,塔身內還要安裝未來用于檢修維護的電梯,之后我們還有全線防腐涂裝施工等,這些都是項目通車前要完成的重要建設任務?!睆V東交通集團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姚志安表示。
目前,深中通道建設者正全力推進房建、機電及附屬工程建設,向2024年建成通車目標沖刺。待明年通車后,從中山到深圳,將從目前的約兩個小時縮短至30分鐘以內,深中通道將成為伶仃洋上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新地標。
最優美的“S”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可是深中通道為啥還要建成“S”形?設計成“S”形,首先開車不容易犯困。另外,這么寬的海面上,水流不是只有一個方向,橋墩要盡量與水流垂直,才能盡量減少阻力,水流通過率更高。
新聞
世界四大灣區
為何粵港澳大灣區最獨特?
作為國家重大工程、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交通樞紐,深中通道不僅連通了深圳和中山、廣州三座城市,更是連通珠江東西兩岸城市群的重要交通紐帶。要清楚地了解深中通道的關鍵性,就需要看看粵港澳大灣區11座城市的位置格局。圍繞著珠江出???,大灣區11座城形成A字形布局。
o 從水路看,因為每一座城市都有港口,所以就形成世界上通過能力最大、水深條件最好的區域性港口群之一,吞吐量也是位居世界各灣區之首。
o 從空中航線來看,預計到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將擁有7座運輸機場、17條跑道,旅客吞吐量達4.2億人次,貨郵吞吐量超過2000萬噸,建成引領全球、高質量發展的世界級機場群。
o 從公路來看,截至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已建成珠江黃埔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和港珠澳大橋等4個公路通道。此外,還有多條通道正在規劃和建設當中。而這其中,深中通道正是這A字形骨架里的重要的一橫。
在世界版圖上,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舊金山灣、紐約灣、日本東京灣并稱為世界四大灣區。這些灣區是全球經濟最發達、最開放、最活躍的地區。在世界四大灣區之中,粵港澳大灣區最為獨特: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開全球未有之先例。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地所室主任盧偉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動力源,它的動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一是大灣區高效便捷的交通網絡。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促進區域內部要素自由流動和功能優化重構的一個關鍵因素,有力地促進了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互聯互通。
二是大灣區強勁的創新和產業的競爭力。最近,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了2023年的全球創新指數,深圳、香港、廣州這樣的科技集群連續四年蟬聯全球第二位。大灣區內地城市形成了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先進材料、現代農業和食品等一些產值超過萬億的產業集群。
三是大灣區體制機制和政策的有效融合。相比設施聯通,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構建、制度和政策的融合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更高階段?;浉郯娜亟陙沓掷m完善規則機制的軟聯通,積極推進粵港互設跨境通辦服務專窗,加快推動跨境醫療協作等一些政策措施,逐步推動珠三角和港澳政策規則的有效銜接。
從國際一流灣區的發展經驗看,以跨海大橋和跨海通道為代表的基礎設施一體化、網絡化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的動力。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車,推動大灣區向協同化發展邁上了一大步,將加快灣區產業和創新所需要的要素和人員流動的速度。這種速度的提升,將會強化大灣區整體的競爭優勢,進而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中繼續領跑的排頭兵。
深中通道建設大事記
2016年12月28日
深中通道先行工程西人工島開工
2017年9月18日
西人工島振沉第57個超大直徑鋼圓筒,創造4個半月快速成島新紀錄
2017年12月21日
東人工島開建
2018年4月27日
海底隧道沉管鋼殼試驗段開工建造
2018年9月6日
伶仃洋大橋、中山大橋主墩樁基同時開鉆,橋梁工程正式開建
2019年6月26日
海底隧道首節沉管鋼殼完成制造(項目打造了國內首條大型鋼結構智能制造生產線),并運抵世界最大沉管預制智慧工廠進行澆筑(自主研制鋼殼混凝土智能澆筑設備及控制系統,澆筑質量國際領先)
2019年7月24日
伶仃洋大橋東索塔鋼吊箱全部下放完成
2020年6月17日
首節沉管E1管節在世界首制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的助力下,完成沉放安裝,實現“深海初吻”
2020年9月20日
伶仃洋大橋東錨碇基坑開挖完成
2021年6月17日
伶仃洋大橋東主塔封頂
2021年7月19日
伶仃洋大橋西主塔封頂
2021年8月30日
沉管隧道東端首節沉管E32管節完成沉放對接,開創東西兩端同步安裝的新局面,并突破了超寬、變寬沉管管節在浮運安裝方面的世界紀錄
2022年2月15日
伶仃洋大橋先導索過江
2022年4月22日
伶仃洋大橋貓道貫通
2022年5月16日
伶仃洋大橋首根主纜索股完成架設
2022年6月28日
中山大橋合龍
2022年9月23日
伶仃洋大橋完成主纜索股架設
2023年1月4日
深中通道海上非通航孔橋全部箱梁架設完成
2023年1月12日
伶仃洋大橋首片鋼箱梁完成吊裝
2023年4月28日
伶仃洋大橋合龍
2023年6月11日
海底隧道E23管節及最終接頭完成沉放對接,沉管隧道實現合龍
2023年6月20日
東人工島主體結構完工
2023年11月28日
深中通道主線貫通
采寫|深圳特區報記者 嚴俊偉 通訊員 粵交集宣 岳路建 沈仲
綜合|央視新聞 廣東交通集團
來源: 深圳特區報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