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愛情公寓》的時候,大家有沒有好奇過這個問題:“呂子喬到底是干什么的?”
其實,劇中并非完全沒有透露過:
答案就是:試藥人。
那么,試藥到底有多賺錢,能支撐他每天光泡妞不工作?
職業“試藥人”,
一天賺一萬
小熙在微博上看到一則好消息。
江蘇疾控中心最強團隊前往武漢開展疫苗臨床試驗研究。
這就意味著,這批疫苗的開發已經到了后期階段了。
而臨床研究中,很重要卻經常被忽略的一個群體就是——“試藥人”。
中國每年有超過1萬種新藥注冊,而每種藥在大規模推出之前,必須先小規模地在人身上測試,觀察效果,尤其是不良反應,以決定是否能繼續應用于臨床、進入市場。
這個過程,就需要招募健康的志愿者,即“試藥人”,進行安全性測試。
從科研角度說,“試藥人”的意義重大,甚至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犧牲”精神,因為測試是有風險的。
而承受風險的,是試藥人自己的身體。
因此,他們會得到相應的報酬補助,一次項目少則幾千,多則上萬。
甚至還有的項目,一周能到手7萬塊錢,相當于1天賺1萬。
當然,報酬越高,風險越大,試藥圈還流行著這樣一個判斷公式:錢數=天數*藥物危險性。
不過,我們經常在電線桿、廁所墻壁看到的“招募”廣告并不是醫院直接發布的,而是通過代理機構,也就是中介,發布的。
中介每招募到一個試藥人,可拿到200-300元提成。
招到足夠數量的志愿者后,就帶去醫院體檢。身體狀況合格的,醫院會告知各種可能后果,
志愿者簽完知情同意書后,就可以進行藥物測試了。
當然,觀察藥物反應的過程都在醫院的監控下。
雖然過程無聊且存在意外,但對于實在走投無路的人來說,也是條搏一把的道路。
只是,在金錢的強大吸引力下,這個過程也漸漸變了味。
為了錢,不要命
在中國,大約有50萬人在從事職業試藥。
北京某醫院的醫生透露,無業者、大學生占試藥人群體的80%~90%。
而疫情肆虐的武漢,大概長期存在有1000多位“試藥人”,其中,大部分是高校的學生。
他們需要錢是為了基本的生存嗎?
顯然不是。
大學生王凱,家境普通,可消費水平卻很高:
護膚品只用大牌,運動鞋要買AJ聯名限量款……
錢不夠,就借網貸,結果不知不覺欠下三萬多,每月要還三四千!
他不敢和家人要錢,又嫌兼職來錢太慢,在催債人的瘋狂轟炸下,他決定去參加試藥。
而嘗過一次賺快錢的滋味,人很難再過按部就班的日子。
00后女孩小文,第一次試藥,是因為和男朋友看演唱會把錢花光了。
拿到6500塊后,她把中介的聯系方式刪了。
沒過多久,小文去長沙工作,在商場附近租了一間單人公寓。
和其他剛工作時貧窮的年輕人不同,小文租的公寓裝修精致,交通方便,每周還有人上門打掃。
可交完 3個月房租后,她只剩1000多塊錢了,于是又去試藥了。
1天,抽了18次血,整個胳膊淤青,而購物車里已經塞滿了喜歡的商品補償自己。
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有人賭博成癮,需要不斷地籌措賭資;
有人生意失敗,參加過一次后發現生意還不如試藥賺錢;
有人為了談戀愛、旅游長期試藥……
試藥只參加一次兩次的是少數,要么零次,要么無數次,直到完全不缺錢了,或者因此身體受損了。
他們錢賺得快往往花得也快,可試藥卻不能連續參加。
為了保證結果的準確性,一般要求兩次試藥之間至少間隔3個月。
為此,著急賺錢的中介和試藥人想方設法應付體檢。
比如,隱瞞試藥史,把只有一個月間隔的人也塞進去;
用遮瑕膏把手臂上的針孔蓋??;
讓健康達標的人會多尿一些樣本分給其他人一起用;
體重不夠的,在身上綁個沙袋增重;
或者用假身份證。
在某三甲醫院,中介囑咐一個女試藥人:“如果醫生質疑,你死咬著身份證就是你自己的?!?/p>
甚至,當項目危險性過大、沒人敢報名時,中介還有更喪心病狂的操作:壓低報酬。
“試藥人一看,錢不多,估計不危險,反而去了?!?/p>
所以,當你以為自己是在參加一項并不危險的實驗賺點快錢時,很可能,你拿自己的身體做賭注,而報酬的大頭卻落入中介手里。
受傷害的不止試藥人,還有付了數百萬元想要得到真實數據的科研機構,
而這樣的藥物推出后,在患者身上實際運用時也可能產生偏差。
看似來錢最輕松,
其實代價最大
有人說,不是事前有簽知情同意書嗎?難道試藥人自己不知道危險嗎?
事實卻是,簽知情同意書的時候,很多人根本不會去看,或者哪怕知道可能的后果,還是抱著僥幸心理。
可是藥三分毒,一旦中招,往往悔恨終身。
2014年,一位女試藥人用了別人的尿液體檢,順利參加測試。
試驗結束后,她才發現自己懷孕了,卻不得不打掉孩子。
90后男孩沈雨辰,因為頻繁試藥,皮膚變得非常粗糙。
每到秋冬,他的手上腳上會像魚鱗一樣蛻皮,脫個衣服,掉落的皮屑都像下雪了一樣夸張。
每隔兩三天打掃家里,都能掃出半簸箕的皮屑。
更嚴重的是,2009年,他參加了一次試藥,本以為只是走過場賺點錢,沒想到卻患上了面癱。
現在,他臉上的肌肉不受控制,吃飯只能用半邊咀嚼,喝水時嘴巴閉不攏,去哪兒都要戴著口罩帽子,十分痛苦。
另一名被報道過的“試藥人”何金虎,2010年為了1萬元報酬,參加了一款抗腫瘤藥物的測試。
這次不是口服,而是注射。
沒想到,針管從小腹拔出十幾秒后,何金虎覺得肚皮像有幾十根針同時在扎,接著渾身刺痛。
口渴、心慌、頭痛等強烈的藥物反應也出現了,醫生對他進行了搶救,不斷給他做心電圖,結果顯示心律不齊。
一直到現在,何金虎時常覺得喘不過氣,無法進行劇烈運動,試藥也無法再參加了,只好找了一份電梯工的工作。
他一個月收入只有兩三千元,還要給家里寄一半,生活十分窘迫。
何金虎想過起訴醫院索賠,可他根本沒錢請律師,
每次看到小腹上細小的疤痕,他只能后悔地說一句:“如果重來,我不會選擇試藥”。
可人生沒有后悔藥可吃。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有哪些年輕人「千萬不能碰」的東西?
一個高贊回答是:“年輕人不能碰的,大抵就是那些會壞了心智和習性的東西,尤其是快錢?!?/p>
小熙覺得,還有一樣,那就是以透支身體為代價的東西。
而“試藥”恰恰這兩樣都占了。
雖然藥物測試是為了造福更多的人類,那些身先士卒的科學家值得我們敬佩。
但我還是不希望你僅僅為了買個包,就用后半生來承受這代價。
因為包會過時,而受損的身體,余生,都會在陣痛。
文/南小熙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