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新聞顯示,我國已累計培養1100萬研究生,其中有60萬博士。網上有人說研究生太多,太過剩了,碩士都找不到工作,去送外賣的不少。這是事實。但是,考慮到以下因素,我國的研究生并不算多:
第一,未來的全球是我們和美國兩大國之間的科技角力。科技角力最終看的是什么?人才。人才的基數大小,是能否出人才的一個重要因素,理論上,人才越多,出科技成果的可能性越大。什么是科技人才?典型的就是博士。碩士還不能算科技人才,碩士的日常工作還做不到深度的有獨創性的研究。
博士才是做創新的主力軍。按人口比例來說,美國有450萬博士學位擁有者,美國的人口是3.33億。我國只有90萬博士(建國算起),人口是14億。我們的博士占人口比例還遠遠低于美國。其他博士人口多的國家如:日本1億2000萬人口,有65萬博士;德國8400萬人口,博士66萬人;英國6700萬人,有50多萬博士。他們的博士占人口比例還高過我們很多很多。要想科技創新,博士人口數量先要堆上去,數量先行,質量再慢慢提高是必由之路。
第二,人們常說博士太多,往往是從就業角度看的。確實,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結構,沒法接納如此多的研究生就業到對應專業崗位上。但是這個屬于市場自行調節的范疇。也就是讀研這個事,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新聞已經報道了就業難,作為個人仍然選擇讀研,也無可厚非。2023年研究生報考人數減少了40萬,增加到考公上面去了,其實就是市場自行調節的結果。
第三,讀研,是國家、學校、學生三者之間,最少是2者賺到。國家得利、學校得利,學生不一定得利(看他畢業后的就業情況和職業發展情況來說)。國家得到了大批人才,在這些人才中間通過激烈競爭,得到科研成果,你說它是內卷也好,競爭也好,總歸對國家是好事。對學校則增加了學費收入。也是好事。對學生來說,有的人讀研后確實找到更好的工作了,有的人去送外賣了,這是個人的命運問題、愿賭服輸。
第四,美國收緊了科研往來和學術交流,意味著我國更要獨立自主培養自己的研究生人才梯隊,自主科技創新十分迫切。自己都不培養,還指著別國幫忙培養是不現實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