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為零,如何提高轉化率?
據澎湃新聞報道,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審計廳廳長羅海山在一次作工作報告時提及,高校科技成果市場轉化率低。1所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 1.79 億元,實施科研項目 702 個,僅有 5 個項目成果實現市場轉化,占比 0.71%;1所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 1.31 億元,實施科研項目 862 個,實現成果轉化 0 個。
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是衡量一所高校社會貢獻與科研產出的重要標準。最新出版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2022》顯示,2021年,全國1478家高等院校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額為129.8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3.6%。但各項數據增長的同時,我國高校成果轉化率較發達國家仍有不小提升空間。《2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高校發明專利實施率為16.9%,其中產業化率僅為3.9%。美國高校專利轉化率達50%。因此,激勵高校進行科研轉化,是我國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這需要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為高校提供更加靈活的科研轉化環境。簡化科研成果轉化的程序和流程,減少審批環節,提高轉化效率。此外,還可以建立科研成果轉化的評價機制,對科研成果轉化率高的高校給予獎勵和支持,激勵高校積極進行科研轉化。
當然,國家政策固然重要,但也離不開當地產業環境的優化和高校自身的努力。廣西審計廳就高校科技成果市場轉化率低指出了兩個原因:高校科技項目立項聚焦重點不夠突出,科研項目結余資金閑置。事實上,這也是相關報道指出的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今年 3 月,中國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陳凱華等曾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多樣,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把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作為主要職責的高校,當前在科研組織管理和能力支撐方面,無法實現有效的需求導向。
高校科技成果要“轉”得更好,就高校自身而言,要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分類評價體系,科學體現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導向,增強科研人員的科技成果轉化意愿,實現從“不愿轉”變為“愿意轉”;要構建完善的政策制度體系,加強與產業界的合作以及加強科研人員的轉化培訓,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實現好成果從“轉不了”變為“轉得了”;要增進高校與市場的深入有效溝通,并引導政府基金、創業投資、產業基金與高校合作,實現好成果從“轉得了”走向“轉得好”。
據媒體報道,上海科技大學不是985,不是211,而是始建于2013年的一所年輕大學。但短短十年間,上海科技大學在科研轉化方面可謂一騎絕塵。近日,一份報告顯示,上海科技大學專利國際化位列長三角創新機構百強高校之首,專利轉化率達25%,遠較其他高校高。
上科大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重視同企業界的互動是一個亮點。比如,上科大身處張江腹地,是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中堅力量,周邊科技園區、跨國藥企,研發型企業林立。如此完備的產業轉化環境,“研”與“發”兼備,讓上科大與張江相互成就。目前還有很多高校做不到這一點,廣西高校科技成果市場轉化率低,或許也與廣西產業轉化環境存在短板有關。
總之,解決高校科技成果市場轉化率低的問題,既要政策導向更加精準,也要產業轉化環境更加優良,更要高校加強制度設計與激勵機制,既解決部分科研人員“不敢轉”“不愿轉”的問題,也從整體上促進從“轉不了”向“轉得了”“轉得好”轉變。同時,各地既要激活自主創新動能,營造最優科技創新環境,也要加快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向西部地區轉化,促進西部地區科技創新環境的優化,為西部高校科技成果市場轉化率的提高創造條件。(丁慎毅)
來源:東方網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