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盯“四個面向”,投身科技創新主戰場
——中南大學牢記囑托堅定創新驅動的實踐與啟示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
依岳麓山,臨湘江水。金秋時節,坐落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中南大學,銀杏伴著書香,景色分外宜人。
10月16日,中南大學師生集中收看黨的二十大開幕會盛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校師生備受鼓舞、倍感振奮。
2013年1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大學考察時強調,我國經濟發展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是要靠科技力量。要充分發揮高校人才薈萃、學科齊全、思想活躍、基礎雄厚的優勢,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面向民生建設大領域,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先進的創新成果。
近年來,中南大學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以前所未有的奮斗之姿投身立德樹人、科研報國行動中,投身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創新主場戰。
日前,光明日報調研組一行來到中南大學,深入采訪科研團隊,并與專家學者及學校有關部門負責人座談交流,努力探求學校堅定創新驅動的生動實踐和啟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芙蓉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周宏灝和團隊成員在進行科研討論。資料圖片
1、努力打通從基礎研究到原始創新的路徑
科學界有一句俗語叫“上天容易入地難”。一段時間里,世界先進水平勘探開采深度已達2500-4000米,而我國在此方面還有一定差距。向地球深部進軍,是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
在距中南大學10分鐘車程的湖南繼善高科技有限公司樓下,調研組見到裝載在車廂里的一臺“廣域電磁儀”。令調研組驚訝的是,這臺“相貌平平”的儀器,卻有著探測地下數千米深度的超級本領。
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在指導學生。資料圖片
在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工程管理學家何繼善創立的大深度高精度廣域電磁勘探技術與裝備,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何繼善團隊核心成員、中南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系副主任李帝銓告訴調研組:“電磁探測理論是地球物理勘探領域的支柱方法,何繼善院士一開始就瞄準電磁探測理論的世界前沿,從1996年開始致力于電磁探測理論研究,花了8年時間,解出了復雜的曲面波方程,創造了世界先進的‘廣域電磁法’理論。”
在解決原理問題后,何繼善帶領團隊著手研制針對曲面波方程的發射和接收設備,研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深度、高精度地下探測技術與裝備,探測深度、分辨率和信號強度分別是世界先進方法——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的5倍、8倍和125倍,誤差由原來的5%降到1%,推動了電磁勘探行業的技術進步,成為電磁法領域的領跑者。
如何使“領跑”領域加速涌現?調研組了解到,中南大學一個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努力打通從基礎研究到原始創新的路徑,從而實現優勢領域關鍵技術持續領先。
中南大學科學研究部部長李啟厚告訴調研組,在向著世界科技前沿奮進的征途上,為礦物加工浮選理論作出重要貢獻的王淀佐院士,專長于金屬材料及其塑性加工的左鐵鏞院士,礦業工程科學技術專家古德生院士,以“極端制造”思想開拓高端制造研發新場域的鐘掘院士,致力有色金屬冶煉節能技術研究的劉業翔院士等,以及許多國家級中青年專家團隊一刻也沒有停步。在他們的帶領下,中南大學正不斷推動基礎理論向更高維度拓展,推動基礎理論與原始創新緊密結合,向著建設成為具有一流科技實驗力、自由探索內生力、核心技術原創力、重大工程支撐力及領域話語掌控力,在全球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奮勇前進。
2、努力打通科技進步服務經濟主戰場的路徑
人們習慣把鐵路稱之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今天,神州大地飛馳的高鐵,已成為鐵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鐵路現代化這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場,中南大學科學家團隊不斷創造著新的歷史紀錄。
大風是鐵路運輸的“天敵”。中國工程院院士田紅旗團隊則是勇戰這個“天敵”的“馭風使者”。
中南大學校本部圖書館。資料圖片
這個由田紅旗領銜、中青年為主的科研團隊長期駐扎在荒漠戈壁、高原山脊,冒著生命危險找風、識風、防風,研究出了“鐵路大風監測預警與行車指揮系統”。這項技術是“青藏鐵路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重要內容之一。
經過持續研究與改進,他們創建了大風環境下鐵路安全行車技術體系,解決了世界風災最嚴重地區的高速高原高寒鐵路行車難題,將該技術廣泛運用于新疆鐵路、京滬高鐵、滬昆高鐵等國家重大鐵路工程中,完成了穿越百里風區的新疆鐵路立體防風體系設計并運用至今,實現了15級強風下蘭新線列車快速安全通過風區。
空氣動力問題是制約高速鐵路發展的瓶頸之一。面對這一挑戰,田紅旗團隊迎難而上、從零開始,全力投入高速鐵路氣動設計理論方法、技術及系統,構建起我國鐵路空氣動力學基礎與工程技術體系,創立列車氣動外形結構協同設計、列車/隧道耦合氣動結構優化等方法,實現氣動阻力、交會速度由技術落后到世界領先,關鍵氣動指標達國際領先水平。2022年4月21日,我國自主研發的世界領先新型復興號高速綜合檢測列車創造了明線相對交會時速870公里世界紀錄。中南大學為這一世界紀錄的誕生,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中南大學高速列車研究中心主任梁習鋒告訴調研組:“我們自主研建的列車氣動動模實驗系統,動模型列車速度從時速200公里到400公里,再到現在超過600公里,跑出了世界最高速。從1997年我國鐵路六次大提速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國所有的高速鐵路的空氣動力學試驗,我們次次都參加了,從沒落過一次。”
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2021年12月,在湖南冷水江市召開的錫礦山地區砷堿渣無害化處理技術改造項目竣工驗收評審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困擾全世界的砷堿渣治理難題被攻克。中南大學胡岳華—孫偉團隊開發的以“砷堿高精度礦化分離”為核心的砷堿渣高精度礦化分離及減污降碳資源化利用成套技術,為砷堿渣污染的難題找到了最優解,新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近年來,中南大學堅持圍繞學科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服務產業鏈,從根本上打通了“基礎研究—核心技術—工程轉化—產業發展”成果轉化全鏈條,促成強鏈補鏈延鏈重大成果就地轉化,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為湖南軌道交通、工程機械、航空動力三個世界級產業集群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經濟主戰場在哪里,中南大學的科技創新方向就向哪里聚焦。科技成果只有用起來才能“活”起來,才能真正發揮其服務國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中南大學將始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不斷推動科技創新轉化為發展的強大動力。
3、努力打通核心技術攻關和國家重大需求的路徑
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把“卡脖子”的材料和器件列為科研攻關的重大任務,勇挑重擔,攻堅克難,徹底實現自主可控。
“科研人員不能光挑芝麻擔子,要挑就挑大擔子,干國家需要的大事。”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黃伯云院士帶領團隊,聚焦國家航空航天新材料研發重大戰略需求,他們瞄準碳/碳航空剎車材料這一前沿研究領域,走出了一條與國外完全不同的技術路線,改寫了中國飛機依賴進口碳和碳航空剎車材料才能落地的歷史。
中南大學高速研究中心。資料圖片
2015年,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C919大型客機提供了機輪剎車系統關鍵技術。2017年,C919首飛成功,黃伯云院士團隊獲“C919項目首飛先進集體”。
2019年10月,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中國商飛共建的“大飛機地面動力學試驗平臺”落戶長沙,成為國內唯一、國際先進的大飛機地面動力學平臺。
長期以來,團隊堅持不斷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國家載人航天、大飛機、高超聲速飛行器、高速軌道交通等領域提供了一大批高性能先進材料及構件,為滿足國家重大需求作出重要貢獻。
“重大的國家任務,一定要把它完成,才能圓我們自己的發展夢。”黃伯云正是這樣以身作則,與團隊成員一道聚焦國際學術前沿,結合國家重大需求和產業發展,集中力量解決學科前沿問題,把自己的夢想融入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之中。
我國是世界金屬冶煉第一大國,冶煉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廢水、廢氣、廢渣,對環境造成污染。
調研組在中南大學新校區“金貴樓”內的墻上看到,一張中國地圖上,其中有26個省區都畫著紅旗。“每實施一項工程,我們就會在地圖上畫一面紅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副校長柴立元介紹,8年多來,中南大學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團隊瞄準重金屬污染防治這個業界的“頑瘴痼疾”,發展創新了30多項先進適用技術,實施工程300余項,工程分布于全國26個省區,并輻射到俄羅斯、塞爾維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4、努力打通科技創新服務全民健康的路徑
調研組來到中南大學異種移植醫用級供體動物培育中心,身穿藍色無菌服的工作人員正在給豬喂食。封閉式無菌恒溫空間里,每頭豬都有自己獨立的“房間”,吃的是特殊配方的營養餐。
“這些經過特殊培育的供體豬,可以成為許多糖尿病患者的‘救命豬’。”湖南省異種移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學教授王維說。2021年11月國際糖尿病聯合會數據顯示,全球約有5.37億成年糖尿病患者,相當于每10個成年人中1人患有該病。此外,全球約5.41億成年人糖耐量受損,這意味著面臨較高的2型糖尿病風險。調研組了解到,近年來,我國糖尿病患病率顯著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
在中南大學,以王維為代表的科研團隊對異種移植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特別是在豬胰島移植治療糖尿病研究領域,建立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異種胰島移植治療糖尿病全體系成套技術。
“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發展,王維團隊已完全掌握異種動物(如豬)的基因修飾技術,可首先以異種胰島移植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應用為突破口,繼而逐步研究合適的異種器官移植,如肝、腎、心、肺和胰腺等器官。”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賀志軍說。
生殖與干細胞工程研究所研究創立人類先進輔助生殖技術,誕生我國首例供胚移植試管嬰兒、首例超快速凍胚試管嬰兒、世界首批經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的PGD/PGS試管嬰兒,獲批人類干細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數十萬不孕不育家庭帶來幸福,為服務健康中國戰略作出貢獻。
中南大學常務副校長、湘雅醫學院院長陳翔說:“為人民生命健康服務只有進行時,在以科技服務人民生命健康的征途上,中南大學牢牢抓住人民生命健康這個最大時代關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創新主場戰,實實在在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把科技創新融入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里。”
5、啟示:不斷優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生態
中南大學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以“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大貢獻”科技理念為引領,通過瞄準產業制高點加速學科鏈創新鏈集群建設、瞄準技術制高點搶占先發優勢、瞄準人才制高點引育產業人才、瞄準平臺制高點提升創新能力、瞄準一流環境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和建設性社會需求的不斷突破,加快實現創新發展、高效發展、集聚發展、開放發展以及特色發展,給我們以深刻啟示。
不斷強化先進創新成果核心技術供給力。技術促進產業鏈向兩端延伸、向高端攀升。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提高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和基礎工業軟件供給能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抗風險水平。圍繞產業鏈優化學科鏈,部署創新鏈,聚焦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推動一批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重大成果落地轉化,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不斷提升先進創新成果平臺支撐力。加快建設一批具有國際重大影響力的高端研發平臺,推動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戰略金屬資源綠色科技創新中心和示范基地;引入行業領軍企業最優質資源,建設若干適應學科前沿技術研究所需的重大核心共性關鍵裝備、科教資源平臺和數字化資源,培育一批在前沿交叉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創性成果;構建重大需求與協同創新的傳導機制,推動學校與央企、政府、投資機構等知識、信息、人才聚合。
不斷激發先進創新成果發展活力。深化科研評價機制改革,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績效、貢獻為導向的新評價體系;推進科研組織機制改革,建立“頂層目標牽引、重大任務帶動、基礎能力支撐”的科技組織模式;創新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體制機制,推動學校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緊密對接,把優質科研、產業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和優勢,把科研設施轉化為教學創新平臺,把科研成果、產業需求轉化為教學內容,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培養支撐產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不斷提升先進創新成果轉化水平。構建知識產權運營特色模式,堅持將知識產權貫穿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全過程,堅持高質量知識產權創造來源并服務于科學前沿、重大工程和生產一線;搭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廣泛對接行業、企業需求,搭建學校技術轉移服務網絡,建立技術需求收集和成果發布機制;加速技術創新衍生新型產業,大力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工程,將高價值專利培育作為提升學校專利質量,促進專利轉化運用的突破口,有效促進高價值專利技術成果的就地就近轉化;構筑高水平醫學研究與成果轉化平臺,完善以引領創新為導向的激勵機制。
不斷打造國際一流高水平人才隊伍和創新團隊。科技創新核心在人、關鍵在人。學校牢固樹立“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理念,著力暢通科技人才引、育、留、用渠道,堅持以平臺聚人才、以事業留人才、以發展興人才,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盡職免責,全方位激發人才創新積極性。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調研組成員:湖南省社科院黨組書記、院長鐘君,湖南省社科院科研處處長潘小剛,湖南省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所長蔣俊毅,光明日報記者龍軍、禹愛華、趙嘉偉)
《光明日報》( 2022年11月18日 05版)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