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錫威
作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婁底楓坪儺獅舞距今已有500余年歷史。它流傳于楓坪鎮民間,以傳統儺獅為基礎,將勞動生活情節、地方民俗、神話典故以及傳統梅山武術,編排為108個既前后銜接、又獨立成章的獅舞劇目。儺獅舞是一項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文藝活動,集祭祀、娛樂、觀賞和教育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保護傳承好這項傳統民俗舞蹈,對于促進當地文化振興大有裨益。
聚焦文化價值,助力鄉風文明建設。建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既是當下促進鄉村振興面臨的現實課題,也是對非遺舞蹈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首要價值訴求。
“文化認同是一種身份的構建和歸屬,反映了一種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民族國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楓坪儺獅舞演藝作品整體詮釋儒釋道精神,彰顯忠孝禮儀等道德內涵,憧憬“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是一種富有地域風格特征的年節歲時風俗演戲活動。最初由家族傳承,逐漸演變為以傳承人為主體,村落中的老中少年獅子隊和校園傳承。之所以得以發展和壯大,是對獅舞民族文化身份的認同。
為加強非遺活態保護與傳承,推動增強對非遺文化的自信,傳承非遺歷史價值助力文化振興顯得尤為重要。在現代生活的洗禮下,非遺舞蹈已逐漸失去了其普遍性,保存不完整、功能被弱化等情況也顯露出來。鄉村振興賦予了非遺舞蹈重新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歷史機遇。近年來,楓坪儺獅舞除了按慣例舉行非遺活動外,還相繼推出《三獅鬧田埂》《楓坪人心中的神》《儺·獅》等創新性舞蹈作品,并參與省市甚至全國性舞蹈比賽和文化交流,從小眾走向大眾,讓這一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族藝術得以在全國范圍內交流,無疑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文化名片。以此為起點,不斷進行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利用民俗舞蹈將更多的歷史民俗故事、文化展現在當代人面前,從而提升觀眾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自信,推動鄉風文明建設。
聚力經濟價值,助推鄉村經濟繁榮。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樣,適應新時代創新發展的非遺文化,必將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大潮中找到煥發光彩的舞臺。
拓展農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在非遺舞蹈調查中,楓坪儺獅舞傳承人在原有食品加工經營上,將儺獅舞融入文化遺產開發,設計、生產出文化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的月餅、面條等大眾化產品;春節期間,傳承人與鄉村自媒體合作,實現了非遺舞蹈與自媒體發展的共贏局面;同時,當地還成立了中老年舞獅隊、婦女舞獅隊等組織形式,既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也拓寬了農民的就業渠道,助力鄉村經濟繁榮。
搭建文旅產業平臺,促進鄉村經濟多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要鼓勵和扶持農民群眾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庭院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因此,發展鄉村經濟,必須充分挖掘鄉土文化資源,推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在這一方面,國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韓國注重非遺舞蹈表演與公園建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促進了公園經濟和旅游產業的發展。湖南很多鄉村都有曲藝、舞蹈等民俗藝術,將它們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可為當地文旅產業增加核心動能。
集聚社會價值,增強鄉村社會穩定發展。“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用音樂、舞蹈教育感化他人的傳統。新中國成立以前,偏遠的楓坪鎮沒有真正意義的學校,長輩們就是借助儺獅舞歌詞教育兒童和青少年,引導他們明白事理,遵循社會行為規范。當下,仍然可以借助這樣的方式進行價值傳遞。比如,儺獅舞以傳統劇目《岳母刺字》激發青年人的愛國情感,以《先生教書》彰顯尊師重教美德,以《董永行孝》形成孝道體驗等等。伴隨著非遺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契合的精神內核能夠塑造村民更加健康的人格、品格,增強鄉村社會治理的主體自治基礎。
“農村社會的差序格局松動和瓦解,具體表現為人情關系日益淡薄、鄰里關系逐漸陌生、宗族關系日益淡化、代際關系逐漸疏離、干群關系發生微妙變化”。儺獅舞每年春節期間挨家挨戶表演節目,舞獅人除了與主人相互問好和表達愿望外,舞獅人還會將村民的信息匯集在一起,提供給有需要的人。獅舞表演充當了信息傳遞和人際交流的媒介,在和諧穩定的社會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進一步發揮民俗活動在社會治理中的“善治”功能,不僅可以實現對民俗活動的保護與傳承,還能拓寬現代農村社會治理的多元視角,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基地特約研究員。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湘中非遺傳統舞蹈的傳承與創新研究”(18C0888)成果】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