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2023 中國應用新聞傳播論壇暨“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發布大會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舉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典籍里的中國》、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輿論監督、《新民晚報》“老外講故事”短視頻等入選“2023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其中,新民晚報“老外講故事”系列連續三年均達10億流量級別,已獲多項榮譽,用實際行動和傳播效果助力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本年度十大案例由中國新聞史學會應用新聞傳播學專業委員會連續第七年發布,反映了各類媒體在融合傳播、技術應用和輿論引導中的前沿探索,具有顯著的引領性和示范性。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覃紅教授代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向出席論壇的嘉賓和參會代表表示熱烈的歡迎,對論壇的順利召開表示衷心的祝賀,并期待本屆論壇能夠立足中國新聞傳播實踐與變革,攜手構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應用新聞傳播知識體系,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聞傳播學科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湖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向培鳳代表湖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湖北省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各位嘉賓表示衷心感謝。他指出,新聞工作者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理念、內容和形式,努力提升新聞傳播的科技含量和技術魅力,在媒體創新發展的實踐中,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深化媒體融合發展,提升新聞傳播的質量和效果。
中國新聞史學會應用新聞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張志安教授表示,應用新聞傳播專委會的使命就是關注業界發展、促進業界改革,加強和推動新聞實務研究。他認為,當前新聞傳播實踐領域面臨的三大挑戰:媒體融合走過十年,如何在新十年找到保持專業性、權威性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專業媒體等多元行動主體構成的“新新聞生態系統”,如何釋放出公共傳播的更大價值;智能傳播加速人機協作時代到來,媒體人的情感力和創造力如何進一步激發。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院長羅曉靜教授向與會代表介紹學院在全媒體視野下新聞傳播學的教育實踐,指出學院擁有新聞學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和網絡與新媒體、廣播電視學兩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兩門省級一流課程,兩個碩士學位授予點,三本學術刊物,依托校級優勢資源,形成經濟新聞和法治新聞等特色方向。她希望論壇能夠給寒冷的冬日帶來更多溫暖,也相信在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本屆論壇能夠取得圓滿成功。
論壇開幕式上,由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第六輯)》 新書發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節目部副主任盧小波,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編委、調查室主任王文志,《新民晚報》副總編輯杜旻,四川廣播電視臺編委、四川觀察CEO岳學淵,深圳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深圳晚報》總編輯葉曉濱,九派新聞總編輯劉灝,福建三明尤溪縣融媒體中心主任張敏,騰訊新聞副總編輯陸毅然,搜狐號極晝工作室主編王晶晶,《人物》主編張寒作為“2023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的媒體代表發表主題演講。
本屆論壇由中國新聞史學會應用新聞傳播學專業委員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主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網絡輿情研究中心承辦,獲得《新聞界》《新聞與寫作》《新聞與傳播評論》《中國新聞評論》等學術單位的支持。來自全國數十所高校、科研院所、傳媒機構的百余名學界與業界專家齊聚一堂,在學界和業界的交流對話中共同探討當前應用新聞傳播領域面臨的重大挑戰與發展機遇。除十大創新案例發布大會外,論壇還將圍繞“連接、開放、共享:應用新聞傳播新動向”這一主題展開七場分論壇研討活動,并舉辦應用新聞傳播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會等活動。102篇入選論文的作者將在分論壇展示研究成果。
附:2023年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及推薦語
(排名不分先后)
案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典籍里的中國》
推薦語:總臺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聚焦流傳千古的歷史文化典籍,以“文化訪談 戲劇 影視化”的方式,對典籍里蘊含的思想精華和傳奇故事進行情景化呈現、通俗化解讀,讓書寫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來,讓一部部冷門著作變身“熱典”。節目兩季收獲全網超400個熱搜熱榜,主話題#典籍里的中國#閱讀量累計超30億,兩年內獲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等多次行業榮譽,被廣大網友贊為“總臺神仙綜藝”。
案例: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輿論監督
推薦語:近年來,新華社《經濟參考報》刊發的一系列輿論監督報道產生廣泛社會影響。如該報《青海“隱形首富”:祁連山非法采煤獲利百億至今未停》,掀起巨大的輿論沖擊波,該省“隱性首富”因“非法采煤”被判刑,副省長主動投案,另有16名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被調查,為祁連山青海片區生態亂象徹底治理做了直接的輿論推動。十八大以來,《經濟參考報》共有7篇輿論監督報道獲得中國新聞獎,記者王文志榮獲第17屆長江韜奮獎。
案例:《新民晚報》“老外講故事”短視頻
推薦語:近年來,新民晚報在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方面做出積極努力,其中“老外講故事”系列連續三年均達10億流量級別。從2021年4月第一季《百年大黨——老外講故事》平地起驚雷,到2022年第二季《老外講故事·海外員工看中國》的現象級爆款,到2023年年初第三季《老外講故事·另眼觀盛會》的守正創新,再到10月第四季《“一帶一路”促共贏》,《老外講故事》系列產品在迭代與革新中努力講好中國故事。這項融媒體產品已獲多項榮譽,用實際行動和傳播效果助力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案例:“四川觀察”全鏈路服務平臺
推薦語:四川廣播電視臺于2017年起逐步構建起以“四川觀察”等新媒體旗艦產品,發揮廣電媒體在視頻、直播方面的優勢,差異化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經過6年多的持續發展,“四川觀察”已搭建起涵蓋新聞客戶端、抖音、快手、微博、B站、視頻號等的新媒體矩陣,全網粉絲超1.35億。從一個出圈賬號開始,“四川觀察”已成功打造出具備互聯網傳播運營、整合資源、聯接用戶、產業服務等能力的新型全鏈路服務平臺,實現了省級廣電主流媒體自我造血式的可持續發展,并通過組織創新和整合資源,協助更多主流媒體攜手向“品牌型新媒體”轉型之路。
案例:《深圳晚報》文化創意綜合服務體
推薦語:作為深圳經濟特區的大型綜合性晚報,《深圳晚報》堅定推進都市媒體轉型,積極擁抱新技術、營造新場景、重組新業態、布局新經濟,持續打造以創意為驅動、以“特種戰隊”為骨架、以超級協同為運行機制、以“全閉環融媒體”為生態平臺、以大傳播為內容生產格局的文化創意綜合服務機構。近年來,深晚文化創意綜合服務規模不斷擴大、品質不斷優化、發展能級持續提升,新賽道和新業態不斷涌現,2022年文化創意綜合服務營收體量較3年前增長近4倍,趟出了一條新型都市傳媒的創新轉型之路。
案例:“九派新聞”平臺矩陣號運營
推薦語:一個后發媒體如何快速發展?九派新聞的實踐路徑提供了積極參考。長江日報社2020年10月以全新主體、全新機制運營九派新聞,目前已發展成為全網5400萬粉絲、觸達人次超5億的新興互聯網媒體。九派新聞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團隊一線采編人員占比達90%,推出了一系列符合互聯網傳播規律叫好又叫座報道產品。此外,九派新聞還在媒體技術賦能下建立起高效的全網分發系統,建立了內容自動匹配及審核機制,在多個互聯網平臺實現日均千萬級傳播,實現一次生產最廣傳播的效果。
案例:福建三明尤溪融媒體中心
推薦語: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融媒體中心成立于2018年9月,下設融媒資訊中心、品牌傳播中心、綜合服務中心。中心堅持“內容為王,守正創新”,筑牢基層主流宣傳輿論陣地,深入推進媒體內容供給端改革,形成策劃創意、內容生產、傳播體系等系統性建設,創作一批傳得開、叫得響的精品佳作。同時,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主動拓展公共服務領域,“新聞+政務服務商務”取得實效,有效促進信息傳播、產業拓展及服務優化。中心探索的機制創活、技術創新、內容創優、產業創效“四創四融”模式在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具有廣泛影響。
案例:騰訊新聞精品資訊轉型
推薦語:這兩年,騰訊新聞采取一系列措施進行新聞客戶端的改革。效率感、獲得感和共鳴感,是被重點提及的三個詞,沿著這個方向,騰訊新聞開始重構和持續迭代在內容標準、產品和分發上的策略:在內容比例的優化上,高效清理低質內容,新增大量優質內容,優化產品體驗,通過早晚報、夜讀、秒懂、7X24快訊、精選頻道,讓用戶能夠及時獲取有效內容。今年,騰訊新聞強化了問答功能,目前平臺上,已有1800多位答主就3000 熱點事件為用戶進行解讀;在算法角度上,騰訊新聞也進行了在價值導向基礎上的有價值和體驗約束的算法升級。
案例:搜狐號極晝工作室
推薦語:在自媒體大為興盛的新環境下,搜狐號極晝工作室秉持嚴肅寫作的宗旨,記錄普通人的悲歡故事。以真實的人物故事,留存歷史底稿。力圖在信息叢林中,為嚴肅閱讀的人群提供選項。同時,在碎片化閱讀占據主流的當下,為提升大學生寫作水平,加深同學們對非虛構寫作的理解,更好地將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2023年還推出“極晝大學生寫作課”,將更多課程帶進高校。
案例:《人物》公眾號
推薦語:《人物》公眾號致力于記錄這個時代值得記錄的人,是中文互聯網領域優秀的非虛構報道提供者。該公眾號以真實,深入為第一要義,擅長人物內心和故事的挖掘,講究文本之美。同時又對社會現象有著獨特的洞察和感知,善于剖析和把握社會情緒,和年輕人有深度鏈接。人物公號有600萬粉絲,幾乎稿件篇篇十萬加,多篇報道達到百萬加,多次登上熱搜。如《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平原上的娜拉》等作品產生廣泛影響。在新媒體時代,一個以長文著稱的公眾號,達到了深度和廣度兼具的傳播效果。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