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Human Behaviour雜志在最新發表的社論中詳細討論了科學論文中文本回收(自我剽竊)的合理性及其邊界,引發學術界對原創性和道德規范的深刻反思。
2024年3月25日,享有盛譽的科學出版機構Nature旗下的《Nature Human Behaviour》雜志,刊載了一篇引發業界熱議的社論文章,意在闡明科學研究論文中"文本回收"的合適與不當之處。在當前學術不端行為頻發的背景下,這篇社論無疑為科研工作者和學術編輯提供了寶貴的行業指導。
文章首先強調,剽竊,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學術不端行為,絕不能容忍。
然而,當涉及到研究者在發表的論文中復用自己舊有文字時,其道德標準就較為模糊,業內對于所謂“自我剽竊”的看法并不統一。自我剽竊,或稱文本回收,指的是在撰寫新的研究工作時復制自己先前寫作的語句或段落。
《Nature Human Behaviour》指出,在某些情況下文本回收是合適甚至期望的,尤其是在方法部分,因為科研項目中的方法往往與研究人員之前的工作相似或相同。
為了確保清晰和一致性,作者應該適當復用文本,并且始終需引用最初描述該方法的文章。然而,除了方法部分外,其他部分如引言、結論或討論部分大量復用文本是不可取的,編輯和讀者期待這些部分具有原創性。
社論特別指出,強有力的研究工作不太可能是通過在引言和討論部分簡單回收舊文本得來的。引言應該描述當前項目的背景和動機,討論應考慮其影響和局限性。盡管在結果部分可以適當回收常用短語,但長段文本的復用會帶來問題。
《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社論鼓勵研究者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將之前工作中的方法信息復用到新工作中,并重申要引用最初介紹該方法的論文。此外,該期刊呼吁研究人員避免在非方法部分重用通用模板的文段,這不僅不恰當,也可能使文章模糊不清,降低論文的可接近性和影響力。
這篇社論的發布,不僅為科學論文的撰寫提出了新的規范,也使學術界重新審視自我剽竊的界限。對于期待科研文獻真實性的科研工作者而言,避免不必要的文本回收,維護論文的原創性和清晰度成為了重要的誠信行為。
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4-01862-3#/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