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底伊樂
“成了!”日前,在西南科技大學核廢物與環境安全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里,一項歷經一年的項目取得了重大突破。
實驗室里,明亮而火紅的熔漿從出料口汩汩流出,晶瑩致密、均勻無氣泡的玻璃體冷卻轉形而成。一臺中低水平放射性廢物玻璃固化實驗室電熔爐在這里誕生。據介紹,它通過試驗生產出模擬核廢物玻璃固化產品,標志著我國中低水平放射性廢物玻璃固化技術與工藝研究實現了零的突破。
左:電熔爐設備;中:試制過程;右:固化成品
國內首創中低放廢物玻璃固化產品
王孝強教授(右一)在給團隊成員展示固化成品。
“這個項目我們從設計、研制到試驗成功,歷經了一年多的時間。”10月10日,項目負責人王孝強教授向記者介紹。一年前,西南科技大學作為國家乏燃料后處理重大專項的技術攻關單位之一,組織試驗場地、研發人員展開這項技術的研發工作。王孝強就帶領著這支由20余人組成的技術攻關團隊不斷試驗,尋求突破。
據王孝強介紹,放射性廢物處理是核能安全利用的最后一環,玻璃固化是將放射性廢物與玻璃體混合的過程。“由于玻璃固化具有高度的耐腐蝕性和穩定性,長期以來一直被國際核監管機構視為放射性廢物的理想處理方法。在1000℃或更高溫度下,將放射性廢物和玻璃原料進行混合熔融,冷卻后形成玻璃體,從而能實現放射性核素和有害化學物質的有效安全固定。”
科研人員在做實驗。
為了攻克關鍵技術、突破難點問題,團隊成員查閱近五千篇文獻,試驗數百次。“科研攻關的過程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在反復多次的研究、論證、驗證和總結后,我們最終完整、系統地掌握了國際中低放廢物玻璃固化先進配方的組成設計、玻璃固化工藝技術和玻璃固化熔爐設計等重要技術。”團隊成員王輔教授說。
“如今,我們研制出的這臺陶瓷電熔爐產出的模擬廢物玻璃均勻、致密,無結晶,無氣泡,安全穩定性高,可有效實現廢物最小化。同時,它的可加工性和產品性能可與國際最先進的低活性廢物玻璃產品相媲美。”王孝強介紹。
應用加速落地,核能發展前景廣闊
聽聞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國內多個核工業體系相關單位發來賀電。其中,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組織專家對試驗技術成果進行了驗收。驗收組表示,該成果突破了實驗室電熔爐以及玻璃固化配方的技術難題,系統運行穩定,安全可靠。
日前,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邀請核工業領域內相關專家對這臺中低放廢物玻璃固化實驗室電熔爐及玻璃固化配方進行了指導,進一步推進該項目的完善提升和應用推廣。同時,來自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國內多家科研院所及單位專家學者,共同為電熔爐系統、玻璃固化配方的進一步優化及工程實踐提供不少可行性建議,全力推動著應用落地。
王孝強表示,項目的突破使我們擁有了完全國產化的知識產權,探出了一條中低放廢物安全處理處置更穩定安全、更經濟的新路子,為后續中低放廢液玻璃固化的產業化應用提供實驗室基礎。同時,后續進一步的中試和投入產業化應用將實現我國中低放廢液更穩定、更安全、更經濟的處理和處置,為更優質高效地利用核能作為低碳高效的綠色能源、構建我國綠色低碳能源體系作出更多貢獻。
(西南科技大學供圖)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