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大衛·克里斯蒂安等
翻譯 劉耀輝
為過去的事件測定年代的方法,是我們理解過去的基礎。如果沒有日期,我們也就不可能有“歷史”。如果我們只知道過去發生了什么,但不了解它的序列,不清楚它發生的時間,那么,我們眼中的過去,就是一堆沒有意義、沒有深度、也沒有真實形狀的雜亂事件的堆積而已。日期有助于我們了解過去,因為它們允許我們以年代順序“描繪”過去,在時間中考察它的形狀。然而,僅僅幾十年之前,我們繪制過去的能力還非常有限。我們只能為極小一部分過去提供確切的年代,它們要么恰好被人們記住了,要么剛好有文獻記載。在20年代中期之前,歷史意味著“通過書面文獻材料考察的過去”。
雖然書面文獻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靠的日期,但它也讓我們對過去的理解局限于很小一部分。于是,歷史僅僅意味著人類的歷史,而且只是富有者和有權勢者的歷史,而絕大多數人的經歷、思想和生活方式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
幸好,自20世紀中期以來,自然科學的發展促進了一系列新方法的出現,可以幫助我們測定過去事件的年代。放射性測年法(radiometric dating)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規律,由它們的含量推測出文物材料的形成時間。碳-14測年可以測定5萬年之前的含碳物質(包括生物有機體的絕大多數殘留物),這比文獻記載的最早時間還要古老10倍,而利用衰變得很慢的鈾元素,人們可以測定幾百萬年甚至幾十億年之前形成的物質的年代。1953年,克萊爾·佩特森(Clair Paterson)正是通過測定隕石中鈾衰變產生的鉛,從而確定了地球的年齡。
基因測年法也得到了發展。自1953年遺傳密碼被發現后,有科學家指出,大多數DNA會在漫長的時期內發生有規律的變化,這意味著這種變化可以被當做時鐘來使用。通過比較兩種相關物種的DNA,我們也可以得知它們在何時擁有共同祖先。
一系列科學突破帶來了“精密計時革命”,它們使得科學本身對過去更加感興趣。在20世紀,宇宙學、地質學和生物學都變成了歷史性學科,歷史學家也得以以全新方式思考過去。我們現在能夠研究的,不是過去幾千年的人類史,而是數億年前的過去,包括生態圈、地球以及整個宇宙的歷史。我們能夠著手建構整個過去的歷史!
是的,這就是大歷史——
我們在歷史課堂上會學習美國歷史,或俄國歷史、中國歷史(取決于我們在哪國上學),學習的對象僅限于自己的社會,而非整個人類,更不用說人類史如何與自然世界聯系在一起。我們同時也會學化學、地質學或天文學知識,但無法考察這些不同知識形式之間的內在關聯。
但牛津大學博士、現任職于悉尼麥考瑞大學的歷史學家大衛·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決心改變這一切。1989年,他開始在麥考瑞大學講授大歷史課程;1991年,他在《世界歷史》上發表題為《為“大歷史”辯護》的文章,首次為他的課程取名為“大歷史”。2010年,他得到了比爾·蓋茨的1000萬美元投資,共同成立了面向中學生和普通公眾的免費大歷史網絡課程——“大歷史項目”。克里斯蒂安目前是澳大利亞人文學院院士、荷蘭皇家科學和人文學會會員,同時也是國際大歷史學會創會主席。他還做過一期有關“大歷史”的TED演講。
而這本由他和另外兩位大歷史學者聯合撰寫的《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就是大歷史這個新興跨學科領域的第一本教材。它從宇宙的起源到人類的未來無所不包,吸收了宇宙學、地球與生命科學、化學、物理學以及人文歷史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將它們融合成具有普遍性的歷史敘述,對宇宙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做出了盡可能科學、全面的介紹。
當然,人類的未來也是大歷史的一部分(見《大歷史》的第12章和第13章)。因此,拿起你手中的《環球科學》10月號新刊(年度專題:人類的11種未來),拍照(電子版截屏),發給后臺,你就有機會免費獲得一本《大歷史》(共5本),截止10月20日。
像這樣:
擔心自己抽不中?那就乖乖買吧。亞馬遜、京東、當當均有售,也不貴。
《大歷史》目錄:
序言
作者簡介
導論 什么是大歷史以及如何研究它?
第1章 前3道門檻:宇宙、恒星和新化學元素
第2章 第4道門檻:太陽、太陽系與地球的出現
第3章 第5道門檻:生命的出現
第4章 第6道門檻:人亞科原人、人類與舊石器時代
第5章 第7道門檻:農業起源與農業時代早期
第6章 跨越一道小門檻:城市、國家與農耕文明的出現
第7章 第一部分:農耕文明時代的非洲- 歐亞大陸
第8章 第二部分:農耕文明時代的非洲- 歐亞大陸
第9章 第三部分:農耕文明時代的其他世界區
第10章 即將跨越第8道門檻:邁向現代革命
第11章 跨越第8道門檻:通向現代性的突破
第12章 人類世:全球化、發展與可持續性
第13章 更多門檻?未來的歷史
詞匯表
出版后記
如果你也樂見自然科學攻占人文歷史領域。
歡迎關注環球科學的微信公眾號(ID: huanqiukexue),《環球科學》10月號已上市,還沒來得及買來抽獎的話,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入微店購買。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