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獲悉,近期,哈工大科研團隊開展集智攻關,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一起來看看吧!
抑制卵巢癌細胞的增殖和遷移
哈工大生命科學中心陳西課題組在自噬靶向蛋白降解領域取得新突破,提出基于非小分子的自噬靶向納米抗體嵌合體(簡稱“自噬抗體”,ATNC),可用于選擇性降解細胞內靶標。該研究實現可選擇性降解不可成藥的與卵巢癌治療相關的糖蛋白,可有效抑制卵巢癌細胞的增殖和遷移。
自噬靶向納米抗體嵌合體(圖)
靶向蛋白質降解策略正迅速成為藥物研發新模式。近年來,自噬靶向降解領域引入了基于雙功能小分子降解劑,這些基于自噬的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此外,雙靶頭小分子降解劑濃度提高后易形成無效的“降解劑?靶蛋白”二元復合物,反而抑制降解效果。針對這些問題,課題組提出通用、模塊化和多應用模式的ATNC,用于選擇性降解細胞內靶標。
研究成果展示了ATNC技術的普適性和模塊化優點,含有綠色熒光蛋白標簽、紅色熒光蛋白標簽的靶標,有極高親和力的AlfaTag標簽的靶標,內源蛋白靶標RhoA和定位于細胞核的微管成核因子靶蛋白均能被降解。此外,運用雙特異性納米抗體,ATNC還可實現同時降解兩個蛋白靶標,這對開發具有協同藥效的藥物分子具有重要意義。ATNC不僅能降解可溶性蛋白質,還可降解其他底物,如細胞器、聚集蛋白等。此外,課題組還將化學誘導臨近手段整合進ATNC技術,實現了布爾邏輯門控的靶向蛋白降解。最后,課題組開發出自噬抗體藥物,通過降解不可成藥和無配體的腫瘤標志物人附睪蛋白4,抑制卵巢癌細胞的增殖和遷移,顯示出ATNC技術在轉化應用層面的潛力。
應急救援成套技術裝備
近日,“生命至上·2023”重慶市長江三峽庫區危巖地災應急救援實戰演習在重慶市奉節縣舉行。哈工大土木工程學院凌賢長教授團隊多項成果在演習中得到應用。
多波束無人船實現崩塌堆積體水下分布情況快速勘測
傾斜攝影無人機開展基于仿地飛行自主導航條件下危巖三維實景建模
凌賢長教授團隊與合作單位研發的多波束無人船實現崩塌堆積體水下分布情況快速勘測、傾斜攝影無人機開展基于仿地飛行自主導航條件下危巖三維實景建模、雙光譜攝像機開展火情監測等成果為演習順利開展提供技術支持。
近年來,凌賢長教授團隊依托哈工大重慶研究院,結合地質災害頻發地區應急保障的重大需求,圍繞巖土與地質災害防控與應急保障中的關鍵共性難題,開展多項技術攻關,打造了應急救援成套技術裝備,為應急救援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智能可穿戴醫療設備
據了解,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機電學院任玉坤教授團隊在智能可穿戴醫療設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實現了傷口滲出液管理、傳感器監測、閉環治療和柔性電路模塊的高度集成,為慢性傷口的新型監測與治療提供全新思路,在可穿戴醫療器械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
智能傷口敷料的設計、結構和操作概述(圖片由哈工大提供)
隨著人口老齡化發展,各種慢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導致與之相關的壓瘡、糖尿病足、下肢靜脈性潰瘍等慢性創面也呈現出高發病率。此外,各種創傷、燒傷、燙傷、細菌感染傷口、術后創口不愈合等所導致的慢性傷口也同樣常見,已成為嚴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質量、增加社會醫療保障負擔的重要原因。
為實現慢性傷口的高效治療,團隊設計并制作了可同時實現傷口滲出液管理和按需治療的智能可穿戴醫療設備。在此項工作中,智能傷口敷料可貼附在傷口點,傷口滲出液會自發地泵送到微流體通道進行存儲。同時,智能傷口敷料可通過監測傷口的溫度和濕度信息來判斷是否為早期感染,通過智能手機反饋、控制液態金屬加熱器,使水凝膠中藥物按需釋放,從而實現慢性傷口的閉環反饋治療。在小鼠感染創面模型中,多功能傷口敷料通過減少炎癥反應、促進血管生成和膠原沉積來加快傷口愈合速度。該研究獲得國家級青年人才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哈工大“理工醫交叉研究項目”等經費支持。
龍頭新聞·生活報 實習生:王琪;記者:呂曉艷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