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景區手繪地圖(電子地圖、智慧導覽系統)如何制作》,這里再來說說具體的制作流程。
手繪地圖的繪制,是一個相當專業的工作。遵循一些科學的規范,可以有效避免很多無用的、返工的、錯誤的工作。根據我的經驗,總結如下。
一、地圖范圍的確定
確定地圖范圍是首要的、最基礎的工作。不能確定具體的繪圖范圍,一切工作將無法開展。這個步驟看似簡單,卻又往往容易出現一些問題。
首先,很多時候,景區人員并不知道景區在地圖上的位置,更不知道其范圍。所以,需要設計師和景區人員詳細溝通,并仔細解釋說明,闡釋地圖及范圍的概念。
其次,范圍一旦確定之后,就不可隨意更改。具體原因后文細談。
最后,繪制的圖的尺寸大小,通常來說就是“多少像素”。這個取決與景區本身的范圍大小。根據范圍大小,在地圖上選擇合適的級別,一般建議在20000像素之內,對應的地圖級別可能在20級(高德最大20級,百度最大19級)到14級之間。
為什么是這個尺寸建議呢?根據經驗,超過20000像素的圖,設計師在繪制的時候,會受電腦硬件和設備等因素的限制,通俗來說就是“帶不動”。圖形越大,會越耗內存、CPU等,一個簡單的保存,可能就會花費很多分鐘的時間。
而在10000像素左右的地圖,從清晰度來看,已經遠遠足夠。因此,綜合考慮,地圖的像素在10000左右到20000之內較為合適。
大致的繪圖范圍
二、底圖的獲取
底圖的概念:
因為手繪地圖最終會基于百度、高德等平臺來實現動態功能,因此,我們的手繪地圖就是根據我們選擇的地圖平臺來繪制的。而底圖就是這個選定的平臺本身的地圖圖像文件。
我們都知道,地圖是由多個256像素的正方形瓦片圖構成的,因此,我們要獲取到我們確定的范圍的整張地圖底圖文件,則需要借助一些“拼接”手段。我們把需要的范圍之內的地圖底圖拼接合成起來,即得到所需的底圖圖片文件。那這樣的拼接手段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首先,最簡單(但是不省力)的辦法就是,人工合成。我們利用盡量大的顯示器,通過多次截圖,把所需范圍的地圖底圖全部保存下來,然后通過Photoshop合成即可。這樣的方式適合范圍不大、精度不高的情況。如果范圍過大,則是一個非常耗時耗力,“幾乎不可完成”的工作。采取這樣的方案,設計師會掀桌子的。
當然,我們其實應該采取更科學的方案,那就是通過程序自動合成。我們設計開發了這樣的系統:通過界面點選需要的范圍,然后點擊“下載”按鈕,系統則自動獲取到地圖的瓦片圖文件,然后通過正確的順序和規則,把這些瓦片圖拼接合成為一張大的底圖文件。這樣子,讓系統“累一下”,把設計師解放出來。
這樣的系統是如何設計的?這里先不說遠了,后面有機會再細說。
地圖底圖
?
三、資料、素材的溝通
確定了地圖范圍,也得到了對應的底圖,便具備了“開干”的基礎條件。接下來便需要景區人員確定需要繪制的點位了。具體包括:
點位的數量:具體有多少點位需要在手繪地圖上繪制,每個點位的名稱等信息。
點位的位置:點位的位置需要用經緯度準確標注。如何得到這些點位的經緯度,這里可以采取無限制的手段和方法(不違法即可),包括可能景區本身有規劃資料,里面會有點位的經緯度;景區的一些點位,在地圖平臺本身就可以搜索;景區人員實地采集點位的位置(如何采集?這里我們設計開發了位置采集工具:通過手機打開位置采集工具,可獲取當前位置的經緯度,然后填寫相應的點位名稱等信息,即可保存到后臺)
點位的實景圖:景點實景圖對繪制手繪圖作用很大。根據實景圖,設計師可以直觀的了解景點的外貌、建筑風格、景色特點等信息,并抽象提煉設計成合適的具有特色的點位建筑圖標。
實景圖
?
四、確定手繪圖的風格
“手繪地圖”是一個大而籠統的概念,實際上手繪圖有非常多細化的風格,如:中國山水風格、卡通風格、寫實風格、2.5D風格、3D風格等等。不同的風格給人感覺和印象就不一樣,比如山水風格,給人感覺是恬淡、悠遠;卡通風格給人感覺是活潑、可愛;寫2.5D或者3D讓人感覺很高端。當然,不同的風格,繪制的成本也不一樣。因此,不同的景區也適用不同的風格,比如自然景區可能更適用山水風格;游樂園(特別是一些親子類的)更適用卡通風格;而一些預算比較充足的大型景區,可以選擇2.5D或3D建模的風格。
所以,景區可以針對自身實際情況,確定合適的手繪風格。風格確定,點位數量已知,設計師就有了設計方向,也能對工作量進行大致評估。
自然風
?
卡通風
?
扁平風
?
五、手繪地圖文件的制作
前面的基礎工作就緒,便可開始手繪地圖的繪制工作。
手繪地圖的繪制具體分為如下步驟:
(一)繪制線路
線路是手繪地圖最基礎的元素。手繪地圖最終是要覆蓋到地圖平臺,實現導覽、導航功能的。線路則是導航的基礎。線路是否準確,直接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
對于線路的繪制,需要注意:
1.地圖底圖已有的線路可利用。
一些景區內的線路,地圖的底圖上已具備,即地圖平臺已采集了這些線路信息。則可直接利用。
2.地圖底圖錯誤的線路。
一些地圖采集的線路沒有及時更新,可能實地的線路已經變更,因此導致底圖的線路是錯誤的。對于這些線路,則需要修改正確,或者根據實際情況,刪除不用。
3.需要新添加的線路。
一些景區新建的線路,或比較小的道路,地圖平臺沒有采集完善,則需要我們重新添加繪制。如何在手繪地圖上新加線路,是一個比較專業的工作。
這里需要設計地圖線路采集工具(同上“點位位置采集工具”),由工作人員現場步行或者駕車采集線路信息。
線路圖
?
(二)繪制地形
根據景區實際情況,對各類地形地貌繪制。比如山丘、河流、湖泊、樹林、沙灘等等。地形繪制完成之后的手繪地圖,初步具備了可視化的效果。這一步也較大程度的決定了手繪地圖的風格。
地形圖
?
(三)地圖著色
完成線路和地形的繪制后,便對整個手繪地圖進行上色的工作。對于不同的道路、地形,會渲染不同的顏色。根據地圖的視覺,對各類山體、樹林等對象進行立體的渲染。進一步完成手繪地圖的風格確立。
著色
?
(四)繪制景點
景點的繪制,是重點工作。每個景點的實際環境、外貌、建筑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因此結合實際,設計師設計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或者自然景觀。讓每個點位活起來。
點位建筑
?
點位建筑
?
(五)添加圖標
手繪地圖的圖標不可或缺。對于一些服務設施、道路、景點等對象,標注合適的圖標,大大的提高手繪地圖的實用性。
(六)調優
最后再綜合調整優化手繪地圖。如對色彩、點位的位置等全方面的修改和優化。
如上繪制步驟,大體上是按照順序執行。當然實際工作中,會根據實際情況,每個步驟的執行時間和順序都可能有所交叉,不能死搬硬套。總之一切從工作效率和溝通準確出發。最后讓手繪地圖更快更好的完成。
六、手繪地圖系統的實現
(一)手繪地圖覆蓋到地圖平臺。
手繪地圖繪制完成后,便可覆蓋到地圖平臺,實現電子手繪地圖的各類功能。
手繪地圖文件覆蓋到地圖平臺,是最核心的步驟。如何實現這一步,也是整個電子手繪地圖系統的一個核心技術。其關鍵又在于把手繪地圖文件切成地圖可用的瓦片圖。如上文所述,類似于瓦片圖下載合成底圖一樣,這不應當是由人工來完成的工作,這里應設計系統,自動完成切圖工作。
而要準確無誤的把手繪地圖覆蓋地圖平臺,涉及比較復雜的地圖基礎知識。簡單來說,我們繪制的的手繪地圖,和下載的底圖的經緯度是一樣的,因此便更容易準確的實現覆蓋。這也是上文說的為什么下載好的底圖文件,不能隨意修改尺寸。如果有修改,則在這一步,需要人工來調整覆蓋的經緯度。而人工調整有兩個缺點:一是費時費力;二是可能影響精確度。
(二)實現手繪地圖系統其他功能。
包括添加點位的各類語音、視頻、圖文信息;導航的路線信息;線路的推薦信息等。需要相應的后臺系統支持。此項工作不是難點,但工作量可能較為繁重。
線路推薦
?
七、完成
地圖各項工作完成后,再測試、檢查、溝通,完成優化相關細節。手繪地圖便可上線使用。
然后進入后期的維護階段。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