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工作必須常抓不懈、常抓常新,但若要抓準關鍵處、抓在點子上、抓出成效來,則是門大學問、是篇大文章,若在工作中把握好“十組”辯證關系,或許能夠達到腦里有思路、胸中有丘壑、手上有章法的狀態,取得原則性與靈活性相容、定力與活力并蓄、效率與效能共進的效果。
一是“效”與“績”的關系。“功崇惟志,業崇惟德。”抓好黨建是最大的政績,但是不能為了出政績而抓黨建。黨建工作是黨的基礎性和根本性工作,必須講求實際效果,能夠真正從根本上對維護黨的偉大事業有利,才是抓黨建的根本目標和唯一目的,不能搞表面文章、面子工程、政績工程。黨建工作從形式上可以分為宣傳動員、組織凝聚等,做這些工作需要長期堅持、點點滴滴,春風化雨、潤澤心靈,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也不可能靠朝夕之功、采取幾個措施一下子就立竿見影,取得明顯成果。黨建工作永遠在路上,做好黨建工作既要有大局意識、又要有全局觀念、還要有長遠目光,抓好黨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在于追求實際成效,而不是為了發展政績,當然,如果實實在在的把黨建工作真真正正的抓好了,那么工作成績的取得就是水到渠成和渠成水到的事了。
二是“本”與“末”的關系。綱舉目張,本順末從。政治建設是黨的建設的“綱”和“本”,抓黨建工作就是緊緊圍繞黨的政治路線,認真貫徹落實好黨的組織路線,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把黨員組織起來,把人才凝聚起來,把群眾動員起來,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強組織保證。抓黨建是目標、是思想層面、屬“戰略”層級,抓黨務是手段、是操作層面、屬“戰術”層級,但是抓黨建的意圖要靠黨務這個載體來謀劃、實施和落實,抓黨建的成效要靠黨務這個抓手來考量、評價和體現。要想抓好黨建工作,必須將黨建置于工作發展大局中進行謀劃和布局,從“宏觀”層次謀劃黨建,從“微觀”層次實施黨務,以黨建為目標統領黨務、以黨務為手段支撐黨建,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不可偏廢、不能本末倒置,達到黨建引領發展、發展促進黨建的目的。
三是“合”與“分”的關系。“合”與“分”,本是天下大勢,同時是事物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統一的規律現象,以及客觀社會的現實常態。一方面是工作分工問題。黨建工作要構建大黨建格局,不能變成黨務工作者或少數人的事,其他人當旁觀者和評論家,應該層層壓實責任、傳導壓力,明晰黨務工作者和黨員同志的責任義務,全員調動、全員參與、全員發力,讓每名黨員心中有責任、身上有擔子、手里有任務,不當清談客、爭當實干家,工作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分合相得益彰,使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得到持續鞏固、組織力得到全面加強,使黨員素質得到全面過硬、先鋒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是組織架構問題。對于黨支部、黨小組的設置,應該根據黨的規章制度規定的原則和方便工作開展的原則進行合理設置,很多時候“合”體現統籌整合、“分”表示重視加強,“分”與“合”不取決于數量,而取決于質量,以及是否科學合理。
四是“收”與“放”的關系。抓黨建工作需要把握好收與放的辯證關系和度量關系,一張一弛間體現辯證藝術,收放自如中彰顯從容不迫,“收”與“放”皆是科學管理之道,只是該不該“收”、“收”多少、收到什么程度,該不該“放”、“放”多少、放到什么程度比較難以把握,非常考驗管理者的火候和水平,該收不收和該放不放,或者收多了和放多了,都同樣達不到好的效果。對于黨建工作的目標制定、責任壓實、壓力傳導、督促檢查、考核評價等,要有整體思維,“一盤棋”謀劃推進,把指揮棒牢牢抓在手里。對于支部的具體工作、生活,要牢固樹立“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充分發揮支部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使支部具有較大的自主空間,常態、規范的開展組織生活,通過不斷提升組織能力,發揮好黨的基層組織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
五是“隱”與“顯”的關系。黨建工作既是“隱績”,又是“顯績”,對于“隱”與“顯”尺度、分寸的拿捏,尤其是甘心做“隱績”、忍心為“隱”比較難,對管理者的智慧和藝術是極大的考驗。開展黨建工作的總體基調,應該保持為黨的偉大事業做基礎的良好態度,不是為自己謀求政績資本,不能光想著個人的風風光光、得名得利、顯山露水,而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格局,寧心靜氣、踏踏實實、兢兢業業的埋頭苦干、實干、真干。對于具體工作開展,要立足于凝心聚力,做好宣傳發動、典型示范、展示推介等工作,使各級黨組織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使黨建工作成為鍛煉人、塑造人、考驗人、識別人的平臺。還有并不是所有的黨建工作都需要顯露、都能夠顯擺,這需要在實際工作中靈活把握、科學處置。
六是“心”與“痕”的關系。黨建工作是政治工作,歸根結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從心靈到思想、從人品到品格、從素質到形象,進行全面的塑造和提升,所以開展黨建工作主要是聚焦走心、入魂、安身,從深入的層面、拓展的維度對黨建工作進行建構、打造。先要厘清黨建與黨務的工作界限,避免把黨務工作作為黨建工作來抓,以抓黨務工作替代抓黨建工作,兩者混為一談,將大量的人財物力,消耗在繁瑣的黨務事務中,導致黨建工作偏黨務化現象,使黨務工作掉入“材料陷阱”、陷入“文牘主義”、成為“留痕”不“留心”的形式任務。要用好考評“指揮棒”,建立科學完善的考評體系,化繁為簡,改變黨建考核“一看房、二看墻、三看臺賬”的模式,少盯痕跡臺賬,多聽黨員和群眾評價,多測服務對象滿意度,多看黨建工作實際效果,看黨組織作用的發揮、看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形成倒逼壓力,激發內生動力。
七是“老”與“新”的關系。“老”與“新”指的是相對關系,不是絕對關系。對“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批評與自我批評等傳統經驗做法,要一以貫之的堅持好,尤其是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黨內民主、自我革命的有力武器,不但要握緊,還要有效發揮其應有火力。要以創新的眼光考量、謀劃黨建,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在線上和線下兩個陣地,構建全覆蓋、全方位、全時空的黨建工作格局,用立體、多維的方式提高黨建工作的效率和效力,但要注意創新要合乎實際、易于操作、方便普及,才能具有較好的生命力和發展力,反之如果以創新之名使工作復雜化、繁瑣化和增量化,是無效的創新或阻礙的創新。好的黨建載體必須認真堅持,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改變操作方式方法,但不能朝三暮四、朝令夕改,更不能不斷發明新名詞、炒作新概念,這會讓廣大黨員甚至黨務干部云里霧里、不知所措,只有使黨建活動真正走進黨員心里,記得住、說得清、忘不了,黨建工作才算取得效果。
八是“持”與“變”的關系。堅持與改變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堅持依靠定力、改變需要活力。諸多變與不變的經驗告訴我們,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變”或“不變”,關鍵在于能否堅持實事求是這一普遍真理,結合實際、科學有效的選擇“堅持”,還是“改變”,或者適當的調整。尤其在互聯網時代,許多新的應用和手段使工作更加高效和便捷,但是“改變”不是跟風和隨流,既要看改變的必要性、又要看改變的可能性、更要看改變的實效性。并且互聯網是把雙刃劍,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是戰略資源,在用好這把寶劍有利之面的同時,應從戰略安全的高度、角度去考慮數據安全,盡可能的限制不利之面,使這把寶劍用著更順手、更放心、更合意。就黨建工作而言,立根固本的基礎性工作必須一脈相承、一如既往的常抓不懈,對于科學合理的創新工作,必須規范性地抓到位、創造性地抓出彩。
九是“加”與“減”的關系。加法和減法是一對辯證關系,在具體工作實踐中,既能夠對立、也能夠統一,關鍵在于“度”的把握、“量”的適當。許多事實證明,只有集中資源、兵力和精力干重點的事、優勢的事,才能取得較好效果,如果長期拘泥于某些無效重復的事務,就會大量擠壓有效的時間和空間,導致“加”“減”相抵、甚至互換。黨建工作責任、黨員責任義務等的壓實,會形成黨務的“加法”,“度”得當會形成黨建和業務工作的“乘法”效應;但是,如果“度”沒有把握好,導致黨務“加法”過量,就會造成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的“減法”,甚至“除法”效應。工作中要加強標準化、規范化、精準化、制度化建設,緊緊圍繞《黨章》等黨紀黨規,充分考慮不同地域、不同部門和基層實際,形成清晰明了、科學合理、簡單有效的黨務工作標準,并允許可以結合實際有適當變通的可能,在抓好黨務工作的同時釋放出更多工作空間,集中資源和精力多做些有益于黨建的事。
十是“繁”與“簡”的關系。“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由簡到繁是量的積累,由繁到簡是質的變化。工作者既要有積簡成繁的耐力,更要有化繁為簡的能力,該繁時事無巨細、不厭其煩、小火慢燉,該簡時大開大合、庖丁解牛、秋風掃落葉,在“繁”與“簡”取舍轉化間實現工作的最大效益。而在實際中,有生命力和推廣力的措施往往是簡單易行的,所以,要盡可能地做到能簡不繁、簡明扼要。黨建載體活動要少而精,在喜聞樂見、接地氣、簡單管用上下功夫;利用先進技術簡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考評體系要科學合理、簡化易行,要注重過程與效果并重,既要評價怎樣做、更要評價取得的成果;評估方式要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確切定性;指標設計要突出工作重點,做到分類對待,既設置共性指標,又考慮部門行業的不同設計個性指標;注重考評結果運用,合理確定權重,真正將考評結果作為領導班子的重要工作實績,與黨務干部的提拔使用相結合。
作者 王強元(保山市委辦公室)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