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問桫欏”是一個致力于為本科生到研究生教育階段提供幫助的不太正式的公眾號。我們旨在在大家感到困惑、痛苦或面臨困難時伸出援手。通過總結廣大研究生的經驗,幫助大家盡早適應研究生生活,盡快了解科研的本質。祝一切順利!——時問桫欏
非常感謝各位的點贊關注和轉發,你們的點贊和關注是我更新的動力[1]
不是組會沒用,而是
并不是組會沒用
沒用的是,每個人輪流匯報進展或者講文獻的那種組會,這種組會往往會迫使提前幾天甚至一周準備PPT,打斷工作節奏,適得其反
最有價值的組會應該在以下幾種情形開:
有新課題要開題的時候,評價其工作基礎、可行性、科學性、研究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和預期成果的價值
有基金申請要申請的時候,評價本子是否寫得有條理,是否需要策略性地刪掉一些不必要的部分,會遇到什么樣的質疑,有什么弱點需要彌補,
有課題完成,文章即將投稿的時候,討論文章的賣點是否足夠亮眼,文章寫得是否能一目了然,各項結果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否能支撐結論,還有什么實驗是有可能會被審稿人要求補充的
文章投稿回來需要大修的時候,一條條地過審稿人的意見,怎么寫答復,有哪些實驗需要補,怎么補,有什么審稿人沒想到的
這些才是關乎整個課題組利益,且分享的任何信息能夠使每個人對某項工作都得到全局化的掌握,有必要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整個課題組頭腦風暴,而且能夠學習到技能的時候
頻次最好不超過一個月一次
人一多,組會的弊端
最初幾年,實驗室是有組會的。組會每周一次,所有組員依次匯報自己項目的進展。然而我覺得組會的益處不明顯,反倒有兩個弊端:
每個人做的項目差別很大,別人講他們做的東西的時候,自己常常聽不懂,于是只好玩手機;
組大了之后,留給每個人發言的時間就很短,但每個人又都想把自己的進展講清楚,于是經常超時,導致后面的人沒有時間發言。
后來幾年,組會就改變了形式,變成論文分享會,每周由一名組員給全組詳細講解一篇論文。我覺得這種形式的組會益處就很大。至于項目進展的匯報,則放在各個組員與導師的一對一見面中進行,同樣一周一次。一對一見面可能半個小時,也可能一個小時,這樣就便于進行深入的討論。
這個更恐怖
我從來不開組會,我自己大量閱讀論文的摘要和引言,將相關的文章發給學生。我們自己搭建git service,每個學生用git commit實時提交寫的manuscript,我differ一下就知道誰今天偷懶了,我每天都會在里面寫comments,這樣得到的反饋更加及時有效。各個學生之間可以看各自git,有什么問題直接issue,這樣下一屆的學生follow這個工作的時候,遇到同樣的問題,可以直接查issues。
回答問題:
1 我們用git sharelatex 可以在線編輯,可以本地編輯,學生可以在實驗室和宿舍都能繼續工作。
2 不開會的原因是,沒輪到講的都在玩手機,輪到講的壓力山大,最后亂哄哄,idea 也沒人記錄,不如直接文字交流。有時候說出來是那么一回事,寫出來就會看得到漏洞百出。
3 什么時候commit? 每次離開電腦前commit。
不開對新來的學生不太好
我在的就是一個杰青的大組,今年開始不開組會了,老板會在有空時候一對一單獨交流,小老板可以自己開小組會。
目前看來,組會取消對于博后和非取消組會后入學的博士幾乎沒有影響,
但是對于剛入學的博士以及碩士的影響還是有的,隨著時間延長逐漸明顯。
不開組會了,后面新入學的博士開始搞不清楚組內的狀況,不太搞得清楚人際關系,對于組內的具體研究方向和發展完全不清楚,隨機抽盲盒小老板,抽到啥做啥了。另外就是對于實驗室的制度,儀器使用規則完全搞不清楚
[1]
首發平臺: 嗶哩嗶哩,頭條,知乎和墨滴平臺同名賬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