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火星救援》/豆瓣
數字化號角的發聲者非云計算莫屬,而第一個收到聲音的玩家已經就位——低代碼。
名詞創造大師Gartner在2020年的報告對低代碼開發平臺(LCAP)的魔力象限重新做了調整,大量新進品牌進入象限,說明了這一賽道正值增長的高速期;同時報告指出新進品牌正在對傳統IT服務供應商形成意想不到的沖擊和替代,并且在2024年企業低代碼應用開發將占所有應用開發活動的65%。
而定義低代碼的著名研究機構——Forrester預測,低零代碼市場2020年將達到150億美元。兩家機構同時預測市場供需兩側的格局和規模,充分說明了低代碼的增速,在國際市場中,低代碼正在成為新寵。
1.炒作與顛覆
如當年提起云計算必論分布式與虛擬化,現如今聊數字化必談零代碼/低代碼。零代碼/低代碼是新一輪的炒作還是集齊天時地利人和的破土而出?大量廠商跟風進場,是為踩風口而強行安裝翅膀,還是順勢而為引發真正的時代變革?
從炒作說起
數字化概念中最簡單也最困難的要素:數據-業務-流程的統一治理。
信息化時代解讀這個邏輯,沿用的是傳統IT的戰爭方式,通過規模化效應,越大范圍的IT覆蓋業務,越能實現IT帶來的效率、規范化的價值效果。實質上數據、流程、業務三者的聯動性差,甚至會完全割裂。
而數字化時代的IT戰爭,同樣是“數據-業務-流程的統一治理”,但玩法完全不同,說人話就是數字化戰爭要讓一線員工呼喚IT炮火。即是說,要么讓業務端更懂IT、應用IT;要么讓IT前所未有的去理解和懂業務,從業務角度來開發IT。
所以,要完成新生產關系的重塑,一定要有新生產力的推動。怎么提高或改進生產力,就要有新的概念和新的技術動因刺激。零代碼/低代碼給市場打開了一個窗口,一個新概念、新技術趨勢紅利的窗口,也是最佳的炒作窗口。
-
在供給側,這是新一輪市場、品牌、概念高地的爭奪,與其在迷亂不清的老市場拼殺的頭破血流,新的市場資源投入回報效能更高,零代碼/低代碼對客戶的吸引力遠比信息化老三樣(ERP/OA/CRM)更性感。
在需求側,來自企業內部和外部競爭的壓力驟升,數字化轉型已經邁過概念期進入執行階段,傳統動輒6-18個月IT上線、測試、全面應用的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企業快速見到業務效果的迫切訴求,零代碼/低代碼的誘惑力很高。
在資本側,自云計算以來,很久沒有出現一個連他們都講不明白的概念和商業邏輯,零代碼/低代碼的是他們要攻下的又一個興奮的山頭。
在媒體側,這是IT媒體一個絕佳的機會,一個以相對較低技術門檻可以快速理解ToB行業Know-how的機會,通過零代碼/低代碼快速涉獵廣泛企業IT應用。
無論從市場四要素的哪一側來看,零代碼/低代碼都具備被廣泛炒作的條件。
從顛覆淺談
每一個產品廠商都會有同一個夢想:要做顛覆行業的創新,繼而要做到行業NO.1,進而從概念、產品、服務引領一個時代。
對零代碼/低代碼廠商而言,數字化時代給他們搭建了一個巨大的舞臺。
前文說到業務、IT、流程在數字化時代的緊耦合關系,這種關系的延伸導致企業的前端業務和后端IT不僅要在形式上高度統一,從邏輯到理念也要整合。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試問全中國有多少深懂一線業務的CIO或者很懂IT的業務高管?要滿足數字化時代IT與業務緊密協作愿景,同時還要依靠底層技術驅動來解決這一客觀難題,傳統的coding忽然間就不香了,因此零代碼/低代碼獲得了登上C位顛覆傳統的機會。
國內低代碼服務品牌優速云創始人李李這樣描述國內低代碼市場的現狀:“大量的服務形態和產品跟風進場,但從本質上來說,很多品牌依然是產品思維來看這個產業的演進,這樣就會不斷進入縱向深入的產品模式,最終進入行業化、場景化細分,雖然也很不錯,但對零代碼/低代碼而言不免可惜。”
為何會可惜,原因有三:
-
零代碼/低代碼天生具備顛覆行業的基因。零代碼/低代碼的最大優勢就是配置,流程、業務都可以進行快速的配置實現業務應用的封裝,要么讓IT人員簡化應用開發流程,要么讓業務人員自己快速搭建應用,無論哪一種方式都降低了應用開發難度。這意味著零代碼/低代碼可以進化為一種開發語言,這個語言的門檻低到普通人或者剛入行的開發者就能使用。當從語言和開源生態角度來看這個賽道,零代碼/低代碼就可以橫向的擴展,而不只是局限在ToB服務的垂直縱深。
零代碼/低代碼第一次讓ToB服務可以從“人”的視角來期待未來。以往的ToB服務主體是企業,進一步一點的是場景,但對企業來說管理的永遠是人。而零代碼/低代碼可以是面向企業中對“人”的服務,零代碼適合業務人員,低代碼更偏向服務IT人員。面向人的服務特別是關鍵角色的服務,就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賽道的毛細分支就會更加寬泛,在賽道橫向分割中加寬了路徑。
零代碼/低代碼是提升IT效能的一把鑰匙。縱觀IT的發展,無不圍繞著提升物理世界的效率做文章,但如何提升IT本身的效率往往是一小撮最專業的人才能做得事兒,用18個月時間搭建IT,再用42個月時間應用這套IT系統,傳統IT的生命周期大致如此,過后再復制以上套路對新系統再來一遍,這就是IT五年規劃的真相。而零代碼/低代碼目前至少能解決“前半段18個月的問題”,而“后半段42個月的問題”也能通過靈活更改配置來續時甚至徹底解決,這從另一個角度來極大提升了IT在企業當中真實工作的效能。
簡而言之,如果把低代碼只是單純的做ToB服務的縱深,那么其產品、商業、價值的顛覆屬性會大打折扣,當低代碼開始做橫向擴張時,將可能開創一個新的紀元。
2.零代碼/低代碼的業務如何展開
零代碼/低代碼賽道通過傳統的規模、營收維度來區分客戶的方法可能會失效。在aPaaS領域深耕6年,積累幾百家中大型企業服務經驗的優速云CEO李李認為:
目前判斷企業用戶是否真需求零代碼/低代碼,最佳方式是先看信息化水平。把企業的信息化水平進行0-5分的評級,高顏值的客戶應該是集中在1-4分的區間。雖然理論上低代碼是全覆蓋的服務,但在實際落地中,大部分0分的客戶可能更適合釘釘們,1分的會適合零代碼,2/3/4分的用低代碼更有優勢,5分的客戶就要慎重的服務。
再進一步則是對企業的需求層次分級。同樣是0-5分,0/1分的客戶需求的就是表單、流程、報表等簡單應用,零代碼服務足以滿足這類企業的“個性化”需求,2/3分的企業則上升到業務邏輯層,低代碼入場基本上可以hold住這類的個性化;到了4/5分的企業,正式進入深水業務領域,就需要業know-how的咨詢、方案設計、落地實施全部封裝在低代碼的服務中,才能支撐企業的訴求。
在場景上構建上,企業是著重內部效率提升還是外部效益的增加也是重要的評判方向。就目前零代碼/低代碼服務的成熟場景而言,面向外部效益增加的場景服務,需要間接數據量化評估;而偏重提升內部效率場景的量化損益效果更加明顯,企業客戶最能直觀感受到零代碼/低代碼的價值凸顯。
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判斷客戶,對零代碼/低代碼廠商而言會更加有效。
3.優速云的低代碼打法
在李李看來,目前國內市場當中聚集了來自各個領域的低代碼平臺供應商。其中不乏有微軟、Oracle等國際巨頭,但低代碼存在天然的語言和應用壁壘,國際品牌帶來的沖并不顯著;國內的低代碼平臺服務商大多還處在產品的打磨期,在用戶定位和服務邊界上依然在探索,這對優速云而言是一個絕佳的窗口期。
優速云的核心團隊擁有13年以上的企業信息化服務經驗,對傳統IT、互聯網 咨詢、實施服務有全面的底層架構研究與數字化轉型成功實踐實例。因此在2013年就提出以PaaS方式來滿足不同行業頭部客戶訴求的解決方案,在不斷深入客戶業務的過程中,逐漸探索出基于低代碼平臺的PaaS平臺,再結合對中國企業市場的理解,打造出現在的優速云代碼平臺。
優速云低代碼平臺工具
經過多年的服務經驗,優速云已經鎖定了低代碼平臺的差異化打法:
面向最終用戶,主要服務中大型企業用戶、行業頭部客戶的IT部門。以咨詢 解決方案為主要抓手,快速構建貼合業務的PaaS平臺,同時以過渡方式(優速云搭建應用)讓企業客戶享受低代碼帶來的業務應用上線時間縮短和低成本試錯紅利。對中大型企業而言,業務的靈活多變成為新常態,讓IT部門全部自主開發應用的難度依然客觀存在,而企業要的是業務效果,所以優速云交付給企業的低代碼平臺更多的是讓IT部門做簡化IT運維的工作,涉及到業務應用開發層則通過優速云與IT部門結合的方式,進一步縮減試錯成本、強化低代碼平臺的有效性和效果程度。
面向IT外包團隊,優速云直接提供PaaS平臺,以技術賦能方式服務于游走于項目和外包間的專業IT團隊或IT架構師,讓這些散落的群體和組織更有效和更有建制、更低成本的服務于最終企業客戶。
7年基于低代碼開發平臺行業標桿客戶的數字化實踐,優速云已經總結出一套成熟的基于低代碼開發平臺加速企業數字化的方法論,在勘測設計行業,工程施工行業,整車及汽配制造行業,鋼鐵制造行業,教育行業,新零售行業形成了以“低代碼開發平臺 行業應用套件”的產品矩陣,優速云目前正在布局全國分公司和各產業合伙人,通過生態伙伴及低代碼數字化加速的效能,快速推進全國市場。
接下來是自身的生態布局,優速云李李認為這個賽道的窗口期有3-5年,在這期間廠商不僅要快速迭代產品與服務,同時也要盡可能的做全國范圍的伙伴布局,對零代碼/低代碼而言,伙伴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品牌和市場規模的上限。
炒作也好、顛覆也罷。零代碼/低代碼的賽道只是剛剛展露出其可塑性的一角,資本也將會很快進場掀起腥風血雨。
初心資本投資副總裁于真真的原話:
“無代碼的魅力在于,最了解業務的當屬業務人員自身。從初心的視角來看,終端用戶參與的產品長期都會涌現出極大的價值,這個特質除了在無代碼產品當中存在,也已經大量的在開源軟件領域中應驗了——真正好的軟件,是基于場景而不斷演化的有機體。或許場景會改變、需求會改變,但只要你的用戶還在和你共創,你的產品會具有長期的生命力。”
END.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