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發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2023 年 11 月,成都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加犀”)完成了由申能誠毅領投的近億元人民幣的 Pre-A 輪融資。
據了解,阿加犀智能科技是一家聚焦 AIoT(智能物聯網)領域的人工智能公司。致力于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持續創新,獨創融合架構操作系統滿足各類應用場景需求,提供開箱即用 AI 工具鏈讓芯片算力發揮更簡單,實現 AIoT 項目快速遷移和落地。是行業領先的人工智能平臺和產品服務商,為全球客戶提供可靠的高性能、高效率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但相較于被投企業阿加犀,和領投機構申能誠毅,阿加犀該輪融資的另一位跟投機構“川發展院士基金”,反而更能提起旁人的興致。
顧名思義,從“川發展院士基金”這一名稱中,必然能聯想到該基金與“院士”關系匪淺。
從公開信息可了解到,該基金全名為“四川院士科技創新股權投資引導基金”,由四川發展發起設立,是精準服務于兩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的主題基金,旨在更好地促進高水平的科技創新成果在川轉化落地。簡而言之,這是一只專門服務院士及其他高層次專家團隊,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的國有企業主導的股權投資基金。
“科技成果轉化”,近年來也成為了科研、產業、資本等各界人士關注的焦點。各地紛紛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如參投阿加犀的川發展院士基金,這些基金的設立有助于引導社會力量投向具有市場化前景的“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和集成創新”成果,推動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和廣泛應用。
與此同時,各地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的熱潮,也正席卷而來。
01 極客與阿加犀
得到川發展院士基金青睞的阿加犀,自然與“科技”離不開關系。
阿加犀在業內小有名氣,其開發的 AidLux 平臺被科技界評價為,“AIoT 開發界沖出一匹‘黑馬’”。阿加犀得以脫穎而出的關鍵在于其跨生態的特性,能夠兼容 Android、鴻蒙和 Linux,打破了以往只能在 x86 和 ARM 架構中選擇其一的限制,實現了 1 1>2 的效果,為用戶提供了更便捷、高性價比且低成本的開發與部署方案。
企業的成功離不開背后員工的付出和貢獻。阿加犀由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博導孫曉剛擔任 CEO,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顧實擔任首席科學家,團隊匯聚了來自國內外知名高校和企業的優秀人才。
其中以顧實為首的公司科研團隊,在阿加犀的技術突破上發揮了很大作用。回顧顧實的人生經歷,也絲毫不輸“爽文男主”。
顧實于 1990 年生于江蘇連云港,自小成績優異,在 2007 年以江蘇省連云港市排名前十的好成績考入清華大學。2011 年,在清華畢業后,他申請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全獎直博,并于 2016 年順利畢業,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
2017 年,顧實接受電子科技大學的邀請,成為該校的教授。同年,年僅26歲的顧實以“90 后教授”的身份,入選 2017 年福布斯中國“30 位 30 歲以下精英”榜單。
圖/福布斯
顧實與阿加犀的故事,始于 2018 年。這一年,顧實帶領團隊創建了“AidLearning”極客項目,旨在打破底層框架“二選一”的困境。彼時,顧實和團隊的目的,只是想為人工智能專業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提供方便,在當時并沒有想過將這個項目商業化。
直到 2020 年,在不增加硬件成本投入的情況下,這個從教學出發的 AI 開發項目“AidLearning”,因能解決產品受制于 Android 單一生態、缺乏強大 AI 支持能力的問題,并擴展 Linux 系統服務功能,引起了北京裕興軟件有限公司的注意,值得一提的是,這家公司是香港創業板上市公司“裕興科技”旗下的全資子公司。
而正是因為北京裕興對“AidLearning”項目商業化有著強烈需求,因此顧實帶領的極客團隊才成立了公司,簽了第一個訂單,才有了現在的阿加犀。
隨著 AidLux 商業化進程發展,也吸引了更多行業“大咖”加入阿加犀。如擁有十余年工業檢測行業經驗的孫曉剛博士的加入,讓 AidLux 的發展進程再提速。
孫曉剛博士曾供職于中科院成都分院計算機應用研究所,在智慧工廠建設方面,其帶領研發團隊深入探索 ARM 架構的工業檢測方案,已經在市場上成功落地了使用 ARM 架構芯片的工業檢測設備檢測 ARM 芯片模組的業務場景,并獲得客戶的高度認可。
阿加犀也開始走入業內投資者的視野。天眼查數據顯示,阿加犀至今共有 3 次融資歷程,時間分別為 2021 年 6 月、2022 年 12 月和 2023 年 11 月。背后的投資者包括聞名投資、高通創投、深圳高新投、申能誠毅和川發展院士基金。
圖/阿加犀融資歷程
投資人列表除了引人關注的川發展院士基金,高通創投和申能誠毅同樣值得關注。原因也很簡單,高通創投是 AI 行業上游頭部芯片廠商高通公司旗下的風險投資基金,而申能誠毅則是行業下游應用端頭部企業申能集團全資設立的專業股權投資和股權投資管理公司。
聚集行業上下游頭部的芳心,又得到川發展院士基金的青睞,阿加犀將持續創新引領行業變革,以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02 “搶”人才的川發展院士基金
一群高層次人才所創立的阿加犀,并非川發展院士基金在投資領域的首次出手。
若要研究川發展院士基金的投資情況,需要先從該基金的背景談起。2020 年 9 月,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科教興川”“創新驅動”戰略部署下,川發展院士基金設立,以探索利用多層次資本手段支持創新人才發展,推動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并于 2021 年 3 月正式揭牌成立。
該基金初期總規模為 10 億元,至 2022 年 5 月,基金進一步獲得注資。彼時,四川省科技廳與四川發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簽署委托管理協議,通過省級科技專項資金向川發展院士基金注資 2 億元。自成立以來,院士基金所投項目主要涵蓋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生物醫藥等領域。
企名片 Pro 數據顯示,川發展院士基金對外披露的投資事件有 19 次,全為川渝企業,并多集中于 A 輪之前的早中期投資。與此同時,該基金在 2022 年和 2023 年投資次數最多,分別為 6 次與 8 次。
圖/川發展院士基金投資動態
更有意思的是,如其在 2022 年所發布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融資需求征集”所表明的“投資范圍”,清晰記載該基金重點支持的項目背景,“對于兩院院士本人領銜的項目,基金將在投資額度、投資期限、投后賦能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
換言之,“搶人”在川發展院士基金開展工作中,不可或缺。
在過往的投資中,川發展院士基金也取得了一些代表性成功。正如此次流出的阿加犀項目,被稱為“AIoT 開發界沖出‘黑馬’”,并如同川發展院士基金負責人所言,“CEO 孫曉剛博士及其優秀的技術團隊,成立公司不到三年就已經在人工智能物聯網領域取得了豐碩和突出的成就。我們非常愿意支持這樣的年輕高科技企業成長發展,深耕 AI 底層核心技術,在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取得創新突破。”
除了阿加犀的孫曉剛博士和顧實教授外,川發展院士基金還支持了包括錢清泉、魏于全、李伯虎、陳新滋、蘇東林等一批兩院院士和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牽頭轉化的科技項目,取得積極進展和創新成效。
其中西南交大電氣工程學院院長陳維榮教授和錢清泉院士率隊成立的榮創新能,專注于氫能燃料電池系統及其核心零部件在軌道交通、公路交通等交通領域和固定式發電領域的研發、制造、推廣與應用,便是川發展院士基金在 2021 年 6 月投資的一個融資項目。值得注意的是,因在鐵路牽引供電,尤其是在氫能軌道交通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陳維榮教授還在 2022 年 10 月正式當選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川發展院士基金在 2022 年還投了一家 AI 智能安防公司考拉悠然,其中值得讓人關注的是,考拉悠然由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申恒濤教授創立,團隊在申恒濤教授帶領下研發了業界第一款多模態人工智能操作系統“OSMAGIC 碼極客”。
諸如此類的投資案例還有很多,正如同川發展院士基金征集項目時所注明,“有融資需求且承諾科技成果在川落地轉化”,這些投資案例充分展示了四川院士基金對高層次人才和前沿科技成果的關注和支持。
通過投資這些具有創新性和領先性的項目,也為四川省的科技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03 為什么是四川?
越來越多高層次人才的科技成果在川落地轉化,并非偶然。
相較于有著相對市場化營商環境和更高經濟發展水平的廣東、江蘇、上海等沿海省市,位于西部的四川,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宜居”而非“宜商”著稱。與此同時,四川又因在互聯網時代中沒趕上時代風口而沉寂多日,但近年來,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自 2021 年起,中國各地政府開始大量涌現引導基金,許多地方紛紛成立母基金,其出手規模動輒百億,使得城市“投行化”成為一種風潮。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我國母基金的實際在管規模達到 48835 億元,其中市場化母基金規模尚不足萬億,而政府引導基金的規模則高達 38961 億元,占比近八成。
在一眾省市級母基金的井噴之中,四川也在基金招商、搶抓新一輪產業發展機遇上按下加速按鈕,其中以成都的動作最為亮眼。一方面,成都是全國 7 個 GDP 突破兩萬億的塔尖城市之一,另一方面,成都也是發展母基金入局較早的地方。
成都則落子于成都高新區。作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都高新區不僅嗅覺敏銳、行動迅速,其出手也顯得格外“大手筆”。早在 2021 年 11 月,成都高新區便宣布計劃通過政府投入資金并撬動社會資本,五年內推出的產業基金規模將高達 3000 億元。這筆資金將專門用于支持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和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投融資服務體系。
之后,成都高新區實質性的推進動作一個接一個。最新消息是,在今年 10 月,成都高新區天使母基金集中與包括中科創星、峰瑞資本、真格基金、明勢資本、云啟資本、清流資本、青松資本、北極光創投、博源資本、陸石投資在內的 10 家 GP 進行簽約,規模超 60 億元。
據了解,該批子基金將聚焦集成電路、創新藥、元宇宙、車載智能、工業軟件、消費電子等細分領域,以高精尖企業應投盡投為目標,打造自主可控的“創新藥”“智能車”“未來網”等。成都此舉,是在用資本招商的方式,引進一批產業鏈集群。
除此之外,成都高新區還在全國首創“技術研發 中試平臺 專業孵化 天使基金 應用場景”五位一體的“中試 ”生態理念。提出“政府主導 企業主體 商業化邏輯 市場化運作”建設模式,明確“瓦特”式人才、市場化投資、商業化模式招引三要素。
最新信息顯示,目前成都高新區在談中試平臺項目 30 個,過會待開工項目 3 個,在建中試平臺 9 個,累計投運中試平臺 24 個。其中標志性中試平臺實現成果轉化、促進產業提質升級作用突出。
2023 年,成都高新區正式實施中試跨越行動計劃,目標是新建 20 個產業突破型和產業培育型中試平臺、服務 1000 個中試項目、實現 200 個創新產品上市、孵化 100 家創新型科技企業。
一系列計劃的實施,將進一步推動成都高新區乃至整個四川省,在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方面的領先地位。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