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蔣牧云 張榮旺 上海、北京報道
綠色小貸的發展正在加速,國際主體與經驗也在輸入力量。近日,佐力小貸(06866.HK)公告,獲得了DEG(德國投資與開發有限公司,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的全資子公司)發放的人民幣7500萬元貸款融資,該筆資金將用于公司發放綠色貸款,定向投放于生態農林水產業、新能源開發利用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等綠色行業。
作為較早探索綠色信貸的小貸公司,佐力小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楊晟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公司正不斷結合海外經驗并引進海外技術,在綠色貸款評級評估、綠色產業數據等方面進行投入。同時楊晟也坦言,在綠色小貸的發展道路上,仍然面臨行業共識不足、人才專業性不足、小貸融資渠道受限等挑戰,待全行業一起努力解決。
創新抵押方式 風控模式
針對此次與DEG的合作內容,楊晟表示,此次合作不僅有助于增加公司綠色貸款資本基礎和規模,且DEG將在中小微企業的需求評估及綠色貸款快速評估方面為本公司提供支持,具體包括技術援助和培訓、提供行業目錄及標準等,這將有助于公司在綠色貸款的識別、綠色貸款市場開拓能力和綠色貸款標準建設工作方面的進一步提升。
記者注意到,佐力小貸于2020年4月被列為湖州市首家綠色小貸試點單位,并將轉型綠色金融作為公司的戰略目標。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佐力小貸的綠色貸款余額約為人民幣4.16億元,占公司總貸款余額的約15.8%。
楊晟告訴記者,企業在節能減排或低碳轉型過程中,存在較多傳統金融服務未能觸及的地帶。比如光伏企業,其通過在屋頂建設光伏設備來展業,但時常企業是租用了他人廠房的屋頂,因此場地并不能作為固定資產進行抵押。在企業無法對接第三方做抵押的情況下,其資金需求往往很難得到解決。由此,一些新興收益權、碳匯質押等創新的質押模式,都是值得從事普惠金融的小貸公司去探索的。在光伏產業案例中,佐力小貸將企業股權及光伏設備作為抵押品。
作為較早探索綠色小貸的企業,目前佐力小貸獲得了哪些經驗?楊晟表示,公司在綠色小貸的建設、評價等領域已經有了明確的規范。比如,從貸前角度,首先需要明確準入清單,對于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行業與貸款用途進行明晰,隨后對項目進行綜合評價。
具體而言,佐力小貸和湖州南太湖綠色金融與發展研究院、湖州市小額貸款協會等共同起草的《綠色小額貸款公司建設與評價規范》(浙江省湖州市地方標準)于2020年6月正式發布實施。其中對于綜合評價的定義為: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從政策符合性、資源環境績效水平、資源環境合規風險、節能減排效益等 4 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評價項目的資源環境綜合表現。采用層次分析法等方法,建立分層次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每個層次的指標賦予權重,通過加權計算得出綠色融資項目的綜合評價得分。
最終,可按照綜合評價得分將項目分級:深綠項目(綜合評價優秀)、中綠項目(綜合評價良好)、淺綠項目(綜合評價一般)等。根據不同的評價,將為借款企業提供不同的利率優惠。
加大人才、技術投入
而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除了貸前環節,貸中與貸后如何更加有效地檢測以及量化項目的環境效益等,也是綠色小貸較傳統小貸業務更難的挑戰之一。在這方面小貸公司具體可以如何做?
楊晟告訴記者,綠色產業的環境效益量化確有其特殊性,如果以傳統業務的貸后管理模式會出現較大的滯后性。因此,在綠色小貸的貸中、貸后管理中也有創新之處。仍然以光伏產業為例,佐力小貸在物理條件可控的情況下,在發電場地中安裝了遠程攝像頭并將影像實時上傳至后臺,由此了解賬務現場的真實情況。與此同時,也要求企業接入后臺系統,將發電量數據上傳,由此來把控借款的還款資金情況,并根據投入與產出來決定是否調整還款方案等。
由此可見,金融科技也在綠色小貸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上述的數據對接等工作,均由佐力小貸開發的綠色信貸系統進行處理。佐力小貸自主研發的綠色貸款信息管理系統可以通過企業評估、項目分類、貸款投向管控、項目風險自動識別、貸款風險自動預計、貸款效益自動測算等,實現業務的全方位、可視化管理。
不過,對于第三方的行業外圍數據,仍然需要人工錄入,與自動采集到的企業數據進行對比,以檢測風險情況。楊晟表示,未來將繼續在金融科技方面進行投入,比如接下來,公司就將與一家專業的評估公司合作,來完善數據采集能力,補充到綠色信貸系統中。
與此同時,也需要關注到行業發展仍然存在挑戰。在楊晟看來,一方面,目前小貸行業參與綠色信貸的主體仍然較少,綠色小貸仍然未形成行業的共同理念和思路;另一方面,盡管行業內不乏擁有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從業經歷的人員,但綠色金融仍然是一個全新的課題。與此同時,小貸行業仍然缺少更好的融資渠道,希望有更多外部資金能一起來助推發展。
為應對這些挑戰,佐力小貸未來將持續培養和引進相關專業人才,定期開展綠色貸款培訓,以滿足開展綠色貸款業務的需要。通過借助合格、獨立的第三方對環境和社會風險進行評審或通過其他有效的服務外包方式,獲得相關專業服務。同時,加大對業務創新的信息技術投入,實現科技賦能發展。
(編輯: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