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嵐
來源丨《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
習近平總書記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時強調,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共建“一帶一路”面臨的新形勢,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努力實現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給質量、更高發展韌性,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是三個基于價值的評估因素,旨在評估和管理評估企業業務和投資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公司治理是否完善。ESG原則與包括共商共建共享、開放綠色廉潔、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在內的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理念高度契合,為中國“走出去”企業在海外可持續發展提供具體、可操作的參考指南,因此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全球共識。
“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是為了共謀未來齊頭并進,通過基礎設施“硬聯通”,強化規則標準“軟聯通”,實現各國人民“心聯通”,樹立中國企業負責、綠色的國際形象。“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這三個戰略性目標清晰地為中國“走出去”企業規劃出了發展方向。
“高標準”在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給質量、更高發展韌性四個方面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具體指向。強調中國“走出去”企業要積極對接普遍接受的國際規則標準,推動在建設、運營、采購、招投標等環節按照普遍接受的國際規則標準進行,同時要尊重各國法律法規,完善、優化相應的管理規章制度,做到合法管理、有法可依。以此不斷提升管理模式和屬地化進程,更加流暢地深化價值鏈上的合作,通過互聯互通破解逆全球化潮流和“發展鴻溝”。
“可持續”要求中國“走出去”企業聚焦新發力點,塑造新結合點,走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之路,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融入公司主營業務經營,同時加強風險防控能力,確保商業和財政上的可持續性。這意味著中國“走出去”企業應在綠色建設、科技創新、風險防控等領域投入更多精力與財力,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
“惠民生”強調了“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實現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造福百姓。中國“走出去”企業應當注重實施雪中送炭、急對方之所急、能夠讓當地民眾受益的民生工程,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形成更多接地氣、聚人心的合作成果。
“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與ESG規則
ESG規則作為國際范圍內運用廣泛的評價系統,旨在從環境、社會、管理三個層次對企業進行綜合評價,引導企業樹立保護環境、回報社會、有效管理的可持續發展觀,這與我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三個具體目標高度契合。
ESG規則有利于“一帶一路”建設的環境和資源可持續性。環境(Environment)強調企業經營和建設應當關注涵蓋大氣、水、土壤、廢棄物、森林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環境保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態系統普遍較為脆弱,可持續發展壓力較大。近年來部分國家推出“綠色新政”,將投資可再生能源作為推動經濟復蘇的戰略選擇。因此,中國“走出去”企業應踐行ESG理念,在項目全生命周期關注企業活動對東道國的環境和氣候影響,贏得政策銀行綠色金融投資支持的同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化綠色伙伴關系,共赴環境友好的發展之路。
ESG規則有利于“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可持續性。社會(Social)要求企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還要承擔對股東、員工、消費者、社區等重要利益相關方的責任,這一理念與“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惠民生”目標吻合。中國“走出去”企業在對外合作的過程中應該尊重、保護當地文化,塑造友好、包容的中國企業形象,促進與當地社會各界人心相通局面的構成。通過嚴格把控產品質量安全、制定合法的勞動規范、構建和諧健康的社區環境,實現從“硬聯通”“軟聯通”到“心聯通”的轉型,真正做到和諧發展、互利互惠、造福于民。
ESG規則有利于“一帶一路”建設的經濟可持續性。治理(Governance)意在提升企業在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反腐敗、制度能力、透明度等方面的表現。ESG為中國“走出去”企業提供了更加清晰的管理框架,支持企業優化管理和風險防控系統,形成有力的現代化企業管理體系,從而提升財務穩定性和經濟可持續性,實現“更高的投入效益、更高的發展韌性”,達到“高標準”的目標。
ESG賦能中國“走出去”企業基礎設施項目
自 2013 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至今,許多中國“走出去”企業在海外建設了一系列高質量的基礎設施項目,為所在國家、地區的繁榮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這些企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踐行ESG標準,強調完善治理架構,加強環境、社會風險識別和管理,注重帶動當地就業、產業發展及民生改善,其間涌現出很多亮點實踐。
在環境方面,中國“走出去”企業不斷提高環境管理水平,注重對當地環境污染的控制,貢獻生態保護,追求環境可持續。
比如,由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承建的蒙巴薩-內羅畢標軌鐵路(蒙內鐵路),是肯尼亞獨立以來首條標軌鐵路,也是一條綠色繁榮之路。為了將項目的環境影響最小化,中國路橋從項目規劃、執行和運營的全流程嚴格遵循肯尼亞野生動物保護部門要求,建設大型野生動物穿越通道14處、橋梁61處、涵洞600處,最大限度降低對野生動物棲息和遷徙的影響,維護生物多樣性豐富度,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景象。
在社會方面,ESG信息披露規則和評價體系的完善促使中國“走出去”企業有意識搭建與利益相關方開展透明、妥善、因地制宜溝通和互動的機會,獲得更廣泛的利益相關方的支持,增強文化互融程度,推動對外合作項目和諧有序發展。
比如,上海建工集團在加蓬開展的奧耶姆體育場項目中,項目經理徐東林帶領同事深入研究了當地的勞動法律并制定合理的勞工制度,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優質的就業機會;建立嚴格的生產安全制度,開展豐富多樣的員工安全培訓,提供種類齊全的勞保用品,切實保障了當地員工的安全;針對加蓬瘧疾高發的衛生問題,項目部按規定積極整治項目衛生,滅蚊滅蠅、消除積水,為員工和社區鄰居提供衛生知識科普和義診服務。得益于對員工和社區鄰居的用心關懷,項目部獲得了當地人民的理解與好評,在項目按時保效完成后,徐東林同志榮獲加蓬政府授予的國家騎士勛章。
在治理方面,ESG成為中國“走出去”企業優化治理體系的重要指引。通過構建更全面、合規、平等的管理框架,中國“走出去”企業在“一帶一路”項目中提質增效、行穩致遠。
比如,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在喀麥隆克里比深水港項目中專門編制了《社會責任和可持續治理實施方案》,并建立了完善的評估、考核、改進機制,印發了12項應急預案,針對埃博拉疫情等突發事件制定了完善的應急預案、撤離預案、隔離預案。中國港灣通過建立合法、合規、有效的管理體系與風險預案,塑造了中國“走出去”企業負責任的優秀形象,受到當地政府、媒體及居民的一致好評。
挑戰和建議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國家對繼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建設高質量、可持續的基礎設施,也成為邁向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舉措。同時,政府、資本市場、國際機構、社會組織、媒體等各方對ESG的關注進一步提升,逐步將ESG風險因素納入金融可持續評估體系。這都要求中國“走出去”企業在海外進一步加強ESG建設。但中國引用ESG體系較晚,暫未出臺統一的披露機制,導致中國“走出去”企業在實施可持續管理體系與ESG指引的過程中仍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
首先,ESG標準和要求暫未全面融入企業海外項目管理體系,導致工作系統性不強。其次,雖然中國“走出去”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議題方面有一些亮點實踐,但系統評估管理尚處于初級階段,對于項目后續的管理和可持續性評估有待完善;再次,中國“走出去”企業與當地社區主動溝通、促進多元交流融合的工作和成效仍待加強;最后,中國暫未形成常態化的ESG溝通與對外披露機制,導致政府和公眾較難對企業實施有效、及時的監督。
針對以上挑戰和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是優化企業治理。加強ESG高層治理,完善ESG管理體系,制定應急響應措施,有效管理企業在海外面臨的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特別是在對外工程項目竣工后,應該與當地政府達成監管協議,持續監控項目運行過程中的環境影響、社會影響,及時調改技術手段保障項目可持續運行,也為后續對外工程項目開展積累寶貴經驗。
二是加強社會因素識別與管理。中國“走出去”企業應充分了解東道國的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法規、地理環境、信仰習俗、居民文化等社會因素,切實規避可能風險。重視跨文化交流,搭建透明且適宜的屬地利益相關方溝通機制,提升沿線區域對中國企業的信任度,構建互聯互通、民心相通的合作基礎。
三是加強環境因素識別與管理。中國“走出去”企業應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ESG政策和標準對接,在項目中自覺承擔環境責任,提升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環境表現,提高綠色生產意識。力所能及地為屬地利益相關方提供環境保護能力建設支持,用“綠色之筆”共繪“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圖景。
四是加強ESG溝通與信息披露。建議政府和各級監管部門合力制定中國“走出去”企業“一帶一路”ESG規范指引文件,建立涵蓋環境和社會風險信息的“一帶一路”投資數據庫。建議中國“走出去”企業建立常態化的ESG信息披露機制,定期發布ESG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以信息披露促進ESG管理表現提升,讓ESG真正賦能“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作者為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際業務部總經理
編輯丨杜娟
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合作推廣、投稿、轉載可在后臺留言,或加官方微信(ID:sdg-china)聯系我們~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