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36氪企服點評專家團楊夢原創。
楊夢:企業財資數字化領域長跑者,7年財資管理軟件領域從業經歷。 深度參與企業財資管理、企業司庫、企業費控領域產品與運營模式創新,持續關注和思考企業財資數字化、客戶成功、To B運營話題。微小行動,助推企業數智升級。
————正文————
企業服務近兩年在國內很熱,但往往叫好不叫座,很少看見B端產品“爆發式增長”“閃電式擴張”,原因在哪兒,又如何能破這樣的困局?
一、供求側看企業服務之困
企業服務之困,原因可以從需求和供給兩側來看。
從需求側出發的企業服務,不是沒有,而是很多。國內大多數軟件公司、外包公司都還依靠這一種模式存活,但業務認知有限、“甲方爸爸”又強需求,為了生存只得甲方指哪兒打哪兒,結果就是做出來的產品單一企業的標簽屬性太強,技術成果根本無法復制到其他客戶。這類企業服務商當前普遍存在,甚至還活得不錯,但沒有成長性。
而從供給側出發,致力企業服務的創投企業、SaaS廠商多如滿天星,但真正“叫好又叫座”的寥寥無幾。其主要原因在于SaaS玩家通常聚焦于某一場景或領域,但往往場景和領域還需要進一步的細分,不同行業在同一場景上的需求也迥然不同,大SaaS是無法精準滿足企業胃口的。那是不是意味著要更加聚焦、更加細分,做特定行業的細分場景的SaaS玩家就能有突破,可能是,但問題是太過細分需求受限你可能就活不下去。總之,企業SaaS廠商活的好,也都是步步為營的結果。
二、產業科技融合,破局企業服務的關鍵
那到底怎么做才能破局?當前來看,市場上常見有三種模式。
- 第一種模式,產業和技術共創,做行業解決方案
這種模式比較常見的是軟件服務商、SaaS廠商和行業龍頭結盟,合資辦企業,至少是戰略合作。產業和技術雙方,通過互換資源,技術服務商提供技術為龍頭企業業務增長提供支持,而行業龍頭向技術企業輸出行業認知和品牌背書,最終龍頭企業問題的有效解決意味著一個行業的貫通,彼此成就,一個行業市場就此豁然開朗。目前金蝶、用友,甚至釘釘、騰訊這些企業服務領域的新晉選手,都采取這一打法,如釘釘的生態圈、騰訊云啟的企業服務生態孵化等。
- 第二種模式,行業龍頭孵化出企業服務
這一種模式也不鮮見,很多傳統制造業在此方面有深入探索,如工業互聯網領域由三一重工所孵化出來的根云互聯;也有很多互聯網企業試水之作,如小米集團所孵化出的小米金融在供應鏈金融服務領域就有諸多創新,京東數科在行業研究、供應鏈金融服務上也已經初見成效。
- 第三種模式,解決方案專家投身企業服務市場
大企業解決問題慣用“外腦”“智囊”,希望通過專業咨詢解決自己的問題,久之則成依賴,麥肯錫、波士頓、埃森哲蓬勃發展莫不如此。但咨詢公司這幾年也更加焦慮、痛苦,因為隨著中國企業的管理專業化程度提高,僅僅高大上的戰略咨詢已經“唬”不住了,必須見真章,得落地,不光要提供咨詢,還要幫忙解決系統落地,一個項目持續2-3年已經司空見慣了。那既然如此痛苦,辛苦提供服務方案后還要做項目監理,還不如自己干,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的咨詢公司并購企業服務提供商的案例,就在一周之前埃森哲才剛剛并購了企加云。
對于這種模式,我看好,咨詢顧問結構化的行業頭腦威力是無窮的,邏輯很簡單,“這個行業里的問題可能在其他行業早已有答案”;但知易行難,穿透理論那層墻紙,可能性有多大?畢竟干慣了“高大上”的咨詢,需要脫掉皮鞋、襪子,踏入泥水里,并非易事。
總結
總結上述,答案是即清晰又模糊。
清晰是說大方向已然明朗,即產業和科技的融合。而路徑是模糊的,究竟是從技術走向產業,還是產業擁抱技術,抑或行業專家下地干活直接把問題解決掉,都帶有不確定性,需要根據彼時彼地能力、稟賦、資源來具體判斷。但這,何嘗不正是未來值得想象和期待之處。
www.36dianping.com
[免責聲明]
原文標題:《企業服務如何破局?》
作者:楊夢
本文來源于36氪企服點評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