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是一本適用性較廣泛的介紹政府投融資理論和實踐的著作。其內容較為全面豐富,指導性和實踐性較強,匯聚了近年來相關領域的最新政策和創新成果,可供從事投融資理論研究和參與有關實際工作的相關從業者們參考。全書共分為八章,介紹了政府投融資的概念、內涵,之后從中央政府投融資管理、地方政府投融資管理、政府投資基金管理、開發性金融四個方面進行分述,最后總結我國約四十年來政府投融資管理所取得的成就作簡要概括和經驗總結,提出目前面臨的形勢和今后要完成的任務及保障措施。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也就是說到了“十四五”末,我們將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了2035年,努力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這既是一幅令人振奮的宏偉藍圖,更是一項艱苦繁重的偉大工程。面對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和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黨中央提出了全社會要實現共同富裕、努力實現“雙碳”、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任務,迫切需要我們深化各領域改革、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進步、增強百姓福祉。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審議通過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決議,不僅對黨在百年歷史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光輝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和經驗總結,還對我國第二個百年的奮斗目標指明了方向。我們相信,即將召開的黨的二十大必將描繪出黨和國家未來發展新的宏偉藍圖,黨帶領國家和人民再次揚帆遠航。
經濟要增長,社會要發展,百姓要富裕,國家要強大,基礎設施等固定資產的投入無疑是其重要支撐和堅強保障。從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來源講,政府投融資從新中國成立直至今天,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當前又面臨著投資需求量大、政府債務高企、金融風險加劇、投資效益不高、體制機制亟須完善等實際問題。
近兩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多次強調發揮投資在經濟逆周期調節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政府投融資外溢性強、社會效益高的引導和撬動功能,激發全社會投資活力。我有幸關注和參與了部分改革開放以來的政府投融資管理工作,對政府投融資問題一直進行著思考。編寫此書,就是想盡己所能,組織起精干的寫作團隊,嘗試著去回顧和總結過去政府投融資的成就和經驗,思考如何在新形勢下繼續深化和完善好政府投融資體制,加大政府投融資力度,科學、合理、高效地用好建設資金,努力防范和化解政府債務風險,促進政府投融資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據此,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梳理和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投融資的理論和實踐,主要包括體制制度沿革、投融資工具及其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面臨的挑戰、實踐案例等;二是分析和評價政府投融資監管以及建設項目實施效果;三是通過加強項目監管及其績效評價,來提高項目投資效益、增強融資項目償債能力,以減少政府不良負債和防范金融風險;四是在分析當前和今后面臨形勢的基礎上,提出今后政府投融資管理的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強調要構建好新時代政府投融資體制機制,進一步利用好政府投資基金、資產證券化、政策性和開發性金融等融資工具來保障未來項目建設的資金需求和政府投融資的可持續發展。
本書命名為《政府投融資管理》,原因是書中重點介紹了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為主體的投融資行為,對這些行為進行的組織、協調、規范、監管、項目績效評價等所有活動,構成了管理的重要內容。為了進一步強調建設項目與主要投融資工具實施和運用的嚴格和規范以及依規查處各種違規行為,第六章又專門介紹了政府投融資監管的內容,主要是對政府投融資建設項目組織實施全過程的監管以及政府主要投融資工具的監管,如政府融資平臺、城投債等,也介紹了一些近年監管機構查處的有代表性的案例。考慮到本書主要以實務操作為主、理論研究為輔,而國外政府投融資理論和實踐與我國具體實踐的關聯度因時因事而有所差異,因此,書中沒有采取集中介紹外國經驗的體例安排,而是在不同章節根據實際需要采用隨引用、隨比較的方式。
本書共分八章:第一章介紹了政府投融資管理的概念、內涵、起源、特征、意義、體制歷史沿革和政府間投資職責劃分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章從中央政府投融資管理、地方政府投融資管理、政府投資基金管理、開發性金融四個方面對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融資管理的核心內容進行了分述;第六、第七章分別介紹了政府投融資的監管、政府投融資項目績效評價;第八章在對我國約四十年來政府投融資管理所取得的成就作簡要概括和經驗總結后,結合前面相關章節分析提出存在的有關問題和面臨的挑戰,再按照“十四五”規劃綱要等新要求,分析和提出了目前面臨的形勢和今后要完成的任務及其保障措施。
這是一本適用性較廣泛的介紹政府投融資理論和實踐的著作。其內容較全面豐富,指導性和實踐性較強,匯聚了近年來相關領域的最新政策和創新成果,可供從事投融資理論研究和參與有關實際工作的領導和同志們參考,也可以作為院校宏觀經濟、財政、金融、投資等專業課程的輔助教材。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