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恩情賬戶”這個詞的時候,我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原來腦子里的某些想法,完全可以歸納到這四個字中。
所以我很感謝推薦《正路》這本書的朋友,有些書確實是開卷有益,發人深省。
《正路》的作者叫蘇敬軾(Sam Su),曾任百勝全球餐飲集團(肯德基、必勝客等品牌的母公司)董事會副主席,中國事業部主席兼CEO,他是百勝門店在中國實現從幾家到數千家、“遍地開花”的關鍵人物。
在百勝奮斗二三十年,作為有幾十萬人規模的龐大隊伍的領導者,蘇敬軾的領導力之強毋庸置疑,業界稱他為“中國快餐教父”,也算是名副其實。
那么,“恩情賬戶”到底是什么意思,它跟領導力有什么關系呢?
蘇敬軾表示,“恩情賬戶”換個說法就是情感賬戶,“我們每個人都在與自己有關系的人那里有一個賬戶,比如你的親友、同事、下屬等等。”
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有情感聯系,我們平常跟某個人感情好,跟某個人比較疏遠,就可以用這個詞來解釋。
“這個賬戶如果存款高,代表著我對他恩情重,那我找他做事,他自然樂意,也會盡力做好。但如果低,他可能理都不想理我,甚至還會拆我的臺。反過來也是一樣。他在我這兒也有一個賬戶,他的存款高,我也愿意與他合作,但他的存款未必與我在他那里的相同。”
這跟《大染坊》里的那個臺詞,“沒行下春風,望不來秋雨”,其實有相通之處。
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不管是職場還是商場,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是很難立足的。
其實每個成年人都體會過什么叫人情冷暖,但很多人想不通其中的道理,他們光想著別人應該對自己好,卻從沒想過別人為什么要對你好呢?
不行春風,難得秋雨。有些人之所以難有發展,關鍵就是想錯了這點,“應該”這種想法是狹隘的一己之見,人只有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才會有出路。
從“恩情賬戶”這個概念而言,譬如你在另一個人那里有“存款”,然后你才能去“取款”,畢竟如果誰也不欠你什么,那誰也沒有理由幫你。
所以,每個人都要有“別人沒有理由對自己好”的自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什么都沒有種下,又豈會得到你想要的“果”?
還有很多人不是不知道這個道理,但他們的問題是太功利了:早上到別人那里存一點錢,晚上就想連本帶利取出來,或者是覺得存一百塊,別人就應該一直欠他們的,利息無窮無盡,永遠報答不完。(嗯,恩情賬戶相對的是仇恨賬戶,有些人往后者充值更多。)
但在職場上,在管理工作中,“恩情賬戶”不能等于“人情債”,蘇敬軾強調的是一種雙向的積極交流和反饋。
重要的是與人為善的態度,以及長期的積累,“你這不是打心底對人的尊重,更多的是一種功利主義。”
管理者要往“恩情賬戶”里充值,可以是小額,可以是大額,這要看不同的時機和對象。比如平常見到員工,你能夠叫出對方的名字,熱情地打個招呼,問候兩句,這就算是小額的“存款”,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你們有了交集,這種儲蓄就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至于大的“存款”,可以是雪中送炭、提拔、升職、給更大的機會等方式,所謂知遇之恩,就是這方面的意思。
如果把下屬和員工當工具,平常沒有“存款”,用得著的時候再去找人家,這樣很難服人。另外,蘇敬軾警告管理者要注意“存款”雖然很慢,“取款”卻很快,管理者要注意態度和方法,簡單粗暴的作風是不行的。
我們可以把蘇敬軾的這個概念理解為“得人心”,畢竟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大家都對你有信服之心,你才能帶好隊伍。
相反,如果“恩情賬戶互相都是負數”,那人心就散了,隊伍自然就帶不起來。
有些老板就是在這方面想錯了,他們以為自己只要出錢就可以,員工拿錢自然要聽話做事。這在邏輯上是成立的,但人畢竟不是工具,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管理沒有觸及情感的話,就不可能把人團結起來,形成強大的戰斗力。企業之所以有“人性化”的說法,是有原因的。
老板不斷充值“恩情賬戶”,實際上是讓下屬和員工感受到你愿意對他好的善意,這樣才能凝聚人心,團結眾人,有利于團隊戰斗力的發揚。
總而言之,世間萬事都逃不開因果律,每一個領導者都必須在“因”上努力才行。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