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工業片區轉型的起點
如何做好工業用地再生?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答案。煙臺開發區對城市更新課題作出大膽嘗試,改造完成煙臺城市黨建學院空間創新作品。
⊙煙臺城市黨建學院鳥瞰
項目坐落在煙臺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核心位置,這里曾是開發區最早建立的工業園區。從最早的灘涂發展成為拉動開發區經濟的引擎,在城市邁入新的紀元,工業區卻成了被城市包圍的飛地,其整體的功能與空間置換勢在必行。作為工業區更新的啟動項目,黨建學院設計的目標是利用好開發區既有的資源,挖掘出土地未來發展的價值,帶動更大范圍的更新建設。
⊙2006-2019,開發區城市建設的巨大變化
不斷升級的新型產業是煙臺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開發區提出了利用閑置廠區建立一所開放式黨建學院的想法,為政企溝通與招商引資營造更好的環境,也把城市新的發展機遇引入核心地區。水石設計被邀請加入這次大膽的嘗試中,經過與業主積極的思想碰撞,共同設定了項目的定位:把學校的設計作為周邊地區更新的示范,把封閉工業廠區改造為更具有開放共享特征的城市地標。
⊙區域鳥瞰
02 新舊結合的城市形象
項目原址是兩座在20世紀90年代建成的機械加工廠房,風貌與空間上都平平無奇。這種非工業遺產類的廠房也是工業園區中最常見的 “大多數類型”。若將他們簡單地拆除,將會造成上千噸的建筑垃圾以及開發區發展記憶的歸零,無論對于城市環境還是文脈發展來說,都是一種傷害。
⊙改造前廠區實景照片
水石設計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為項目評估了閑置建筑再利用的可能,并建議將原有廠房中的四棟主要建筑保留改造,結合擴建重新打造場地的空間序列,實現新舊結合的場地再利用。
03 從孤立到整合的五個廊院
為了打破原本廠區相互獨立的場地關系,我們提出的首要策略既是“整合”:通過廊院將兩個廠區的建筑連接整合。在不同的建筑被連廊串起來的同時,建筑與建筑之間也自然形成了五個有廊的院落。
⊙改造前鳥瞰
⊙改造后鳥瞰
在這里室內與室外的空間設計被整合在一起考慮,在室內活動的感受自然地延伸到了室外庭院,每個被精心雕琢的庭院場景都成為校園內隨季節變化的背景。豐富的空間層次使分散的建筑空間得到了整合。
⊙通過廊院重構空間
⊙入口庭院
⊙暢想院
⊙交流院
⊙觀賞院
⊙共享庭院
04 從封閉到開放的界面
原有建筑的立面具有典型的工業建筑封閉特征,與“開放共享”的理念有所背離,在業主的大力支持下,設計團隊大膽嘗試了對原廠區外貌的整體改造。為了展現校園面對城市更豐富的表情,設計師把長達80多米的校園南立面劃分出四個不同的段落:通透的街角連廊,水平向層層展開的主入口、底層架空的副樓入口、以及室內外視線互通的書店幕墻。
⊙四個城市空間界面
沿街的辦公樓在改造后被作為對外開放的政企交流中心,底層引進了專業的文化運營機構“理想書店”,這里是所有校園的到訪者可閱讀休憩的理想場所。讀書、聊天、喝咖啡、或是欣賞街邊的風景,通透的建筑給校園生活創造了生動的場景。
⊙改造前的沿街副樓
⊙沿街副樓入口的灰空間
底層局部架空作為書店的入口空間,將行人引導至室內,對于這樣的行政教育建筑,這種空間的透明和灰度對于營造開放的外部形象與內在功能顯得尤為必要,室外景觀延續了室內地面的色彩與質感,更加烘托出場景的連續感。
⊙書店室內與城市界面的關系 室內設計:回響空間
校園的主入口設計兼顧了學院開放和共享的特點,以及瞬時人流高峰的接待需求,在保持儀式感與功能使用的同時又與左右小體量的建筑協調。黨校的主入口隱藏在一實一虛的立面材質變化中,兩組橫向舒展的造型松,生動地呼應了整個入口的設計。
⊙主入口連廊
⊙主入口連廊段落
在設計之初,校方即提出希望庭院建成之后能夠作為供市民活動的街角廣場。設計延續了無圍墻的風雨廊作為校園與街道空間分而不隔的邊界。風雨廊在細節設計上不僅銜接了校園內外不同的標高,并且如同一個個畫框般塑造了多組進深不同的美景。
⊙南側連廊
⊙畫框連廊
⊙共享庭院內部
位于基地東側天山路上的次入口是黨校的主要車行入口,也是黨校公共界面的盡端。立面方案通過強化建筑體量的連接與變化,以雕塑感的幕墻建立了和外部行人的距離感,作為公共動線的收束,在空間和視覺上做了強化,在領域感上做了暗示。
05 對工業記憶的現代表達
項目原廠房建造年代并不久遠,建筑形式也沒有特別的工業印記,我們所提出的改造策略是通過強化工業特征實現對場所記憶的表達。對于原廠區內的兩座大跨廠房,功能上利用現狀大跨的基礎條件,作為報告廳和食堂使用。形象上,外立面保持原有窗洞的韻律,同時使用石材幕墻對原有外墻進行替換。
⊙奇通廠房立面改造前
⊙奇通廠房立面改造后
對于院落中的報告廳前廳部分,拆除原有山墻面,進行加固后作為通透、具有儀式性的入口;庭院的景觀設計充分尊重了建筑體量的主導性,選擇兩棵造型挺拔五角楓作為主景樹,點綴兩株對接白蠟矗立兩旁,更加襯托出空間的完整性。
⊙奇通廠房立面改造前
⊙奇通廠房立面改造后
奇通廠區內一棟保留建筑原為廠區辦公,外觀特性不明顯,但因其結構具有保留價值,因此在原基礎上改造。建筑一層二層通過獨立受力的玻璃幕墻體系,實現底層空間的通透感。三四層立面上采用單元化錯動的方式形成連續波動的立面韻律。內庭院中,設計了供學員室外交流的大臺階和實木面層的坐凳,這里也將是學院的室外課堂。
報告廳內部外露原廠房的雙T板結構,并用過機電綜合,將機電末端隱藏在梁格之內,使整個空間最具工業特征的結構體系能夠最大化呈現。
⊙原廠房內部空間
⊙改造后報告廳 室內設計:金螳螂
原中電廠區內的一座4層辦公樓,工業風貌不甚突出,在改造過程中保留了結構框架。進行局部加固后,外立面利用原有正對道路的山墻面,作為主入口軸線盡端的對景。立面材料采用鋁拉網幕墻,一方面可作為立面的遮陽使用,另一方面結合庭院山海之城的主題,營造鱗鱗水潑的意象。
⊙鋁拉網幕墻
庭院內的主題雕塑以煙臺山海仙市為概念來源,用現代的手法展示山石的意境,石景與造型黑松結合,一方面營造主入口室內視線的畫面感,另一方面打造庭院主景,寓意實事求是、堅若磐石的求知精神。
⊙庭院內的主題雕塑
06 后記
整個黨建學院從水石團隊現場的第一次踏勘到正式建成,整整經歷了兩年的時間。作為全國首個以工業建筑改造作為黨建學院的案例,項目經歷了無數場關于設計的討論與嘗試,為了配合好現場,團隊的差旅次數創了歷史新高。功夫不負有心人,當項目最終竣工開學,當學院的領導告訴我們現在常有職工喜歡帶著愛人與孩子到校園里來加班,有越來越多的煙臺人為學校的空間點贊的時候,我們更堅信:好的設計可以為城市增加可持續發展的價值!
⊙一層平面圖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