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都很好奇什么是科研,科研能帶給我們什么?今天小編就帶大家深入了解科研。首先,科研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裝備,為了認識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試制等一系列的活動。為創造發明新產品和新技術提供理論依據。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探索、認識未知。目前同學們參與的科研項目都會有大咖導師帶領同學們深入研究具體某個專業課題,發展方向以及就業前景,最終會有論文和推薦信的產出。
除了固定的產出,通過參與科研,同學們還可以學會如何正確面對失敗,而科研的常態就是挫敗感,不懂得這一點,就會成為衍生浮躁情緒的催化劑。失敗本身令人遺憾,但更可怕的是我們錯誤的面對方式。而正確面對失敗需做到三點。第一是分析失敗的原因,這是常規邏輯下必須做的。但如果你無法找到失敗的原因,重新開始可能更加節省時間和精力,這是方法論的轉變。第二是總結經驗教訓,規劃新方案。開拓者們都是不懼艱險的,不斷嘗試才有可能成功。第三,判斷導致失敗的原因是否為本質原因,這很關鍵。假如你的實驗方法或課題從本質上就是錯誤的,應該果斷停止,避免無謂的付出。
既然參與科研不僅可以提升專業度還可以磨練心智,那么參與科研幾乎就可以成為每位同學的不二選擇。但是還是有很多同學對于科研有很多誤解,那么接下來小編就來給一一解答。
常見科研誤區
Scientific Research is Coming
誤區1:只有理工科需要科研背景提升
NO!NO!NO!
科研,就是科學研究,科學不就得是理工科嘛?其實呢,從狹義上講可能沒毛病。但從廣義上來說,就不是這么一回事兒了,畢竟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等,本身就不止理和工。
實際上,“科學”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和態度,是可以對任何領域進行研究的,絕對不是僅限于理工科領域。搞科研,也絕不僅僅是增加對某一專業領域的認知,而更多的是鍛煉一種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能力。即使未來發展不想走學術,培養科研能力也可以大大增加就業競爭力。
誤區2:只有知識儲備夠了才能搞科研
其實不是的。
在搞科研時,思維比知識本身要更重要。沒有知識可以去學,但沒有思考有了知識也沒有用。尤其在現在這個交叉學科爆炸的年代,任何領域都可以兩兩結合出一個新的方向,科研人員需要不斷地去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地去學習。
國外如何考察科研背景
Scientific Research is Coming
我們就以申請加拿大的大學為例,一般申請理工類的學校看你是否具有科研能力的,如果申請博士更加重視你的科研背景。科研能力是申請碩博考察的重點,對于很多同學來說,科研提升專業背景競爭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1.科研的主題
首先你的導師會關注你是否你這個課題體現了某項專業技能。一般導師更加青睞跟他研究課題方向一致的研究生的學生,這樣他帶起來更輕松。或者是對他感興趣的課題,可能是他未來研究的這個課題。
2.科研的時長
這里導師會詢問你的在實驗的時間,證明你對這個項目感興趣,是否熱愛科研。一般情況下導師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
3.科研的內容
在這個環節就是考察你具體的科研項目的具體情況,比如這個項目的背景,利用哪些模型或者算法來研究,以及研究的不足和存在的困難,你參與的工作和所做的貢獻,最好這里體現你對此研究的熱情以及合作意識等。
4.科研成果展示
這時候就需要你自己至少有一段科研經歷來證明自己的,最好有一定的科研結果產出。比如發表SCI/EI論文,申請專利,或者自己設計并驗證了一個模型,這些都是可以證明你的科研能力了。
在這個要強調的是,很多同學,參加了好幾個科研項目,如果自己想參與體驗哪個自己對哪個感興趣,那小編就不再贅述。如果已經確定了方向的話,建議在專,不在多,高等院校最主要看看重的是科研的深度和專業度。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