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盛夏時節,行走在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大街小巷,整潔有序的環境、燦爛幸福的笑臉……近年來,海州區創新推行小區“鄰里黨建”模式,通過“支部建家、黨員回家、治理護家、服務暖家”,將黨建引領嵌入基層治理全過程,建立一大批專業化、常態化志愿服務隊伍,提供“組團化”“社會化”“智慧化”服務,著力破解人際陌生化、治理末梢薄弱化等短板弱項,推動城市基層治理有溫度、更貼心。
走進浦西街道沈圩社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低矮老舊但卻整齊劃一的房子。樹蔭下,居民三五成群,或下棋,或聊天。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樓活動室里,黨員郭家田正帶領沈圩淮海劇團成員排練《蘇梅賣妻》,“現在我們有陣地、有設備,都是免費使用,很開心。”沈圩社區是典型的“村改居”社區,居民大都來自“洗腳”上岸的農民及外來戶,人員成分復雜,過去治安問題嚴峻,鄰里矛盾多發,雖有一些積極性高的退休黨員參與社區事務,但一直沒有固定陣地讓他們發揮余熱。
從2018年起,沈圩社區率先推行小區“鄰里黨建”模式,在網格化管理基礎上,將轄區劃分成四個支部,把支部直接建到居民小區里,推選具有影響力的黨員擔任支部書記,每個支部配備辦公室及居民文娛活動室,充分吸納在職黨員、網格員、共建單位、民間志愿團隊等多方力量,常態化開展“組團式”“共建式”服務,實現陣地、人員、功能同步下沉,增強黨建“鄰”聚力。
小區“鄰里黨建”激活了基層微治理,黨員與群眾的心貼心、居民間守望相助日漸成為海州鮮明、生動的精神力量。路南街道賈圩社區在職黨員緊盯“朝夕相伴鄰里情”,成立幫幫團,長年為低保人員、獨居老人、特困兒童等提供服務。得知社區有一位和奶奶生活的孩子家庭困難,便主動上門,幫助其申請低保、發動幫扶,輪流上門為小姑娘指導功課、送去生活學習用品。新海街道將“紅色物業”建在家門口,激活小區黨員“紅色細胞”,打造新海連先鋒管家、紅色熱線、好樣的服務隊等特色服務項目,使物業服務與社區治理同頻共振。
依托“紅韻海州”智慧黨建平臺,海州區2400名區級機關在職黨員自覺“切換身份”下沉到438個小區黨支部,按照“結對共建”“屬地報到”走進社區,利用自身工作優勢和個人特長,結合現實需要開展文明城市創建、疫情防控、認領社區困難居民微心愿等志愿服務……小區“鄰里黨建”的種子,在海州大地開出了美麗的花朵,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正逐步形成。去年以來,累計為群眾解決困難37247個。
“小區‘鄰里黨建’匯聚多方力量,統籌各路資源,破解缺資金、缺人才、部門下沉‘蜻蜓點水’等問題,推動基層治理從‘局部推進’‘單打獨斗’‘零打碎敲’向‘整體融合’‘團隊作戰’‘掛圖作戰’轉變。”連云港市副市長、海州區委書記、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朱興波表示。近年來,海州區把小區“鄰里黨建”作為破解城市基層治理的重要切入口持續部署推進,形成各級書記帶頭抓、部門社區聯動抓、軟件硬件一起抓、黨員群眾合力抓、因地制宜精準抓,并建立和完善雙向考核評價等機制,提高了黨員到社區報到的積極性、主動性。
在此基礎上,海州區還以“互聯互動”強化基層治理,注重吸納律師、醫生、“五老”人員等有一技之長的能人,組建560支各具特色的志愿者服務隊伍,同時吸收社區民警、城管、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非公企業、社會組織、共駐共建單位的資源和力量,開放公共陣地等城市基層黨建活動平臺,形成黨委全面統籌、黨支部建在小區、黨小組下沉樓棟、黨員中心戶輻射周邊,構建起疫情防控“硬防線”、小區治理“防護網”、議事協商“共同體”。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建立1.6萬人的“網格長”“單元長”“十戶長”隊伍,發現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501個,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精準度。(王一平 邵沛源 張之帥)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