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城管局局長董維華:城管人心中要有老百姓(攝影 陳瑜)
經濟網訊 城管,一個須臾不可或缺卻又充滿負面色彩的職業。然而在江蘇泰州,人們看到的城管卻如和風細雨悄然融入市民生活。更令人意外的是,這支城管隊伍的領頭人竟是一個曾以34年警齡讓犯罪分子不寒而栗的公安局長。
城管人必須是黨的隊伍
董維華,泰州市城市管理局局長,黨委書記。相較于“局長”,董維華似乎更看重黨委書記這一身份,因為他與別人的交流中出現頻次最高的詞匯往往都是“局黨委”“黨委會”,考察部屬的標準也是“共產黨員”先于“公務人員”。
將支部建在路上
2017年3月,董維華從市公安局副局長兼市維穩辦主任的崗位上調任城管局長,此時的他需要面對的不僅是基本陌生的工作內容,更為重要的是,無主管部門、無統一服裝、無法律依據……今后他所帶領的是職業認同感完全不同于人民警察的城管隊伍。“如何讓這樣的2000多號人都能夠有自信、有尊嚴、有未來、有夢想,從而齊心聚力管好城市,這是局黨委的首要議題?!倍S華說。
干部職工多,黨員就多,278名黨員成了局黨委的寶貴財富。依托黨員智慧和力量形成的“黨建動力源386工作法”創新性地誕生了——由“支部建在路上,黨建沉在網上,黨性記在心上”三項要求引發的“制度規范、支部強基、分類管理、人才培養、黨性啟迪、拴心留人、廉政主體、互聯網 黨建”八大工程目標直指“黨員有標桿、服務有載體、黨建有活動、支部有特色、工作有業績、隊伍有戰斗力”。泰州市城管局緊緊抓住環衛、廣告、渣土、占道等各類管理載體,形成以路面為主體,服務管理執法全覆蓋的一線黨支部工作格局。
黨性記在心上
據了解,泰州市城管局在數字化班組、行業指導企業、環衛外包企業中全部建立黨支部,而作為“一線指揮部”的“政治主官”,泰州市城管局的基層黨支部書記都是黨內職務、業務職務“一肩挑”;行政工作、黨務工作“一把抓”;基層黨建、黨風廉政、作風效能、業務工作“一攬推”。泰州市城管局還在垃圾發電、餐廚處置、道路保潔等企業建立流動黨員黨支部,在基層社區建立黨員義工服務站。市級機關首家“黨員組織生活館”則系統性地設置了黨性啟迪室、廉政靜思室、黨委議事室、黨群聯絡室、先鋒城管工作室、支部書記工作室、黨員學習室、先鋒講堂等“七室一堂”,既創新了黨員教育模式和交流平臺,又增強了黨員教育的體驗性與生動性。
“要讓城管人服務好老百姓,局黨委首先要服務好城管人”,在加強黨員教育、發揮先鋒作用的同時,泰州市城管局黨委對普通干部職工有著明晰的“服務”思路——努力改善一線工人及協管員生活待遇、幫助編制職業生涯規劃、建立普通員工的考核獎勵體系,向上、向善、向前的城管文化傳遞正能量、激發新動能,“城市工匠”“城市勞動者”的定位與激勵機制則使每一個職工安于崗位、默默奉獻。泰州市城管局因此獲評“全國文明單位”“江蘇省廉政文化建設示范點”“泰州市模范職工之家”和泰州市“十佳人民滿意機關”,徹底甩掉了“社會誤解、評價不高”的歷史包袱。
定期組織城管一線人員體檢
在常年緊張的工作狀態下,泰州市城管局還十分注重理論探索,董維華親任課題組長形成的決策咨詢報告《關于創新城市治理模式提升城市品質的調查與思考》得到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肯定,一批理論思考類文章分別被中央、省、市級刊物采用。
老百姓要看見黨旗飄揚
黨的組織在城管局內部積聚起無窮的能量,這種能量又通過城管人的具體工作融入到社會的每一條大街小巷。用董維華的話說,黨的存在感要通過市民的獲得感而體現,而城管干部職工的所作所為能否讓普通市民由衷認同是唯一的檢驗標準。
“廁所革命”中的黨建元素
“讓黨建成果開放共享”,著眼于服務城市社區居民,泰州市城管局將黨員組織生活館、愛心門診室、城市書屋等與基層社區、周邊單位、群團組織等聯動共建;秉持“互惠互利”原則,與郵政公司共建“愛心郵路”,將各郵政網點打造成環衛工人休息站和城管服務驛站;秉持“高效利用”原則,將公共廣場、商業街區、城市公園等人流密集處的公共廁所進行功能加載,有效推動了機關黨建與基層黨建手拉手,城管黨員與社區群眾心貼心。
為了讓黨員成為“一線宣傳員”,泰州市城管局動員和引導全系統共產黨員以路段為平臺,依托主城區26個社區城管服務站、27個“愛心郵路”、13個升級公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城市管理法律法規,依法處理市容環境問題,既喊出黨的好聲音、講出黨的好故事、發出黨的正能量,又把黨的溫暖體現在解決個性化小問題,讓群眾感受到具體實在的“小確幸”上,真正讓城管黨建在日常業務中開花結果。
與社區黨員一起過組織生活
泰州市城管局還借助現代科技,著力將服務嵌入城市管理的“有形網”和“無形網”,主動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化新格局,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城管網格管理格局。對于居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戶外廣告、渣土運輸、占道經營、違法建設、暴露垃圾、停車秩序等突出問題,充分發揮“城市管理網格長”“社區城管服務站”以及“城管基層黨員義工服務站”等主體作用,“人在網中巡、事在格中辦”,同時,積極搭建信息化黨建工作平臺,充分運用“互聯網﹢黨建”手段,著力開發“泰州微城管”微信公眾號、手機APP、“先鋒城管”和“支部先鋒e家”等新模式,編制城管便民地圖,整合公廁、自行車站點、停車場、疏導點、可回收資源收集點等公用設施信息,努力提供更優、更全、更好的社會公共服務,有效實現了虛擬與實體的相得益彰。
在泰州市城管局環衛處,有一名1992年從部隊轉業的化糞池清掏工,名叫唐傳貴。或許是因為長年的勞累,2003年,老唐被查出患有腸癌,但他謝絕了組織的調崗照顧,邊治療邊工作,直到今天,還在一線的他和班組同志每年為無物管小區清理化糞池600多次,疏通下水管道2萬多米,以唐傳貴命名的清掏班黨支部則成了城管系統一面不倒的旗幟。(陳瑜)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