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祥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加強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可見,要加強基層治理,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必須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把基層黨組織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
一、基層治理已成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黨的二十大強調,“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基層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因素,黨的執政基礎在基層,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在基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感知在基層。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進一步就統籌推進基層治理,構建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理有機統一的基層治理體制機制作出部署。在《意見》指導下,近年來,各地進行了形式多樣的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探索,為基層治理貢獻了經驗。如,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在全區推進“小板凳議事會”,依托社會治理網格化治理體系,切實解決群眾身邊“關鍵小事”,有效降低了信訪案件和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率。杭州、北京等城市依托數字化技術,打造立體化基層社會治理智慧平臺,通過信息化手段,有效破解城鄉社會治理負擔重、程序煩瑣、流程時間長等薄弱環節,全面推進基層的智慧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四五時期’要在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提高基層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深刻認識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推進基層治理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把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落到實處。
二、深刻理解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
堅持“共建共治共享”,讓社會資源“聚”起來。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基層治理不是一方“單打獨斗”,它還需要多方面協同配合作戰,既要加強自治組織、物業組織、社會組織的領導,又要充分調動鎮街、駐地單位、企業和群眾的積極性,才能讓基層組織“細胞”的活力得到持續地激發。從長沙市金盆嶺街道以“五社聯動”為抓手,通過成立“街道公益發展基金”,聚焦助困、助老、助醫、助學、助安及社會治理七大方面,積極打造“匯聚多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與服務”的基層治理公益生態圈到益陽市南縣南山村依托“鄉村相見小院”開啟依法治理、依德治理、民主自治相結合的鄉村善治新格局,都堅持挖掘社企、鄉賢、能人力量,通過對不同類型的社會力量進行有效的整合,使其成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新格局的有效途徑。面對人民群眾復雜多樣的群眾訴求,基層單位要以社區黨委為支點,吸納社區下轄企事業單位、物業公司、業委會等參與小區治理服務,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持續增強基層組織的“造血”功能。
以改革創新扎實提高基層治理成效。《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意見》強調,“鼓勵基層治理改革創新。”改革創新的要義是疏通基層治理中的難點、堵點,提升基層治理的實效性。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基層黨組織不斷豐富創新基層黨組織建設形式,將基層黨建融入樓宇黨建、黨組黨建、項目化黨建、支部黨建等,將黨建觸角深度融入到“萬家燈火”、延伸到城鄉社會治理的每一個角落。然而,當前,基層面臨“上面千根線、基層一根針”的壓力,尤其是上級多項政策齊頭并進,多項考核指標壓實,基層干部忙于應付迎評迎檢,在“脫實向虛”中耗費大量時間。如何有效地化解形式主義,深化基層減負,是基層政府面臨的重大任務。要推動基層治理改革創新,就需要號準基層治理的脈搏,從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入手,通過理念創新、方式創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將基層干部從文山會海、迎評迎檢的“牢籠”中解脫出來,切實在為基層松綁減負、提升治理效能方面做足文章。通過搭建“智慧黨建 ”平臺,充分提高基層治理黨建工作水平,助力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高效發展,促使整個基層擁有秩序與活力。
三、黨建如何更有效地引領基層治理
高質量基層黨建要做到親民。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新時代抓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工作,要堅持親民化的工作路線,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便民度和親和力。一方面,基層治理空間要進行親民化改造。通過親民化改造,使基層黨組織走到群眾中,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呼聲,把群眾意見融入基層治理的全過程。群眾喜歡,基層治理才有生命力。如,長沙市芙蓉南路社區進行了“互動式”一對一服務柜臺的社區親民化改造。通過開放式的服務環境,真正實現了工作人員和社區居民“零距離”辦事交流,進一步密切了干群、黨群關系。除此之外,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以服務群眾為導向,率先在九銀村按照辦公服務空間、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服務空間、群眾活動空間各占三分之一的理念,推進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提升群眾滿意度,讓居民有“家”的感覺。另一方面,親民化關鍵是精準對接群眾的需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提高城鄉社區精細化精準化服務管理能力。”通過細化基層治理事項辦理清單,推行“代辦 ”“一網通辦”“最多跑一次”政務、黨建、治理等服務,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服務工作重心下移,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基層,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
要抓住黨建為民這個根本。惠及民生,是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民生二字大于天,而如何惠及民生是一項重大工程。村莊路燈亮化工程,煤改清潔能源的補貼政策,數字鄉村的建設,老舊小區電梯加裝工程,村改居安置小區治安聯防工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基層治理需要處理的事情看起來很小、很細微,卻都是關系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為民情懷。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要始終牢記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全面推進就業促進、醫療水平提升、農村飲用水安全等民生工程,通過把民生工程打造成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幫助解決好人民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操心事,使基層社會治理更有力度和溫度,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這個核心力量。人民群眾是基層治理的主體,依法、有序地組織人民群眾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來,是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新時代“楓橋經驗”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內涵在于通過引導群眾主體的自治,進而實現“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在湖南長沙,龍王港社區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組建“同心理事會”“鄰里匯”“黨群座談會”“矛盾糾紛調解志愿服務隊”“治安巡邏組”“紅色黨員志愿服務隊”等社團組織,在冊黨員志愿者427名。龍王港社區創新形式,鼓勵居民主動參與社區治理,實現了從物業費難收到小區90%的業主主動繳納物業費,有效解決了老舊小區環境臟亂差、停車難等疑難雜癥,提升了居民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由此可知,在基層治理過程中,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性,有利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從而更好地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作者單位:湖南省生態地質調查監測所)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