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升級鄉村共建共享共治新格局
2019年以來,思南縣深化“民心黨建 ‘三社’融合促‘三變’ 春暉社”農村綜合改革,創新村“黨支部、團支部、春暉社資源、陣地、人才”共建共享共治新模式,升級春暉行動,凝聚正能量,引領一批批有志人士在思南縣打贏脫貧攻堅戰、銜接鄉村振興偉大征程中建功立業。村黨組織通過思想政治引領,發揮村團組織號召力作用,回引青年人才并吸納為春暉社員,將春暉社員的資金、技術、市場和理念等優勢資源帶回家鄉助力家鄉發展。同時,搭建社會實踐、青年發展平臺,吸引更多青年,促進青年創業就業,進一步強化基層團組織建設,壯大黨組織的助手和后備軍隊伍。最終村黨組織引領團組織和春暉社從思想上、行動上和情感上認同,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以“黨團社”一體化方式,形成了一個破解農村發展任務重、工作力量薄弱、資金緊缺的全鏈條有效路徑,實現了人才、資源、成效大匯聚。
春暉行動 我與家鄉共發展。
“選人用人”一體化 實現人才大匯聚
黨建引領“選”人。以黨建帶團建為工作主線,村黨支部書記兼團支部指導員,兼春暉社社長,由黨組織聯系指導做好團組織和春暉社建設工作,加強政策專題學習化、常態化,高質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做到思想上統一,時間上跟進,行動上落實,情感上認同;將團建和春暉社工作納入黨建工作同規劃同部署,每年從黨建工作經費中為鄉鎮(街道)劃撥20000元作團建工作經費,通過定期聽取匯報、座談交流等方式推進基層組織建設。團建凝聚“引”人。依托團組織號召致富帶頭人、外出經商和務工人員、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等優秀團員青年協助建設家鄉,聘任在校大學生作為村級團支部副書記,將“春暉”理念貫穿于團的宣傳工作之中,強化本地春暉社“虹吸”效應,吸引在外青年返鄉,壯大基層青年人才儲備力量。發揮團組織引領凝聚青年人才優勢,扎實做好團員青年“推優入黨”工作,擴大“推優”數量,提高“推優”質量,為黨組織發展提供堅強后盾。目前,聘任了270名在校大學生“專兼掛”村團支部副書記,回引青年人才300余人反哺家鄉參與村里工作。春暉助力“用”人。將團組織號召回引的青年人才禮聘為春暉使者,并積極吸納為春暉社成員,把春暉使者的技術、資金、市場和政策等優勢資源帶回家鄉實現抱團發展,為社區發展、鄉村振興出謀劃策,貢獻力量。目前,思南縣共有春暉社455個,禮聘1700余名春暉使者,籌措社會資金5000余萬元。
春暉使者帶動產業發展。
“陣地平臺”一體化 實現資源大匯聚
工作陣地共建。堅持把團員青年活動陣地與黨員活動陣地、春暉社活動陣地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實現平臺陣地共建共享。將村級黨組織活動場所向團員青年開放,拓寬團員活動場所;團支部與春暉社同掛牌同辦公,拓寬團組織聯系青年的渠道。服務陣地共創。通過爭取黨政支持和資金、人脈、設備等資源保障,依托村黨支部活動平臺,在村委會開辦“春暉勵志超市”,向廣大春暉使者、愛心企業募集社會公益資金,建立在村生活家庭春暉積分賬戶,引導鼓勵村民參與村里脫貧攻堅、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整治等行動,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推進脫貧攻堅“志智雙扶”工作取得實效。品牌陣地共享。建立“黨團社”聯席會議制度,每月定期組織黨支部、團支部及春暉社班子成員商議當前重點工作,定期開展青年座談會及春暉使者培訓會,群策群議,廣納建議,從教育、醫療、農產品種植、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旅游等方面建立當前農村發展需求項目庫,立足本地優勢,打造特色,創造品牌。
青年開展社會實踐 雷冠凌供圖.jpg
“組織活動”一體化 實現成效大匯聚
思想同引領。建立黨組織、團組織生活列席交流制度,利用現有資源,組織黨、團、社成員共同參與黨組織“三會一課”、團組織“三會兩制一課”“青年大學習”等學習活動,學習新思想,運用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青年夜校、青年之家平臺,將春暉元素有效融入教育內容,教育引導“黨團社”成員堅定理想信念,凝聚奮進共識。思南縣團員青年“青年大學習”每期學習1.5萬人以上,開展了黨課、團課1600余場次,開展青年夜校200余期,培訓7000余人次。活動同開展。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村團支部和春暉社積極引導下,組織黨員干部、團員青年、春暉使者、志愿者開展愛心義剪頭、免費攝影、關愛老人、關愛留守兒童和“春暉助學”等公益事業和暖心志愿服務活動,組建聯合巡邏隊,開展“解民惑”活動,營造安全、和諧的村寨、社區環境,開展志愿服務活動800余場次,解決矛盾糾紛20余件,提升了“黨團社”組織服務質量。文明同創建。由“黨團社”成員帶領群眾開展廣場舞、看微電影等文體活動,組織文藝小分隊表演樹文明新風節目,在活動中寓教于樂,倡導喜事、喪事簡辦新風尚,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橋梁和紐帶作用,開展“好婆婆”“好媳婦”“文明家庭”等文明評選活動。目前,開展各類評選活動80余場次,進一步激發了群眾見賢思齊、向善向上向美。
青年之家。
案例簡述
在貴州省思南縣有一位春暉使者名叫張誠,他成立了一家專門生產紅薯粉的貴州佳里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又名“陳薯”企業,現在這家公司成為了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是全省15家農產品深加工成長企業之一。“陳薯”紅薯粉被認定為第一批全國扶貧產品,2021年紅薯合同種植基地總面積近70000畝,帶動農戶22000多戶,公司產值達1.5億元。
該公司的前身是三道水鄉周寨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6月,運用手工作坊生產紅薯粉,由于設備落后,加之生產工藝、銷售、管理等原因,合作社處于虧損狀態。針對這一情況,村黨支部為了盤活集體資產,增加當地農民收入,助推脫貧攻堅,召集周寨村團支部和春暉社成員商討解決問題辦法,最終決定動員當地在外人士張誠回鄉對該廠進行調整升級。在鄉黨委和團縣委的大力支持下,村黨支部書記、團支部書記和春暉社社長集體拜訪在貴陽發展的周寨村籍張誠同志,通過向張誠同志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春暉行動理念,張誠同志于2018年6月個人注資4500萬元,成立了貴州佳里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對原合作社相關資產、資質、人員進行了整合,創建了“陳薯”紅薯粉品牌。
張誠同志2018年被回引到家鄉發展時,積極遞交入黨申請書,經過兩年多的發展,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中共黨員。2021年換屆,選舉成為了周寨村黨支部副書記。經過3年多的發展,貴州佳里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員工從最初的幾十個人擴展到現在的200余人,在公司建立了黨支部和團支部,現有黨員7人,團員24人。同時,建立了春暉產業示范基地,并依托春暉產業示范基地建立了青少年教育實踐基地,在團支部的號召下,思南籍在外大學生開展校園代理“陳薯”酸辣粉勤工助學實踐活動。假期,青少年在教育實踐基地體驗勞動實踐教育,通過構想“薯王”文案、直播帶貨等方式組織青年服務企業,將服務對象變為工作力量。目前,已有1000余名大學生在代理“陳薯 ”酸辣粉,春暉使者張誠同志累計為周寨村捐資500余萬元,用于春暉助學、慰問老年人、擴建周寨村組組通公路和新建村委會辦公樓。
在周寨村,黨支部政治引領,團支部組織號召,春暉社精準助力,讓周寨村村民走向了致富之路,形成了“黨團社”一體化的合力發展新格局,這也是“黨團社”一體化在貴州思南的一個縮影。(圖/文 雷冠凌)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