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月平 廖飛
來源|《國企》雜志2023年4月號
軍工科研院所作為老事業單位,實際上很早就實行了企業化管理,但是在“軍民融合”發展的業務模式下,尤其是“軍品業務”,一直殘留著計劃經濟的影子。隨著“軍改”深入發展,“小核心、大協作”的模式正逐步推廣,眾多科研院所必須以科研項目介入市場,更強調主動性。
業務模式上的諸多變化,使得科研院所轉型發展成為必然。如何搭建“軍民融合”發展的生態平臺,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績效考核體系,成為軍工科研院所不得不直接面對的一大難題。
績效考核體系改革的五大難題
軍工科研院所一般以央企的二級單位為主,以往“軍品計劃經濟”模式推行多年,加上國企體制的影響,在業務模式轉型的今天,改革確實困難重重。一般說來,其績效考核體系改革,面臨以下五大難題。
一是考什么問題。對軍工科研院所來說,民品業務基本由產業發展部管理,對民品業務的考核相對簡單,但對軍品業務來說就復雜得多。
首先,財務效益類指標大致可以約定,但科研項目不同于一般工業企業,一是項目多,二是周期長,還有一些預研創新類項目與課題,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其次,不同軍品業務部門定位不一樣,有些部門就是搞創新研究與仰望星空的,有些是完成任務實現財務效益的,差異化非常明顯。但保軍又是政治任務。所以,如何抓住“牛鼻子”,提取哪些KPI,考什么非常關鍵。
二是怎么考問題。即使大致的KPI提取之后,一些項目指標的取值也存在很大問題。對某些軍品業務來說,很多重大任務不是KPI能夠界定清楚的。所以,如何把相關指標進行量化,滿足“smart”原則,是管理者不得不面對的一大難題。相比業務部門,職能部門難度更大,業務部門好歹有財務效益類指標作為基礎支撐,但職能部門基本沒有。這樣一來,量化指標更難提取。雖然許多科研院所在操作上按所謂的職責分解進行,但由于缺乏量化尺度,基本以主觀性指標為主,最后呈現的結果就各職能部門自己提自己報,結果都是滿分。這樣的考核從某種意義上流于形式了。
三是誰來考問題。誰來考,也就是考核主體方式問題。民品業務由產業發展部組織考核,軍品業務室由科技處(軍工發展部)組織考核,問題不是太大。但對管理職能部門來說,不同院所就五花八門了。從主流模式上,以360度考核居多。但360度,尤其是周邊績效,不同職能部門相互打分,基本“形式大于內容”。有時做事越多,得罪人越多,得分越低,非業務的人力與財務部門,因為部門屬性得罪人也不少,往往在這塊得分同樣不高,反而一些事情不多的部門,只要主任為人還可以,一般會得分較高。這種考核的弊端一覽無疑。
四是結果反饋問題。績效考核的宗旨在于幫助不同部門盡可能地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就如IBM員工一進公司,都會有一個“PBC計劃”,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個人業務承諾計劃”。但在科研院所的績效考核體系中,績效結果出來,循環反饋這塊一般做的都不到位,甚至沒有。對執行部門來說,前面指標本來就是自己報自己出數據出結果的,那這個績效反饋也沒什么意義。效果更差的可能會想法去了解誰給自己部門低分,那下次考核自己也給他打個低分對等。這樣的操作模式可以說是完全背離了考核的宗旨。
五是怎么用問題。一般說來,績效考核的結果同部門獎金分配、員工晉升息息相關。但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指標設計、權重設計、難以量化再到考核方式等各方面問題頗多,所以結果應用自然就難以服眾。比如在最為直接的獎金分配上,如果對應的薪酬體系本來不是很科學,那問題就更大了。這種例子數不勝數,最后解決辦法只能是向高層訴苦,然后高層于心不忍,再單獨扣出一塊進行私下補償。但在其他人眼里,這又變成“會叫的孩子有奶吃”,誰同領導關系好誰就獲利更多,一時間怨聲載道,領導也頭疼,只能靠個人魅力進行化解,一個字:難。
績效體系設計建議
考核是一個風向標,上面怎么指方向,下面的業務單元就會跟著走。
根據多年的實操經驗,筆者建議,科研院所在搭建自己的績效考核體系時,可以考慮采取“分類別、多策略”的要義,根據不同院所的現實狀況,展開生態平臺“賽馬效應”的個性化設計。
首先,明確績效導向與目的。
績效考核的目的促使各個不同子公司、事業部、業務及職能部門在院所搭建的生態平臺上開展“賽馬效應”,通過績效考核發現不同單元的優勢與弱點,幫助不同的單元更好地完成組織績效,從而達成整個院所的績效提升。其導向與原則是“獎優”,不是“罰劣”,千萬不要讓績效考核成為扣錢的工具。這樣會完全背離考核初衷,讓員工怨聲載道,效果適得其反。
其次,對不同單元的績效考核,必須進行針對性的結構化設計,切忌“一刀切”。
第一類是針對民品單元的績效考核。不同民品公司在簽訂業績管理合同時,必須綜合考量多重因素。比如,不同單元的戰略地位、發展階段、行業屬性、業務屬性。
在戰略地位上,有些屬于院所有核心子公司,類似于目前的現金牛業務,有些可能是院所的未來產業,代表將來業務的發力點,可能還有一些類似于“養豬”類業務,豬養肥了是要賣的,也可能要通過板塊橫向協同進行資產注入或重組的。所以,在戰略地位上,不同定位對應考核要求是不一樣的。
在發展階段上,不同子公司有的非常成熟,尤其是一些做橫向軍品類的子公司;有的可能相對成熟,有的可能剛剛起步。不同發展階段其考核重心需要區別對待。比如剛起步的公司,可能對規模與市場增長情況更為注重,效益類占比相對弱一些,畢竟一般的路徑是先做規模后談效益。但對于橫向軍品類的子公司,更多可能就是以財務效益為主。
在行業屬性上,不同子公司必須遵循各自的行業屬性,有些子公司可能是做資質的,有的子公司可能高科技的,有的可能是為滿足某類要求而設立的,明顯偏功能類的。由此,行業發展大環境對不同子公司的影響非常重要,相關指標制定起碼要尊重行業屬性,需要個性化的設計。
在業務屬性上,這塊其實對子公司的影響占比是最大的。比如對做橫向軍品業務的子公司,對效益的要求非常高。它同軍品業務本來就是聯動的,如果你去考核其市場占有率之類的就完全是文不對題了。對某些偏功能類的子公司,其成立本身就是把賺錢作為唯一目的。它可能更強調與某類第三方面的資源對接,所以指標設計上如果側重于效益,那整個方向是偏離的。
由此,在考核指標設計上,從指標設計、權重設計、目標值的取值等一定要綜合權衡,千萬不能“一刀切”。既要考慮到不同民品公司的現實狀況,又要讓業務單元的目標設定有一定的挑戰性。同時,要讓業務單元覺得指標接地氣,跳起來夠得著,而且愿意達到。
第二類是針對軍品單元的績效考核。對科研院所來說,軍品是政治任務,是生命線,是業務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對軍品業務單元的考核更需要費盡心思。
首先,在考核思路上同樣應當結合不同科研院所的狀況進行區別對待。現實里的不同院所,有些軍品單元是按產品進行劃分的,有些是按專業進行劃分的。如果按專業進行劃分的,其考核起來更加麻煩,不同項目按不同節點分專業進行界入,項目一多考核就更復雜了。所以,結合不同院所的業務特征,在考核思路上就應當展現個性化。
其次,軍品單元同民品單元一樣,戰略地位、業務屬性、發展階段這些因素影響同樣存在,指標設計到權重設計同樣需要區別對待。比如對有些軍品單元來說,它本身的定位就是“仰望星空”沒有多少直接反映在財務上的效益,有些基于新業務拓展剛剛成立不久。所以,如果“一刀切”那這個前提就錯了。
再次,要發揮好業務導向的“風向標”作用。軍改以后,不同科研院所的業務模式已經發生了變化,國家更是鼓勵科研院所以科研項目為主線,到市場進行比拼,所以指標與權重的設計上就需要特別注意。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新簽合同,那可能就有必要分為所簽合同與自簽合同,如果鼓勵軍品單元更加積極地走向市場,那自簽合同權重就要加大。而研究所簽的所簽合同,雖然權重上低一些,但軍工企業理應以軍為本,軍品業務的進度與質量,是國家需要得到嚴格保證的戰略任務。這是“政治任務”,必須保證。另外,相關的科研創新指標、軍方客戶響應速度等都是考核的重點。
總之,不同軍品單元,從指標設計到權重設計以及目標值設計,都是差異化的。具體操作上,一方面可以結合過往的歷史數據,另一方面可以對接院所的發展戰略與要求,多方情況進行綜合權衡。考核是一個風向標,你怎么指業務單元就會怎么走。不管怎么考,但結果導向肯定是一致的,就是要提升不同業務單元快速響應客戶的能力。
第三類是針對職能部門的績效考核。職能部門的考核往往成為現實考核里被詬病最多的地方。其實職能部門的考核并不難,難的是怎么理順考核內容與考核方式。
根據筆者的實操經驗,建議在考核內容上,以“五項輸入”為核心,抓重點與痛點,同樣不搞一刀切,具體如指標的選取與數量上都是個性化設計。
詳細說來,“五項輸入”主要是指:“高質量發展”“對標一流”‘十四五規劃’對各個不同職能部門的要求;不同院所年度經營計劃的指標分解;所長年度工作報告的指標要求;集團經營業績考核責任書的要求;巡視整改工作方案。
根據“五項輸入”,不同職能部門結合職責分解,提煉出相關KPI與重點工作要項,同時在數量上不做要求,有的部門可能有八項,有的部門可能就一項。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個指標都盡可能地以時間節點、質量要求、成果清單等進行詳細界定,盡量變成可視化與可量化,盡可能地對數據來源進行錯開提供,保證數據的公平與公正。
在考核方式上,不同職能部門的業績管理合同,可以結合部門領導的述職述廉進行,把部門的組織績效與部門中層負責人的個人績效實現強相關。在操作模式上,述職現場考核評分盡量以高層領導為主,現場述職現場質詢,現場打分,一方面強調“五項輸入”的評估結果,另一方面側重對完成不好的如何整改如何提高,把績效反饋一并匯入其中,效率還高。另外,對于周邊績效,可以由人力資源部組織相關業務部門對職能部門進行匿名打分,取消職能部門之間的相互評分,保持客觀性。最后,在數據處理上,可以采用適當的工具對原始結果分數進行統計糾偏,畢竟每位領導在一些偏主觀性的指標打分上,其衡量尺度不完全就說絕對的一致與客觀公平,但利用工具糾偏之后,相對的公平公正就基本展現出來了。
總之,科研院所的績效考核體系,雖然看起來紛繁復雜,但深究其中就會覺得并不盡然。不管采取何種形式,因地制宜的個性化設計必不可少,也只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設計,整個績效考核體系才能真正展現“賽馬效應”,從而促使科研院所戰略目標的實現。
(作者陳月平系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科技部副主任,廖飛系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高級合伙人)
編輯丨葉子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